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关外四陵
释义

§ 东京陵

东京陵东京陵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东京陵乡东京陵村,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把兔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永陵

永陵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先祖陵墓。在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1公里的启运山南麓。包括努尔哈赤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的陵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原名兴京陵。清顺治十一年(1654)觉昌安、塔克世二墓自辽阳东京陵迁此,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称永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永陵文物保管所。

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约70米。周围缭墙高2米,顶起脊布瓦。从南向北可分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

前院南墙正中为正红门,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3间。院内自东起横列景祖、肇祖、兴祖、显祖4座方形碑楼,间距4米。碑楼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开券门。楼内各置龟座功德碑1座,通高6.08米。碑文用蒙、满、汉文书写。院东西两侧原有茶膳房、齐班房、涤器房和祝版房。现仅存遗址。

关外四陵方城南北长76.8米,东西宽约70米,墙高3.6米。南面正中为启运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门两侧各有青瓦悬山顶照壁1座,壁中心砖雕升龙,四角饰祥云。方城北面正中为长方形月台,上为启运殿。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前面及两侧有廊。殿东西两侧各有3间配殿,西配殿前有砖砌焚帛亭1座。宝城围以半圆形砖缭墙,其北为2层土台,陵墓东西环列,其中肇祖孟特穆为衣冠冢。

永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原名兴京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康乾时期曾多次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陵区占地11880平方米,陵墓面南背北而建,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远山,与烟囱山隔河而望,静卧于一片深山碧岭之中,颇得山川天然之形胜,有“郁葱王气钟烟霭”之势。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塔克世(显祖宣皇帝)和伯父礼敦(右穆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恪恭贝勒)等人及妻后等清皇室祖先。整个建筑群既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民族风格,又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整个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以红墙围绕。在永陵宫门正前方约1000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碑,分别置立于陵寝大道的东西两侧。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这便是通称的“下马碑”。它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当年诸王以下官员到此地,均须下马落轿,以示 永陵尊崇之意。“下马碑”的使用也是由明陵而来。

过下马碑再往前行,便是陵寝的神道。这是一条宽约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正红门。正红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黄琉璃瓦顶建筑,正脊有吻,垂脊有兽,彩画梁枋,内装六扇朱漆木栅栏对开门,具有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正红门两边是红墙碧瓦的缭墙,东面缭墙之上分列东西红门。

进正红门,院内横排着四座功德碑亭。碑亭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通体油饰彩绘,图案严整,色调庄严肃穆。亭内分别置立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及四皇后的神功圣德碑,上刻“承家开国”之类的颂词。在碑亭和正红门之间,东西两侧各有硬山式瓦房五间,东侧为齐班房、祝版房,西侧为茶膳房、涤器房。碑亭后面东西两侧是果房,均为外廊式二层阁楼三间建筑,是供祭祀使用的房屋。西红门之西是省牲所,祭祀时在这里屠宰牛羊。

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堂制度,前边是祭祀祖先的方城,后边是祖先安寝的宝城。方城正南中央为启运门,歇山式琉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周以外廊相绕,装有六扇巨大的朱漆木板门。中门的神路,仅供皇帝出入,东门供其他官员出入,西门供职掌司事人员出入。启运门左右两翼缭墙正中各筑有一青瓦悬山式袖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张牙舞爪,摆尾振须,腾于云水之间,意态生动,呼之欲出。

方城北部正中即陵寝的正殿——启运殿,内设暖阁、宝床供奉四祖神位神牌,是皇帝拜谒行祭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启运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饰金绘彩。下额枋上挂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启运殿”立额,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均为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三面环廊,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焚烧祭祀用过的祝帛。

启运殿后即是宝城,平面呈八角马蹄形,陵墓环列,因地势建成二层平台,前砌石墙,台前面正中有三段路跺,左右各20级,当中有御路,第一层台面上,左葬礼敦,右葬塔察篇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葬福满,两侧葬觉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满墓东北侧,都是拣骨迁葬,相传孟特穆为衣冠冢,谓之“招魂葬”。这里有老榆树一株,俗称“神树”,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缮书,竖碑其侧,现在移至西配殿内。碑侧还有围绕神树的琉璃壁,雕刻生动精美。方城上还有城堡式的箭楼、角楼、马道,陵寝皆平地起冢,封土下为地宫。

永陵规模虽不大,但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万山纵翠,秀水缭绕,风景宜人,加之景深开阔,远远望去,掩映在绿树中的琉璃屋顶和红色宫墙,恰似万绿丛中透出的一点嫣红。

§ 福陵

福陵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1820年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形式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 昭陵

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 昭陵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现在北陵公园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

§ 参考

http://www.artx.cn/artx/keji/40095.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