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景禧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冯景禧

生卒:1923—1985

描述:香港“证券大王”

籍贯:广州

§ 个人概述

冯景禧1923年出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起早摸黑做些小本生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加上冯景禧的生母去世早,继母与他的关系不好,16岁那年,他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到香港的卑利船厂当学徒。学徒的工钱少得可怜,每天只有1角3分。后来,老板看冯景禧勤快能干,每天加了他5分钱。然而靠这点钱,他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劳累了一天的冯景禧,只能一个人站在海边,遥望远方的家乡和亲人。为了糊口,他每天晚上还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到一家工人夜校去教课。

§ 职业生涯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强占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匆匆逃回了家乡。可是,广州同样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仍然不好,冯景禧有家难归,只好到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机会,光顾别的店铺,留心观察人家的货品款式和经营方法,用以改善自己店里的不足。因为他聪明能干,爱才的老板提拔他担任商行的管事,后来又让他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财务。冯景禧虽然没学过会计,但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竟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老板有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冯景禧虽然也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不满意。

抗战胜利以后,市面上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冯景禧便辞去了金银店里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贩卖大米,这样干了2年,只赚到几百元钱;后来他又同朋友们集资开了一座酒楼,生意也不是太兴旺。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时刻想找到一个能让他大展鸿图的事业。1948年,他听说台湾鱼苗的价格高,从广州贩鱼苗到台湾能赚大钱,便决心要做这贩鱼苗的生意。

当时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做这种生意,因为,他既不熟悉水性,又不了解鱼苗的特点,加上当时海上盗匪出没,万一中上一颗炮弹,那就连自己都赔在里面了!可是冯景禧坚持冯景禧楼

要干,他认定这生意能为他赚大钱!为了筹集资本,他将自已经营的酒楼都卖掉了。他从广州买下鱼苗,运到香港,又租了船运往台湾。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鱼苗船驶出广州湾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暴,不习惯海上生活的冯景禧差点连苦胆都吐出来!船只在风暴中随波逐流,等到惊涛骇浪平息下来,总算平安抵达台湾岛。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鱼苗在颠簸中早已死光!

冯景禧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这下赔了个精光

冯景禧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返,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打起了船老板的主意。他同船老板商量,要以这条船作抵押,从台湾运香蕉回广州。船老板当然不肯冒这个风险。冯景禧对他说:“你不肯,我回去也没法付运费给你,看来只好跳到海里去了!”船老板半是同情半是无奈,最后只好同意了。然而命运老人却一点也不同情冯景禧,归途中海上一直大风不息,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到香港,香蕉已经烂得一根好的都没有了!

冯景禧不但没赚到一文钱,反而欠下了一大笔债!

尽管广州这一跤摔得太惨,冯景禧却能沉得住气,他回到广州,重新做起了代人买卖金银的生意。凭着他的丰富经验,逐渐又赚了一些钱

有了本钱,冯景禧就瞄准了香港的房地产业。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极快,由于人多地少,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然而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灵机一动,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他们3人当时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又都看好房地产业,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3人当中,年纪最大的郭德胜老谋深算,年纪最小的李兆基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他们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公司的资金当然比个人资金大多了,但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仍然只能算个小户头,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他们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重建新楼出售,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颇受客户的欢迎,逐渐积累起了资金。

到1963年,他们3人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资本雄厚了,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他们便丢开了其它的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了。这3位朋友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又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拼命苦干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公司很快引起了实业界的注意,称他们为“地产界的三剑客”。他们虽然在生意场上精明过人,却又不是什么钱都赚的人。冯景禧就一再表示,有3种人的钱他不能赚:逃难的人的钱不能赚,孤儿寡母的钱不能赚,天灾人祸的钱不能赚!他们冷静地等待着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对于目光远大的人,赚大钱的机会一定是不会太少的。

1967年,冯景禧又一次遇上了历史提供的赚钱机会。由于受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也发生了大动荡,房地产行情一落千丈。许多富豪唯恐“文化大革命”也闹到香港来,纷纷抛售在香港的产业,准备逃离香港。冯景禧也曾想到过离开香港的问题,可是他实在舍不得丢下刚刚大展鸿图的事业。走在香港的大街上,看到那些急于贱卖的房产和地皮,冯景禧更加不想走了,他暗暗盘算,这可能正是个好机会呢!他仔细研究国内外的局势,认为“红卫兵”未必就进得了香港,至少,来与不来的可能是一半对一半——而对于生意场上的竞争来说,50%的把握已经是够大的了。

结果,冯景禧不但没有走,而且从银行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贷了一大笔钱,动作麻利地买下了一大批廉价房产和地皮。很多朋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担心他又要赔个精光了,然而冯景禧毫不动摇。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一年以后,香港局势完全稳定,地价迅速回升,发了大财的冯景禧,获得了一个“商界奇人”的雅号。

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

随着资本的雄厚,“三剑客”都有了独自闯天下的力量,已没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冯景禧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业,只留下对此情有独钟的郭德胜。

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经营的就是证券生意,人们形容这门新兴的金融事业经营者,是“一分钟之间成伟人或是成乞丐”。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行业去干冒险生??说:“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的事业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如果注入你的辛勤,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只要你认识到怎样处事,应付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已向市民发行股票,筹集所需的开办资金。战后,工商业迅速恢复而且日趋繁荣,股票发行更成为公司企业扩充业务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大市民在日益沉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也被迫以购买股票来投资生利和保持币值。冯景禧早就对证券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认真钻研证券业务,认为证券交易在香港有着十分诱人的美好前景。

自从新鸿基证券公司开业后,冯景禧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证券交易瞬息万变,香港最著名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参谋部还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6平方米的椭圆形办公桌,桌上有20多部电话机。电子电话屏幕上每秒钟都在呼叫,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请示和思考的余地,必须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知识渊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人。冯景禧当然熟知这一切奥秘。但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代客买卖股票刻意追求证券业务的大众化和普通化。用他的说法,叫做“渔翁撒网”法。别的证券公司都把服务重心放在大客户身上,新鸿基证券公司却处处为散户、小户着想。社会上千千万万中、小资产拥有者,从管理职员、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不管买卖的金额如何小,冯景禧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而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冯景禧准了一条,那就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就足以汇合成一条冲决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因此成了证券交易市场中的“大哥大”,被人誉为“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谁也不敢小看他。

§ 个人荣誉

冯景禧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他非常注重积累、储存市场信息,新鸿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有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他的部下必须每天3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敏捷准确,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股票市场变幻莫测,有人说,在一昼夜的1440分钟里,股市有可能出现8640种变化!为了帮助千千万万的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了解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新鸿基公司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免费提供中文调查资料的经纪行。公司先后出版了《每日经济简讯》、《投资分析》、《公司业绩报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美国股票通讯》、《美国商品期货》、《期货市场通讯》、《黄金报告》等大量资料,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指导和咨询,适应了不同投资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这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赞赏,新鸿基的业务也就日益红火!据行家估计,新鸿基证券公司经营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买卖!1970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的盈利只有70万港元,但到了10年之后,它的年利润超过了亿元!

§ 个人影响

冯景禧为了使他的公司有更大的发展,又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要把他的公司变成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他首先找到了法国的百利达银行。百利达银行是法国最大的工业银行集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法国的财政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百利达帮助新鸿基在欧洲发展业务,而新鸿基也帮助百利达进入亚洲。接着,冯景禧与美国梅林集团的布鲁格博士接上头。梅林集团是世界50家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证券经营等方面。中、美两位富豪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仅仅用了4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合作方案。后来,美国梅林公司以高于市价38%的价格,购人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交易的结果,冯景禧获利达8200万美元;而新鸿基购买了170万股梅林集团的股票,成为梅林集团最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冯景禧把这次成功形象地称为“45分钟架起一座洲际大桥”。

这样,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百利达、美洲的梅林三大财团,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铁三角”!

§ 人物评价

1982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状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这是自60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设有16个分行,总资产达42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这年7月,冯景禧应邀参加香港大学的同学会,在会上,他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打算,他说:“我冯景禧天生是忙碌的命,不会就此止步,安于现状。今后,我要脚踏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放眼全世界!”

§ 相关链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