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鸿声
释义

§ 简介

《李陵碑》中刘鸿声饰演杨继业

刘鸿声(1879—1921)又作鸿升、鸿生,字子余,号泽宝。北京顺义县人。原在北京刀剪铺学徒,因酷爱京剧,后入翠峰庵票房学净角。1895年成为职业演员,先后在同春、四喜班为谭鑫培、孙菊仙当配角。改搭玉成班后,主演《八本铡判官》,声名鹊起。后曾继谭鑫培之后任北京正乐育化会会长。

刘鸿声的唱腔体系世称"刘派",形成略晚于“后三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各派,而在民国初年大为流行,是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亦奎(张二奎)派的唱腔为基础,吸收谭、汪各派老生的唱法,进一步变化发展,融会而成的,以唱工独具特色为主要标志。

§ 艺术经历

原在北京刀剪铺学徒,因酷爱京剧,后入翠峰庵票房学净角。1895年成为职业演员,先后在同春、四喜班为谭鑫培、孙菊仙当配角。改搭玉成班后,主演《八本铡判官》,声名鹊起。1909年赴沪始改演老生。辛亥革命后,回京在广和楼组建鸿庆班,自任主演。他的演唱嗓音响亮、清脆、甜润,行腔挺拔、刚劲、流利,多用京字、京音。以《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和《四郎探母》著称。成名后有时还演出花脸戏《探阴山》和老且戏《钓金龟》等。他曾继谭鑫培之后任北京正乐育化会会长。[1]

§ 艺术特色

《上天台》中刘鸿声饰演刘秀

刘鸿声初演铜锤花脸,宗穆风山一派,后改唱老生。他嗓音极高,音质纯净,具备脑后音、虎音、炸音,并有较难得的水音。气力充沛,运用得法,又善使气口。习用“楼上楼”的行腔方式,逢高必拔,拔必到顶,能适应各种板式的演唱,以西皮腔最为见长。唱念用北京字音,宗张二奎,唱腔亦近奎派,又吸收孙菊仙的唱法,但改变了二者平直朴素的风格,有大量的创新,如将《斩黄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宫”的二六板唱词,由14句删为6句,每句都唱的新颖、华丽;又如《辕门斩子》中“见老娘是一礼躬身下拜”,融入娃娃调,独创新回龙腔,旋律优美动人。

刘派的戏路很宽,不仅拥有奎派各剧,其他如孙、谭各派的剧目,一经移植,也都能赋予刘派特色。刘鸿声跛足,又无幼工,故基本没有靠把戏、武老生戏及特殊的表演技艺,以唱功戏为主,演唱中喜用大量唱词,如《上天台》中的“一百单八句”和《逍遥津》中得数十个“欺寡人”等。念工戏亦佳,又兼演老旦。刘唱铜锤花脸,因嗓音高而音域窄,乃形成一种独特唱法,别具韵味。

§ 代表剧目

刘派常演剧目极多,代表剧目最突出的有“三斩一探”——《斩黄袍》 、《斩红袍》(即《打窦瑶》)、《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及《上天台》、《逍遥津》、《空城计》、《斩马谡》等,此外还有《敲骨求金》、《黄金台》、《完璧归赵》、《御碑亭》、《苏武牧羊》、《乌龙院》、《法场换子》等。

§ 艺术影响

刘鸿声演唱风格高昂清越,刚爽甜脆,对当时及后来的一些老生流派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但刘派的演唱对演员的嗓音条件要求极高,刘鸿声又中年而逝,故临摹刘者虽众,传人却不多。刘派的唱法仅有《斩子》、《斩黄袍》、《空城计》、《御碑亭》、《完璧归赵》、《探母》、《乌龙院》、《敲骨求金》、《骂杨广》、《苏武牧羊》、《法场换子》、《探阴山》、《铡美案》(后两段系铜锤花脸)等十数张唱片行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