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玉祥
释义

§ 简介

1928年7月2日 美国《时代》杂志 封面冯玉祥

冯玉祥,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民国军阀、著名民主人士。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少时家贫,1896年投淮军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1927年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于1948年9月1日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冯玉祥有“基督将军”、“爱国将军”、“倒戈将军”称号。[1][2]

§ 主要经历

冯玉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投淮军当兵。

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

1914年7月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

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

1918年2月奉命率部南下攻打护法军,在湖北武穴(今属广济)通电主和,被免职留任。6月率部攻占湖南常德后,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旋署陕西督军。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在孙中山推动下,与陕军暂编第1师师长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结成同盟,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直军第3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赴察哈尔张家口(今属河北)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8月任甘肃军务督办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助,建立各种军事学校。冯玉祥

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9月17日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正式宣布全体将士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根据广州国民政府要求,在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建议下,制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1927年4月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此后,曾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

1928年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因军队编遣等问题与蒋发生利害冲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发的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今分属河北、内蒙古)。8月在蒋派重兵威逼下辞职,隐居泰山。

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

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

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

1949年9月,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毛泽东送了挽联,周恩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泰山。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玉祥先生之墓”。 [3]

§ 从政轶事

植树将军

自1915年,孙中山倡导全民植树后,冯玉祥就忠诚执行孙先生训教,热心植树造林。他曾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如山西、陕西、内蒙、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大量植树。他在徐州时,他一边练兵,一边大力种树,他曾针对滥伐林木,破坏植被的行为,写下一首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冯玉祥

倒戈将军

冯玉祥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中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第一次“倒戈”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第二次“倒戈”发动北京政变,主要目的是反对直系军阀统治。第三次“倒戈”发动反蒋战争,主要目的是反对蒋介石独裁。 [4]

基督将军

1917年圣诞节,冯玉祥受洗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冯玉祥正式归主后,便严格按圣经的要求做人,并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要求官兵洁身自好。冯玉祥与士兵一样,穿灰布军装,睡稻草地铺,每餐仅一菜一汤,数十年如一日。在冯军中严禁吃喝嫖赌,严禁穿着绸缎,甚至严禁吸食香烟,冯玉祥自己也从来不用烟酒待人。总之,无论治军,还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也尽上了基督徒应尽的本分,不愧“基督将军”的称号。

五个遗嘱

冯玉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冯玉祥坚决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发生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极力支持他们的反蒋抗日斗争,不久,福建政府遭到蒋介石军事镇压而失败。冯玉祥预感到形势不妙,遂于1933年11月29日立下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二)”。1936年11月23日,沈均儒等七君子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宋庆龄、冯玉祥等竭力营救。12月1日,冯玉祥写下了以坚决主张抗日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为主要内容的遗嘱,史称“南京遗嘱(一)”。“七七”事变前夕,冯玉样在南京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随时准备为国献身,1937年7月1日,他又一次立下遗嘱,史称“南京遗嘱(二)”。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冯、蒋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冯被迫于1946年9月出使美国。不久,内战爆发,冯在美国发表演讲,揭露痛斥美蒋互相勾结杀害中国人的反动罪行。1948年初,蒋介石开除了他的党籍,断绝了经济来源,吊销了他的护照,并派出很多特务,用卑鄙的手段对付他。面对蒋的淫威,冯全然不惧,于1948年2月10日写下最后一份遗嘱,史称“纽约遗嘱”。[5]

§ 婚姻家庭

冯玉祥与夫人李德全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结发夫人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两男三女,冯洪国(第一子)、冯洪志(第二子)、冯弗能(第一女)、冯弗伐(第二女)、冯弗矜(第一女)。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刘德贞与冯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为官太太,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平时与孩子们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出门从不坐轿,在家里照样缝缝补补。因此,人们都称她为“平民夫人”。

冯玉祥将军中年丧妻,身边也带着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急需重新组织一个家庭。1924年,经人介绍,冯玉祥与贫苦家庭出身的李德全女士结婚。育有冯洪达(第三子)、冯理达(第四女)、冯颖达(第五女)、冯晓达(第六女)。

冯玉祥长子冯洪国,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张自忠、吉鸿昌一道抗日;二儿子冯洪志与蒋经国是留苏同学,二人交谊很深,现为美籍科学家;小儿子冯洪达早年留苏后任北海舰队司令员;长女冯理达,著名病理学家;二女冯颖达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曾留学前苏联到列宁格勒医学院,195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他们有两个孩子都留学到美国;三女冯晓达,1948年同父亲一起在黑海轮船上遇难。全国解放后,李德全女士曾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 主要著作

《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

《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二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

§ 人物评价

冯玉祥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注重爱国爱民精神教育;强调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关心爱护士兵,要求官长与士卒共甘苦,以带子弟的心肠去带兵。严格训练部队,尤重近战、夜战训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艰苦耐劳锻炼。编著《军人精神书》、《 战阵一补》等书作为教材,并经常给士兵讲课示范。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冯玉祥常以瓷器来自示俭朴。据说他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等职时,请客吃饭,用的都是自备的粗瓷碗粗瓷碟。

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 故居

冯玉祥将军全身塑像

冯玉祥故居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竹柯村,1989年5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故居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冯玉祥将军返回故乡捐资兴建,现有卧室、书房、侍卫室、议事厅,其中议事厅现已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图片120幅,相关文件24件。故居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2平方米。院区立有冯玉祥将军全身塑像和碑刻,植有松柏花木。

§ 冯玉祥墓

冯玉祥墓

冯玉祥不幸离世之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

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 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头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上刻隶书冯玉祥于收1940年5月30日自题诗《我》。墓阶4层,共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 墓左侧有冯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