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树海
释义

§ 刘树海

毕业院校 :新乡市一中 南京理工大学 少将

2005年5月15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嘉奖有功单位和个人,我校校友刘树海将军位列其中,荣立二等功。

18岁时,怀着一腔报国情怀,他走进了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成了一名军人,同时也成了一名大学生。在那个狂热着冲动和激情的年代,他静静地猫在充满知识和智慧的“象牙塔”里,定位着科教改变军事的人生坐标。

23岁时,他成了一名军官、一名教师,从而掀开了自己在绿色军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扉页,虽然一年之后因学院更名华东工程学院不得不集体转业,但矢志国防教育的初衷历经岁月冲刷始终不改。

37岁时,已脱下军装13年的他毅然放弃古都南京的优越环境和全国重点大学的优厚待遇,拖家带口来到安徽合肥,成了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炮兵学院前身)一名普通的军事教员,这一干又是25年。二度从军,他更加看重戎装加身的那份责任,更加执著地追寻着理想,终至学生盈门,桃李满天下。

57岁时,已培养、指导出51名军事学硕士、13名军事学和工学博士的他终于圆了每名军人都会做的梦,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了一名我军初级院校为数不多的“将军教授”。这一天,他没有接受恭贺,而是一整天闷在房间里,努力思考着下一步如何不辱使命……

§ 二度从军,桃李满园寸心知

1942年7月,刘树海出生在河南新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教会了他面对任何困难都坚忍不拔。

6岁,父亲勒紧腰带把他送进了学堂:“好好念书!”这句极普通的话竟促成了刘树海始终发奋苦读。

高考前,刘树海已经是学校公认的“状元”苗子,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在志愿上乱报了一通。教导主任在审查志愿书时很吃惊,问道:你的成绩都是5分,为什么不考清华大学?刘树海半天才道出心中苦水:“填什么都没有用,考上了也没钱上学……”

一个月后,刘树海走进了位于南京钟山脚下的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这时他才知道,就因为自己的那句话,他被学校保送上了军校。

1965年10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五年学业的刘树海留校当了军事教官,从此走上了为国防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之路。后因学校集体转业改办华东工程学院,他脱下了军装。但他报国从军的追求依然不改。1979年,已37岁的他响应党中央创办军事院校的号召,二次参军来到安徽合肥,再度穿上草绿戎装,成了炮兵技术学院一名普通的军事教员。

前后40年在大学执教生涯,虽为他平添了许多白发,但也给了他一笔为之骄傲的财富———学生盈门,桃李天下。40年来,他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令他高兴的是,自1990年以来,他共培养了51名军事学硕士、13名军事学和工学博士,培养数量在我军兵种院校首屈一指。其中,许多学生已成为有关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为此,刘树海曾2次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还成为全军优秀教师、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总参人梯奖获得者。

从创立理论体系到跻身全军重点学科

执教40年来,刘树海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带有前沿性、引导性的科研课题,在炮兵指挥自动化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军炮兵作战指挥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70年代,刘树海在国内率先开展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研制,而后主持了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研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解决了系统研制和运用中的大量技术难题,研制了系列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并装备全军炮兵,缩短了我军炮兵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有效地提高了我军炮兵作战任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1983年刘树海在全军率先创立了炮兵指挥自动化理论体系,开办了炮兵指挥自动化专业,培养了大批炮兵指挥自动化人才。

刘树海还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和集成,先后编著并公开出版了《炮兵C3I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炮兵作战指挥学》等19部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撰写并发表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200余篇,9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为进入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在推动炮兵作战指挥学科创立和发展的征程上,刘树海是理论的“先导者”,更是实践的“苦行僧”。他善于把理论的探索付诸于实践创新,并把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完善和升华到理论总结中去。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建设”、“炮兵信息化指挥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系统阐述了炮兵作战指挥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科学规范了炮兵作战指挥活动的方法和程序,为教学训练和科研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牵引了不同时期的炮兵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其中,获2004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创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全军首创了军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军事人才培养打造了科学可靠的质量“盾牌”。

刘树海始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学院作战指挥学科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被评为全军重点学科。日前,以该学科为支撑,炮兵学院又被增列为项目博士后招收单位。这一学科当之无愧地走在了我军兵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前沿。

甘做传统炮兵信息化改造“铺路石”

有人把刘树海比作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奠基人,而他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传统炮兵信息化改造的“铺路石”。

1969年,已集体转业三年多但始终凝望着军营的刘树海终于迎来了科研的春天,我军第一个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研制任务落在了他和同事们身上。在他们的刻苦攻关下,成功拟合出了满足精度的122毫米榴弹炮两个弹种的射表,还开创性地研制出小型函数电位计,完成了射表函数的拟合。当时,这一消息对我炮兵来说,几乎成了轰动性新闻。

在随后几年里,他与课题组其他同志一道,又研制完成了我军首例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某型122毫米榴弹炮营射击指挥仪。这一指挥仪成功运用于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发挥了显著的军事效益,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火炮智多星”。1978年,该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经过综合改造,他们又采用自行研制的环形电位计方案,破解了由激光测距机到指挥仪的模拟信号远距离传输难题,从而将决定炮兵营射击诸元的时间从15分钟至20分钟奇迹般地降到只需42秒,跨越性地提高了炮兵的火力反应能力。这在当时几乎被军事学术界奉为一部“神话”。1980年,这一成果被评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成绩,时为炮兵技术学院训练部讲师的刘树海与教研室同行很快达成了共识:选择创新,着眼超越。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军炮兵作战指挥装备研制和技术创新开始了一次接一次的自我超越。

炮兵射击诸元快速决定是一个制约炮兵作战效能发挥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刘树海的主持下,课题组开始了“地面炮兵战场目标射击价值分析”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很快问世,专家鉴定后给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该成果实现了地面炮兵目标战场射击价值的定量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决策,提高了作战决策的科学性,解决了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目标分析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把创新意识纳入整个学科建设体系,纳入每一项科研攻关”,这句话写进《教学计划》不难,但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无数个不眠的日日夜夜,无数次艰难而乏味的“拼接”,教研室终于“咬紧”了计算机技术在炮兵作战指挥学科中的应用,2002年,他们成功研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炮兵C3I训练模拟与仿真系统”,彻底结束了我军炮兵完全靠手工作业、凭经验处理侦察信息的历史,现代化炮兵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征”。

针对炮兵作战火力运用等问题,刘树海还主持完成了用于对大规模火力打击指挥过程、打击过程、打击效果评估进行仿真的火力打击仿真系统等10多项被认为填补我军空白的重大课题。

执教40年来,刘树海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装备技术创新等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2003年,由他主持完成的“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课题组颁发了大红证书。2006年5月15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嘉奖有关单位和个人,刘树海将军位列其中并荣立二等功。

荣誉面前,刘树海是一个最知道满足的人;在改造传统炮兵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刘树海又是一位永不满足的拓荒者。他说,“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炮兵事业,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欣慰和自豪。我要把毕生的精力交给正在进行的炮兵信息化建设甚至更远的目标,一息尚存,永不止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