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二三炮战 |
释义 | 八二三炮战 § 八二三炮战 1958年8月23日,宁静的福建前线突然万炮齐海中,从而揭开了长达4个多月空前激烈的“金门炮战”序幕。一时之间,金门地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当局和美国政府三方围绕这弹丸之地开了一场既激烈又微妙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 毛泽东决定以大炮教训美蒋。8月23日毛泽东正式下令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炮火中,美舰逃到公海。 1958年8月23日拂晓,福建前沿阵地,伴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开始炮击”命令,金门岛上烟雾迷漫,弹片横飞,通讯立刻被完全破坏,指挥中断,官兵伤亡惨重,驻防金门的三个副司令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也当即毙命。炮战一直持续到9月4日,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金门炮战之后,美国政府十分恐慌,立即从地中海、日本、菲律宾等地调集舰队、飞机准备协防金门、马祖。不料,艾尔森豪威尔这一战争讹诈政策一出笼,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最忠实的盟友英国首先表示反对美国为金、马同中国作战,英国不会为此出一兵一卒。日本有关人士也表示,金门沿海岛屿属于中国内政,美国最好不要干涉。 苏联虽然不赞成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但在得到中共方面不拉苏联下水的承诺后,也公开表示美国对中国的侵犯就是对苏联的侵犯,苏联不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 面对美国政府的战争挑衅,中共中央一方面坚持决不示弱态度,同时又表示愿意谈判,9月6日周恩来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行径,同时倡议“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求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和消除”。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也讲道:“跟美国人的事,就大局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人嘛。” 炮击持续10天后,金门驻军出现了严重的后勤供应危机,坚持下去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于9月3日突然宣布停止炮击3天。但惊魂未定的台湾当局没敢利用这3天加强运输,却向美国乞求运输保护。艾尔森同意了这一请求。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司令黎玉玺和美国顾问率领一支由14艘舰只组成的庞大的混合编队驶入金门。中国政府立即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警告。面对这一情况,毛泽东认为这是摸清美国政府底牌的绝好时机,但为避免中美直接开战,中央确定了“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斗争方针。9月8日,国民党海军四艘登陆舰在四艘美国舰的护航下,再次驶向金门外海,国民党军登陆舰开始靠岸卸货。我炮兵突然猛烈炮击金门港口、军事目标和国民党登陆舰。国民党运输舰“美乐”号当即被击中起火爆炸而沉没,另三艘运输舰也在中弹后逃走。炮战中美舰根本不管国民党船只,急忙退到公海,徘徊观望,始终未发一弹。9月11日,美台混合编队又一次侵入金门中国海域,前线解放军又开始猛烈炮击。美国军舰9月8日的表现一样,迅速逃往公海,仍一炮未发。这时台湾海峡的形势已非常明朗,蒋介石千方百计拉美国下水,而我们则力避中美发生直接冲突,美国也不愿被台湾拖入战争的泥潭,这就是当时台湾海峡非常微妙的三方局势。 § 八二三炮战意义 在炮战中遭受挫折的美国政府对毛泽东谈话和周恩来声明非常敏感。艾森豪威尔立即召集国防安全会议,表示中美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可以“立即恢复谈判”。1958年9月15日,中美两国大使级谈判在炮击的浓烟下于华沙复会。由于美方顽固坚持杜勒斯模式,会谈未能取得进展。为了给美方施加压力,毛泽东决定继续炮击。同时采用海空联合行动,全面开花,以打促谈,更让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如履薄冰。 由于持续的炮击和封锁,金门守军的物资供应陷入极大的困境,美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美国企图从金、马抽身,而蒋介石仍在不遗余力地把美国拖入中国的内战中。 在是否承担金门、马祖的防务责任问题上,美国政府始终拒绝与台湾当局缔结正式的军事同盟条约,也就是为了进退自如。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出于全球反共的战略考虑,在杜勒斯的劝说下同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以本文的形式承担了保卫台湾的义务,但在金、马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对杜勒斯向台湾当局承诺保卫金、马甚为不满,在审定条约记录时亲自划掉了金、马,并一再要求蒋介石撤出金、马,并一再要求蒋介石的拒绝。美国政府认为台湾应该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必须斩断同大陆的联系,因而认为固守金、马于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可取。然而,就是这区区小岛正是蒋介石的生命线,因为在中国大陆当时的二十几个省区中,控制在蒋介石手中的只有隶属于福建的金、马了,因而它成为蒋介石同大陆还有联系的唯一政治纽带,如果失去金、马,那么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口号就将不攻自破,美国政府就可以公开地支持台湾独立,或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为由实行国际托管,蒋家王朝就将摇摇欲坠。因此蒋介石坚持固守金、马。 自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后,毛泽东就认识到了时局的变化,毅然决定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蒋介石的手中。因为如果只能夺取金、马而不能解放台湾,那国共之间的地理距离将由现在的不足10公里扩大到100公里,国共接触将更加困难。蒋介石失去象征其在大陆存在的最后据点,这无疑会助长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相反留下金、马,有利于激化美蒋矛盾,争取台湾军民的支持,形成牵制美国的“绞索政策”。因此中央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决策。10月6日,中央军委电令前线部队,减轻对金门、马祖的军事压力,使其驻军能够生存下去,但同时又要使其处于紧张状态。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文章《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16日起暂停10天炮击,以便金、马驻军输送供应,并建议谈判解决分歧。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抵台访问,双方在是否撤离金、马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为了促使蒋介石拒绝美国的要求,毛泽东在杜勒斯访台前一天宣布恢复炮击 ,给予蒋介石拒绝美方要求以口实。蒋介石恼怒地向记者说“在我活着的时候决不会撤军”。最后双方都作出让步。至此,美蒋双方意见渐趋一致。 为了在民族大义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毛泽东自起草发布了《再告台湾同胞书》,劝说蒋介石“马上同美国人决裂”,“决不屈服于美国压力,不要随人依靠,丧失主权,最后走到有人无地,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中央军委决定对金、马只实施零星炮击,持续了四个多月的金门炮战在事实上终于宣告结束,并逐步解除了对金、马的封锁。 1958年夏天中国军队对金门、马祖进行的炮击,教训了美国政府,美方在华沙会谈的态度也大大缓和,并且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最终于70年代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错误政策,同意从台湾海峡撤军,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