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先天性梅毒
释义

§ 简介

先天性梅毒

梅毒螺旋体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

胎儿期表现: 先天性梅毒在胎儿期可表现为肝脏肿大,胎盘增厚,胎儿水肿,宫内生长迟缓,非免疫性溶血,早产,死胎等。

出生后表现:早期先天性梅毒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脓疱疹、脱皮、斑丘疹)、黄疸、慢性鼻炎、脑膜炎、肠梗阻或出血、间质性肺炎、肺脓肿、白内障、脑积水等,晚期先天性梅毒表现为间质性角膜炎、马鞍鼻、Hutchinson牙、军刀状胫(胫骨前凸)、耳聋、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等。先天性梅毒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积极的产前检查及孕期梅毒治疗是预防先天性梅毒的重要措施。

§ 疾病描述

先天性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感染,近年来,我国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已有明显上升趋势。孕母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时,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感染,其胎儿几乎均会受累,其中50%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在出生后不同的年龄出现临床症状,其中2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主要是感染和炎症的直接结果。2岁后为晚期梅毒,主要为早期感染一裂的畸形或慢性损害。

§ 症状体征

先天性梅毒

大多数患儿出生时无症状,于2—3周后逐渐出现,常见的症状有: ①肝脾肿大:几乎所有患儿均有肝肿大,其中1/3伴有梅毒肝炎、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可持续数月至半年之久。

②皮肤黏膜损害:发生率为15%—60%,鼻炎为早期特征。于生后1周出现,可持续3个月之久,表现为鼻塞、分泌物早期清、继之呈脓性、血性、含大量病原体,极具传染性,当鼻黏膜溃疡累及鼻软骨时形成“鞍鼻”累及喉部引起声嘶。皮疹常于生后2—3周出现,初为粉红-红色多形性斑丘疹,以后变为棕褐色,并有细小脱屑,掌、跖部还可见梅毒性天爆疱疮。其分布比形态更具特征性,最常见于口周、鼻翼和肛周。皮损数月后呈放射性“皲裂”。

③骨损害:约占80%—90%,但多数无临床体征。多数可因剧痛而致“假瘫”X线表现为骨、软骨骨膜炎改变,上肢最易受累,且以单侧为主。

④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50%患儿,无触痛,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诊断价值。

⑤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及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

⑥其他:多为小于胎龄儿,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罕见,多在生后3—6个月时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生后2—3个月时尚可以表现为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损伤;Hutchinson齿,即中切牙切缘呈月牙形凹陷且牙间隙分离过宽等。[1]

§ 疾病病因

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播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胎儿感染与母亲梅毒的病程及妊娠期是否治疗有关。孕母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时,无论是原发或继发感染,其胎儿几乎均会受累,其中50%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在出生后不同的年龄出现临床症状,其中2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主要是感染和炎症的直接结果。2岁后为晚期梅毒,主要为早期感染遗留的畸形或慢性损害。

1、传染源传染源是现症梅毒患者及隐性梅毒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早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程的进展传染性越来越小,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受染的情况较少见。

2、传播途径胎盘途径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以在妊娠4个月后由于绒毛膜细胞滋养层的萎缩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近几年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中晚期均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健康搜索。

§ 发病机制

人群对梅毒普遍易感。至今对梅毒的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梅毒螺旋体自母体内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在胎儿的肝、脾、肾上腺等内脏组织中大量繁殖,释放入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骨骼、血液、内脏等病变严重者可致流产、早产死产。主要病理改变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致管腔闭塞,远端局部坏死或干酪样改变,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使器官结构和功能受损。

§ 临床表现

先天性梅毒

1、早期先天梅毒其发病症状相当于后天二期梅毒。 (1)一般表现:严重的病例出生时可早产,出现肝脾肿大全身皮损、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也有出生时表现正常或仅有低出生体重,在生后3周左右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发育、营养差,体重不增,消瘦、反应低下,皮肤皱褶、老人貌发热、贫血、病理性黄疸、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2)皮疹:皮疹与后天二期梅毒相似常见斑疹、丘疹皮疹数目多分布广、不痛不痒,且有多种形态:

①斑疹(玫瑰疹):多见于肢端掌跖部,呈深红色或铜红色。在口周、唇周和肛周者常呈放射状糜烂愈合后形成特征性的放射状瘢痕具有诊断意义

②丘疹性梅毒疹:可发生于全身各处鶒。

③扁平湿疣型:是丘疹性梅毒疹发生于潮湿易磨损部位融合而成的特殊形态,多见于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稍高出皮面,界限清楚,可有糜烂及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

④梅毒性天疱疮较常见,多在掌跖部发生豌豆大小脓疱,基底呈暗红色或铜红色破溃后糜烂,有特征性。

(3)鼻炎:梅毒性鼻炎在黏膜损害中最常见,可见鼻黏膜肥厚、肿胀,有浆液性或脓血性分泌物及结痂,致鼻腔狭窄、堵塞,患儿呼吸及吸吮困难健康搜索,为先天性梅毒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使鼻骨和鼻软骨受损致鼻根下陷形成马鞍鼻

(4)骨骼损害:以骨、软骨炎及骨膜炎最常见,骨髓炎及骨膜炎引起肢体剧烈疼痛而使肢体呈假性瘫痪。

(5)其他: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以肱骨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最显著,还可有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毛发脱落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2、晚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表现在新生儿期较少见多发生于2岁以后,最常发生于7~15岁。其表现与后天三期梅毒相似,可分为2组:

(1)永久性标记:为早期(包括在母亲子宫内)或晚期病变对身体发育造成的损害所遗留,已无活动性,但具有特征性,如前额圆凸、佩刀胫(胫骨中部前缘骨膜增厚)特征性的郝秦生齿(Hutchinson齿,上切牙下缘狭窄有半月形凹陷)、桑葚齿、马鞍鼻、口腔周围放射状皲裂和瘢痕、锁胸骨关节质肥厚及视网膜炎等。

(2)活动性损害:具有活动性损害所致的临床表现包括实质性角膜炎(单侧/双侧角膜深在性浸润,角膜混浊,影响视力)、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变化、肝脾肿大、鼻或腭树胶肿、关节积水、骨膜炎、指炎及皮肤黏膜损害鶒。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在早期较少见,可有脑膜脑炎或脑积水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升高,梅毒血清反应阳性鶒。晚期神经梅毒罕见。

3、先天潜伏梅毒先天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年龄小于2岁者为早期,大于2岁为晚期先天潜伏梅毒。[2]

§ 并发症

骨软骨炎、骨髓炎、脑膜血管神经梅毒脑膜炎等,涉及神经系统可留有慢性脑膜炎痉挛性瘫痪、惊厥、智力低下、耳聋及视神经萎缩等后遗症

§ 鉴别诊断

1、皮肤损害与天疱疮勒雪病、尿布疹、药疹等鉴别。

2、梅毒性鼻炎与鼻白喉的鉴别,鼻白喉的发病年龄不同,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

3、假性瘫痪本病假性瘫痪与坏血病、佝偻病、骨结核和化脓性骨髓炎鉴别,X线检查均有特异表现可助鉴别健康搜索

4、与其他感染鉴别新生儿还应与败血症、先天性病毒感染等相鉴别。

§ 诊断检查

主要根据母亲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坚持。确诊可根据:

①取胎盘、羊水、皮损等易感染部位标本,在视野显微镜下找梅毒螺旋体。

②性病试验试剂盒简便、快速、敏感性极高,但有假阳性,可作为筛查试验。

③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特异性强,常用于确诊。

实验室检查

先天性梅毒

1、梅毒螺旋体检查取皮肤或黏膜破损的分泌物直接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

2、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

(1)性病研究实验室(venerealdiseaseresearchlaboratoryVDRL)试验:以血拟脂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此试验易于操作,出结果快,敏感性高,非特异性,有假阳性,可用于大规模筛查。

(2)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plasmaregin,RPR)环状玻片试验:是VDRL试验的改良法,因加有高纯度的胶体碳,试验时试剂与阳性血清反应产生黑色凝集,容易判断结果。优缺点同上。

(3)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以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用于肯定诊断。

①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fluorescencetreponemalantibodyabsorption,FTA-ABS)试验:一般在感染早期即可阳性假阳性率仅0.18%~0.26%,缺点是抗梅毒治疗后阳性仍可保持10年之久,不能作为疗效判断指标

②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TP):梅毒确诊试验,但不能用于判断再感染和复发的指标。

③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的测定:感染2周后血清中即可测得IgM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婴幼儿可自母体获得IgGVDRL和TPHA均可呈假阳性因此检测梅毒特异性IgM抗体,对诊断先天梅毒有较大价值,先天梅毒治疗后可转阴,再感染时又可变阳性,可作为疗效判断和在感染的诊断指标。[3]

辅助检查

B超、CT和X线摄片等检查。

X线检查:骨片可见几层骨膜下新骨骨膜层状增生骨干骺端骨质疏松破坏骨炎骨膜炎。胸片见肺部炎性浸润。

§ 治疗方案

首选青霉素,每次5万U/k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共7天,以后改为每8小时1次,共10—14天,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日5万U/kg肌注共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15mg/kg,连用12—15日,口服或注射,疗程结束后应在2、4、6、9、12个月时追踪监测VDRL试验,直至其滴度持续下降或呈阴性。

§ 疾病预防

先天性梅毒

及时、正确治疗孕妇梅毒,是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最有效措施。

(1)治疗:先天性梅毒的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原则是:早期、系统、药物足量。主要采用青霉素G,每个疗程总量为30万单位/公斤体重,分2周肌内注射,共用两个疗程,中间间隔两周。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发生赫氏反应(即因大量杀灭梅毒螺旋体所释放出的异性蛋白所引起的脑及心血管损害加重)。在此后的2、4、6、9、12个月复查血清。若治疗及时则多不留后遗症。

(2)预防:主要做好产前检查,常规作血清学检查,对孕妇患有二期梅毒者要作驱梅治疗,可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从90%降至2%以下,并能很好地保护胎儿。孕妇感染梅毒应与医生合作,积极主动接受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最根本的预防方法是取缔娼妓制度。

1、青霉素驱梅治疗首选青霉素鶒迄今无耐药菌株报道。青霉素最小抑菌浓度为0.01µg/ml大于0.03µg/ml可以保证杀灭梅毒螺旋体,如低于该浓度超过24h,梅毒螺旋体又可增殖故应选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青霉素剂量不宜过大,加大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引起赫氏反应(Herxheimerreaction)首次剂量宜小,3万~5万U,第2天起剂量为5万U/kg,分2~3次,肌注或静脉注射疗程10~14天。

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5万U/kg,肌注1次/d,疗程10天。 苄星青霉素每次5万U/kg,每周1次,共用3次。 婴儿每一个疗程总剂量不超过300万U,较大儿童不超过600万U。疗程结束后应在24、6、912个月复查血清反应,一般需1年左右血清转阴,必要时可重复治疗。青霉素治疗的疗效确切,治愈率在95%以上。

2、青霉素过敏者对于青霉素过敏者,有条件者可行脱敏疗法,无条件者可换用红霉素,剂量为20~30mg/(kg·d)疗程10~14天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80mg/(kg·d),肌注疗程10天。

预后

先天梅毒(胎传梅毒)是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源途径感染所致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对婴儿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也高特点是不发生一期梅毒损害。如涉及神经系统可留有慢性脑膜炎、痉挛性瘫痪、惊厥、智力低下、耳聋及视神经萎缩等后遗症。早期先天病变较后天梅毒为重,脑膜血管神经梅毒多见,可引起抽搐、智力障碍。发生视神经萎缩时可使视力受损,可发生偏瘫或完全性麻痹。发生脑膜炎时可致命。晚期先天梅毒较轻、心血管受累少,骨骼感官系统如眼、鼻受累多见。[4]

§ 流行病学

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先天性梅毒发病率非常低,2005年美国发病率才约12/10万活产新生儿,而中国 2005年发病率19.68/10万活产新生儿,2008年中国大约出生9480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今年来又逐渐上升趋势。 梅毒螺旋体为密螺旋体,菌体纤细,两端尖直,由6~14个螺旋组成,螺旋弯曲规则形似细密的弹簧,因其透亮不易染色,又称为苍白螺旋体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外膜几乎全由磷脂构成,虽然机体产生了针对它的内部蛋白的抗体,一旦保护性极差以致梅毒仍继续进展。梅毒螺旋体增殖1次平均约30h。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极弱对干燥、热、冷都很敏感,离体后干燥1~2h即死亡鶒在血液中4℃经3天可死亡,稀薄的肥皂水及一般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