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释义

§ 简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前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性事故。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 核电站简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 东经30度6分41秒)是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ї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5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19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著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时仍建造中。

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 事故原因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现场卫星图

根据事故后所作的分析,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事故是属于引入过剩反应性的事故。前苏联ΡΜБκ型反应堆在设计上有重要缺陷,即由于在冷却剂中有相的转化,有可能出现空泡正反应性系数。当反应堆功率低于20%额定值时,这一正反应性效应就不能被多普勒系数的负反应性效应所抵偿,因而有可能引起反应堆功率的自发增加。为了补救这一设计上的缺陷,ΡΜБκ型反应堆运行规程规定,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在运行中不得低于相当于30根控制棒的数值;当低于15根控制棒时,必须立即停堆。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系列严重违反运行规程的操作。由于在开始试验以前,反应堆较长时间在低功率下运行,使反应堆严重“中毒”,处于难控制状态。而在开始试验时,运行人员为了维持汽水分离器内水位,开始补水。这时因较冷的水到达堆心,蒸汽生成量开始大幅度减少,引起自动调节棒上升。因自动调节棒上升到顶,运行人员不得不使用手动棒来进行控制。到1时22分时,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只剩下相当于6~8根控制棒的数值,功率水平只相当6~7%额定值。而在这时,又切除汽轮机危急保安器,开始惰走试验,蒸汽流量急剧减少,导致蒸汽压力上升。这时又停运4台循环泵,通过水流量又开始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联合作用,使体积蒸汽品质比额定运行条件下增加得快得多,这就导致反应性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蒸汽并出现泡核沸腾。由于过热损坏了燃料。在损坏的燃料颗粒和沸腾冷却水作用下使燃料管道内压力骤然上升,导致了破坏和爆炸。一些降低安全性的措施也是引起事故的原因。为了完成试验,在试验以前就把应急堆心冷却系统断开并闭锁了汽轮发电机停机信号和汽水分离器水位压力的反应堆保护系统,使反应堆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下运行,丧失了自动停堆的可能性。因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除暴露出ΡΜБκ型反应堆设计上的缺点外,还暴露出不少运行管理上的问题。例如,试验大纲没有规定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甚至未经过审查;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系列违反运行规程的行动,未得到及时纠正。

§ 事故过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状

4号机组专用的PMБK-100型核反应堆是一种非均匀压力管式热中子堆,以低浓缩二氧化铀作燃料、石墨作慢化剂、轻水作冷却剂,反应堆热功率为3200兆瓦。事故起因于设计上的严重缺陷和一系列严重违反运行规程的操作。4号堆定于1986年4月25日停堆检修,并在停堆前作8号汽轮发电机的惰走带负荷试验。1986年4月25日1时开始降低堆功率,13时05分降到50%额定值并切除7号发电机组(该机厂用负荷切换到 8号发电机母线上)。

按试验大纲要求,1986年4月25日14时将反应堆应急堆心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断开。但根据调度要求,推迟了机组解列。 因发电机惰走试验要求在反应堆热功率 700~1000兆瓦下完成,23时10分又开始再降功率,并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要求,切除了局部自动调节系统。由于未能迅速消除自动调节测量部分显示的不平衡,功率直降到30兆瓦(热)以下。直到1986年4月26日1时运行人员才使功率稳定在200兆瓦(热)水平。1时左右又投入两台备用主循环泵,使运行主循环泵数量达到8台。 这就导致通过堆心流量增加和蒸汽量的减少。汽水分离器中汽压和水位迅速变化。运行人员担心这些参数的变化导致停堆,将有关的保护系统切除。

1986年4月26日1 时23分发现反应堆过剩反应性已降到要求立即停堆水平。但操作人员不仅没有据此停堆,反而切除8号汽轮发电机组危急保安器,开始惰走试验。此时反应堆功率开始重新上升。值班长按下紧急停堆按钮。就在控制棒和停堆棒下落几秒钟后,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燃烧的团块和烈焰冲入反应堆上空。反应堆爆炸使高温堆心碎片落到汽机房、除氧器间和反应堆厂房某些隔间屋顶上,加之油管破裂、电缆短路等原因,引起7号汽轮发电机厂房、反应堆大厅和与其毗连部分房屋着火。

到1986年4月26日清晨5时火灾基本扑灭。为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采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心空间供水,但未获成功,后改用压缩机站鼓风机往坑室下方空间送氮气。

1986年5月6日反应堆坑室温度停止上升,并由于自然通风的建立,温度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为防止熔化的燃料聚集而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的危险,在4月27日至5月10日期间,出动军用飞机向毁坏的反应堆投掷约5000吨的硼、白云石、砂子、粘土和铅的混合物予以覆盖。5月6日,事故反应堆向大气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已从每日数兆居里下降到每日数百居里。5月底,进一步降到每日数十居里。

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

§ 采取措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当时的苏联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核电站会出现严重事故更没有要求核电站编制应急计划,作应急准备,而只是在操作规程中公式化地要求有“反事故规程”。4号机组事故来得突然要控制事故发展,已不可能,所以只能采取事故处理、处置过程,力图减缓事故造成的损害。也就是事故后的应急处理。

前苏联在处理这次事故中,采取了不少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了消防队、防化兵、空中直升机部队、工程兵部队、甚至顿巴斯的矿工(在堆底下挖坑道装冷却管道)。参加事故后应急处理的人员达到大约20万人,参加清理的人员更多(80万人)。国际上,像美国、联邦德国都派出了支援的技术力量。

灭火

事故后的首要任务是灭火。反应堆爆炸使得加热到高温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应堆的一些工作间、除气站和汽轮发电机厂房的屋顶上,于是引起了30多处着火。由于部分油管破裂,电缆短路和来自反应堆的强烈热辐射在汽轮机厂房7号汽轮发电机上方、被毁反应堆大厅和与大厅相连的部分厂房起了火。

1986年4月26日1时30分核电站的值班消防队从普里皮亚特和切尔诺贝利城赶到事故现场。

由于汽轮机厂房屋顶的火势直接威胁到相邻的3号机组并且火势愈来愈猛,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全力以赴来扑灭这一重要地区的火灾。与此同时,利用灭火器和室内固定消火栓组织了室内灭火。到2时10分扑灭了汽轮厂房屋顶的火,2时30分反应堆厂房顶部的火基本上被扑灭。

由于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必须采取防范措施。此外,被毁反应堆一直在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放射性。

事故初期,曾试图利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芯空间供水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和防止石墨砌体着火。这一尝试无济于事。 随即不得不从两种决策中选取一种:一是用吸热剂和过滤材料覆盖反应堆堆体,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许堆本体的燃烧过程直到自行结束。因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积受到放射性污染并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采纳了第一种方案。

投放材料

用军用直升飞机投放硼、白云石、砂子、粘土、铅的混合物来覆盖毁坏的反应堆。从4月27日到5月10日共出动了300架次直升飞机投放了约5000吨的材料,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进行的。结果反应堆被一层能强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松散材料所掩盖。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已降到每昼夜几百居里,到该月底降到每昼夜几十居里。

同时解决了降低燃料温度的问题。为了降低温度和减少氧的浓度,由压缩机用鼓风机往反应堆坑室下的空间送氮气。到5月6日反应堆坑室的温度停止上升,并随着通过堆芯到大气的恒定的空气对流而开始下降。

由于担心可能性极小的反应堆下部建筑结构的破坏而造成对地下水甚至水系的污染,采取了双保险性措施,决定了在厂房基础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热通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设置一个平板式热交换器,为此调来了顿巴斯矿工在堆下坑道作业,完成这项任务,至6月底计划工作已告结束。

从5月底以来,形势大体上已经稳定。反应堆厂房被毁灭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经过短寿命同位素的衰变之后,辐射情况有所改善。从机组进入大气的放射性量主要取决于风带走的气溶胶数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昼夜不超过几十居里。反应堆坑室的温度状态已经稳定。反应堆各部分的最高温度为几百摄氏度,并以每昼夜大约0.5 ℃的速率稳定下降。反应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并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应堆内和蒸汽一水管线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内。

人员救护

从爆炸后10分钟救出第一批4名伤员开始,36小时内从厂内共救出300多名受到辐射伤害的伤员,其中129名重伤员被送往莫斯科治疗。全国的卫生医疗部门、有关医疗单位和科研单位都组织起来,进行救护工作。

反应堆保护

这可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也使周围辐射强度减弱,这一方型庞大建筑,有人将之称为“石棺”,汽轮机厂房内在3号机组和4号机组之间也建了混凝土墙。事故后3号机组,1、2号机组相继停止运行,为了这些机组重新启动和运行,对它们进行了去污,并对厂区分区段地进行了有效去污。

场外公众防护

首先为监督周围地区的污染水平,组织了气象和辐射监测体系。空中监测是用装有空气取样器和辐射探测仪器的飞机和直升机进行的。4月26日早晨,通知普里皮亚特镇的居民留在屋内,关闭门窗。学校和幼幼儿园也关了门。事故发生的头两天测量表明,留在室内的人是上大街的人所受剂量的1/5~1/2。4月26日深夜普里皮亚特镇辐射水平开始上升,27日达到10毫希/时。如果居民仍留在家里不采取其他对策,则很快要超过前苏联规定的干预水平下界(250毫希)和上界(750毫希,全身剂量)。根据辐射监测的第一批结果确定了安全撤离路线,4月27日早晨普里皮亚特镇开始疏散。规定对疏散人员的皮肤进行去污,有些人要更换衣服。为了防止放射性碘(主要是碘-131)在甲状腺的积累,从26日晨在普里皮亚特镇开始发放稳定的碘化钾。以后全苏联给540万居民(包括170万儿童)发了碘预防药物。

有数万头牲畜从污染区迁走,采取了许多防止或减少水体和地下水源受污染的措施,禁止食用当地相当大范围内所产牛奶和其他食品。

进出控制和去污

按污染的测量水平,对30公里半径以内三个区加以控制:(i)工厂周围大约4~5公里,近期一般居民不能进入,禁止从事非必需的作业;(ii)5~10公里,部分人员可以返回,在一定时间后允许从事某些特殊的作业;(iii)10~30公里,居民以后可以返回,重新恢复农业活动,但须有严格的放射性监督。在上述这些区域的边界上要控制人员和车辆的往来,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弥散。

对反应堆场外7 000平方公里污染地区内的房屋,特别是公共建筑(学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反复的去污,不能去污到可接受水平的低价的旧房予以拆毁和焚烧。道路和其他污染表面经去污后γ剂量率减低到原先的1/100~1/10。污染的农田采用深耕和增加矿物肥料,减少核素的转移和辐射水平。

§ 各国反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场景

1986年4月28日10时,瑞典国家辐射防护研究所发现福尔斯马克核电厂辐射水平增加。虽然未发现反应堆厂房内辐射水平异常,仍然采取了应急措施,撤走了部分电厂工作人员。根据瑞典监测结果分析,瑞典全境辐射水平均有所增加。5月9日在瑞典中部地区,辐射水平达到100~300微拉德/小时。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

瑞典北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发现放射尘埃增多,600名工人被迫撤离核电站,近千名居民排着长队等候接受放射性尘埃的检查。

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

受到污染最重的是波兰,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

南斯拉夫政府也要求居民不要利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 事故后果

事故后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三国撤离了11.6万人,最后避迁移居了21万公众;

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的总活度约12×1018 Bq(贝可),其中包括约6~7×1018 Bq的惰性气体,相当于100%的堆内总量,碘-131为2×1018 Bq相当于60%堆内总量,铯-137为9×1016 Bq相当于50%堆内总量,铯-134为6×1016 Bq,相当于20%堆内总量;相当于堆内约3%~4%的烧过的核燃料、100%的堆内产生的惰性气体和20%~60%易挥发核素释放到堆外;

由于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造成大范围的污染。据估算,事故释放量扩散到各地区的比体大体为:事故现场12%,20公里范围内51%,20公里范围以外37%。由于持续10多天的释放以及气象变化等因素,在欧洲造成复杂的烟羽弥散轨迹,放射性物质沉降在前苏联西部广大地区和欧洲国家,事故后在整个北半球均可测出放射性沉降物;

事故中被认为患急性放射病,而送入医院者共237人,确诊为不同程度急性放射病患者134人;

现场急性放射病死亡28人,非辐照原因死亡3人,其中1人死于冠脉栓塞,总计现场死亡人数为31人;

最严重的健康效应是儿童中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到1995年确诊约800例。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从1990年-1997年统计,受照的18岁以下的人员中诊断了甲状腺人数1420例,明显大于预期的例数;

未观察到事故辐照而致的白血病发病率有特殊增加;

由于风向的关系,离核电厂最近的大城市基辅水源未被污染;

最严重的是公众精神压力加大,心理损伤严重,焦虑、忧愁、宿命论和“受害者”心态滋生、社会心理影响强烈、严重和长期持续;

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有人说促进了苏联解体;

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建设核电存在很大恐惧,在一些国家有谈“核”色变之虑。

§ 影响

影响范围

采取措施

外泄的幅射尘随著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了导致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于灾变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经济的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五个多月才恢复发电,使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据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

人的健康

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20年来,死亡的人数和其他受害者人数,一直没有统一说法。联合国去年9月发表的报告说,截至2005年,“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0人。

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各国的行动

俄罗斯:开发核能更重安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惨痛教训推动核能技术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俄罗斯如今的核电技术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俄的核电建设在世界居于前列。

德国:通过立法放弃核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长年论战,焦点是否应放弃使用核能。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弃核能。

§ 教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利用核能历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从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上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教训也是惨痛的。

技术方面

1. 设计中有不安全因素、存在致命性隐患。缺少严格的安全分析、在多重失效时确保安全措施不够;

2. 技术规范和运行程序都不完备,操作规程有缺陷,甚至有错误,反事故措施不够;

3. 运行人员对物理图像不清楚,对机组的特性不了解,在“迅速完成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在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严重违反运行安全规定,违章操作,轻率地改变试验条件,切除安全保护信号,机组处于危险状态时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竟然发现不了。证明了运行人员并不了解这种堆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安全风险很大。

管理方面

1. 缺少严格的国家安全监管机构,监督机制不力。当时前苏联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安全监管机构,早期设计无安全标准可遵循,设计者自己负责工程验收的机制不合理;

2. 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组织管理中缺少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没有预先规避风险的准备;

3. 根本没有事故应急的概念,没有应急预案,更没有建立应急组织。

§ 事故之后

切尔诺贝利电厂并没有因为4号机组出问题而停止运作,只是封闭了电厂的4号机,并且用200米长的水泥与其他机组隔开,但由于缺乏能源,所以乌克兰政府让其他三个机组继续运作。1991年在2号机组发生一场火灾,乌克兰政府当局随后宣布2号机组无法修复,并须终止运作。1996年11月,在乌克兰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总署的协议下,1号机组停止运作。2000年11月乌克兰政府总统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在一个正式典礼上关闭了3号机组的运作。至此,整个切尔诺贝利发电厂就停止发电,永远不再运作。

未来所需要的维修

损毁的4号机组现正使用石棺水泥围墙保护着以阻止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原因是在于当时以工业遥控机器人搭建的石棺正在严重地变旧。如果石棺倒塌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机组释放出有辐射性的尘埃。这些石棺脆弱程度连一阵小型的地震,或一阵强烈的大风,都也可能引至其屋顶倒塌。因此,当局曾经研究出好几种帮助围墙的方案。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炉内大约还有95%的燃料(180公吨),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 PBq)。 现时残留在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经硬化成陶瓷状物质。它们主要在事故发生初期时,反应堆的核心碎片能在反应炉内四处流窜,并且和其他灰尘和熔岩状的“燃料覆盖物质”(fuel-containing materials, FCM)构成。现时仍不能够确定这些陶瓷状物质何时会延缓释放放射性物质。

透过秘密的估计,在该核电厂里有至少有4公吨的放射性尘埃。不过,最新的估计已经调查了关于燃料的数量,并保持在反应堆中的份量。一些估计指出,现在安置在燃料反应堆内的总数量,大约只有原先燃料的70%。由于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因此失去了那5%的燃料。而且,一些清算人估计原先的燃料5 V10%,只装在这个石棺里面。

至于其他方面,水继续漏入反应炉。在整个反应堆大楼内,被淹没的环境散播出放射性物质。而反应堆大楼的地下室,同时也缓慢地充满被核燃料所污染的物质,并且释放出有放射性的废物水。虽然已经修补了在屋顶上形成的洞口,但是该洞口也只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恶化。

当这个石棺不能透气时,加热比加冷更加容易,这提升了在该核电厂的湿度水平。同时亦在反应炉的高湿度当中,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混凝土和钢。

进一步倒塌的后果

反应炉的废墟楼顶正是由该反应堆大楼所建造。两个所谓“庞大的梁”,不单是支撑了反应炉的屋顶,还支援了其他倚赖架构的回应堆大楼墙。如果回应堆大楼的墙和反应炉的屋顶倒塌,惊人数量的放射性灰尘和粒子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令辐射物质毁灭周围的环境。

对反应炉更进一步的威胁的是石棺位置本身就已经很不安全,因为瓦砾正在差不多垂直的位置中,才能够支持它。如果石棺的倒塌,将会进一步加重核电厂的压力,同时散播出放射性物质。

这个石棺除了覆盖已破坏的反应堆,也包含在4号反应堆上的残余放射性物质。当提出一个新的石棺设计时,只能预期最多只有100年的寿命。所以,永久的石棺建设将无疑对工程师来说,是一项具挑战未来多代的工程。

§ 永远的噩梦

堵住污染源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清除核辐射尘埃则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年之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在莫斯科一处公墓内,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因为他们的遗体成为了足以污染正常人的放射源。

核尘埃几乎无孔不入。核放射对乌克兰地区数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都造成了污染。

乌克兰共有250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多万名儿童。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在经济 上,前苏联损失了约90亿卢布:善后处理费用40多亿卢布,农业和电力生产损失40多亿卢布。专家估计,除核电站本身的损失外,仅清理一项就得花几十亿美元,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亿美元。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区将对游客开放(但必须穿防护服)

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部长巴洛加12月12日宣布,从2011年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将对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计划组织前往该地区参观的经常性、系统性旅游线路。

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在陪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考察切尔诺贝利地区时宣布,截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方向仅限于极限旅游,不是大众旅游类型,只针对几家私人公司组织的外国游客开放。巴洛加认为,切尔诺贝利地区领土应当向广大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正在进行大量工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前汇报工作成果,争取在明年1月份使这种参观成为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旅游形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支持乌克兰紧急情况部的旅游倡议,她表示,参观切尔诺贝利地区可以让人们了解悲剧历史,再次认识核设施安全的重要性。虽然这是一段非常悲伤的历史,但这种旅游吸引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潜力。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乌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指出,用于全部覆盖第4机组的新“掩体”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这是一个长150米,宽260米,高105米拱形建筑,用于全部遮盖第4机组连同此前建造的临时性防护设施“石棺”。“掩体”项目由国际社会捐助支持,建设资金由八国集团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共28个国家负责筹措,建设基金由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管理。该项目经过10多年的选择和论证,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它应当切实有效地保护事故地区周围环境,同时确保可部分安装和拆卸有故障的和不可靠的结构,相信这套综合性防护设施能在2015年建成并使用。此前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克柳耶夫宣布,由于安全要求大幅提高,“掩体”项目总造价已由2004年的5.05亿欧元提高到现在的8.7亿欧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承诺,联合国今后仍将继续全面支持该项目建设,乌政府也应和国际伙伴就此继续对话。

§ 事故区开放

乌克兰政府宣布,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周围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预计切尔诺贝利周围地区从今天起将向游客开放。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一座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把反应堆上重达2000吨的盖子炸飞,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微尘比广岛原子弹多400倍。

事故亲历者、工程师尤里·科尼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空蓝、鲜血般的红色犹如彩虹非常美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