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奇葆
释义

§ 基本介绍

刘奇葆

刘奇葆,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92年2月吉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 个人简历

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担任过生产队指导员、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

1974年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曾先后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和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历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副书记、书记、党组书记、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5年11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1993年8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年7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办副主任。

2000年9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校校长。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刘奇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

2006年11月19日,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党委书记 。

2007年1月在广西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刘奇葆深入资阳、自贡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年12月2日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决定:刘奇葆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2008年1月当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刚上任半年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奋起抗击灾害,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这位省委书记,半年之前才刚刚告别自己工作了八年的地方,来到天府之国四川。按照流行的说法,他仍处于“履新”阶段。

然而,灾情不可能给省委书记刘奇葆充裕的时间。他必须马上冲向一线,带领四川的广大干部群众与自然灾害“战斗”。

刘奇葆

震后七天:指挥在一线

疲惫不堪,但语气坚定

“5月12日,我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成立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作出紧急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蒋巨峰等省领导即刻奔赴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18日下午,刘奇葆从一线赶回成都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来川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我省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日报》5月19日的这则报道,虽然简短,但概括了省委书记刘奇葆震后七天的工作。他在地震当天做出批示“灾区各级党政干部要在抗灾第一线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抗震救灾工作”,也在第一时间身先士卒赶往一线。5月12日晚,当省委书记刘奇葆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地震灾情的情景,通过记者的镜头传递到川蜀大地时,正处在对巨大灾难震惊中的干部群众,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中央和省领导就在身边。

5月13日,省委书记刘奇葆再次为奋力抗震救灾的全省干部群众打气鼓劲。他说,打赢这场抗震救灾硬仗,需要科学的指挥、顽强的拼搏、超常的付出!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抗灾救灾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救助灾区人民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

5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刘奇葆接受记者采访的稿件。在《人民日报》记者的眼中,已经连续数日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尽管疲惫不堪,但语气坚定:“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成千上万的人们在瞬间被夺去生命,成千上万个家庭瞬间痛失亲人,成千上万的群众在瞬间无家可归。惨烈的灾害,举世瞩目!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是一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打赢的硬仗!”

除了这些充满力量的话语,还有身体力行。在都江堰、在北川,人们看到四川省委书记陪同总理一道深入一线了解灾情,指挥抗震救灾。

震后一月:深入察看灾情

深夜开会 方便面作午餐

刘奇葆

5月19日,从一线赶回成都的第二天,刘奇葆再次深入重灾区都江堰市,察看受灾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灾民安置点,他对随行的干部讲,要把安置受灾群众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带着感情去做安置工作。要立足于住几个月,甚至过冬,大量解决帐篷,修建简易住房或设置安置点。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处。

这一天,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灯光从夜晚亮到凌晨。刘奇葆主持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总结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他说,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要继续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要加大伤员救治力度,作出统筹安排,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死亡。

震后一个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就这样辗转奔波在各重灾区,深入了解灾情,鼓励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的脚步遍及都江堰、绵阳、汶川县、茂县、广汉、彭州等地。在距汶川县城3公里处的威州镇七盘沟村,刘奇葆踩着瓦砾走进去,与官兵们一道清理废墟。经过村民安置点,刘奇葆一次次停下脚步,走进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握住村民们的手,一遍遍地询问受灾情况、安置情况,问他们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中午,在匆忙吃了一碗方便面后,便又开始新的行程……

震后百日:妥善安置群众

致信人民网:“我们从废墟中站起”

2008年8月19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百天。一封感情真挚、充满力量而又文采飞扬的公开信发表在人民网上,信的作者便是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

在这篇题为 《百日攻坚 我们从废墟中站起——灾后百日感怀并深深感谢关心支持四川地震灾区的网友们》的信中,四川省委书记下了让他与四川人民刻骨铭心的记忆:汶川特大地震,山河破碎,损失惨烈,无数房屋瞬间坍塌,数万生命顷刻殒灭,无情地造成了一场人间灾难。灾后百日,妥善安置上千万群众,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有人说这是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

他写道:“这一百日,是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百日。无情灾难突如其来,中南海彻夜无眠,全国关切、世界关注。十万火急的铁军大驰援,出生入死的生命大接力,史无前例的伤员大转移,一切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为了生命,从废墟中救出83988名生还者,累计救治伤病员379万人次。我们亲历了地动山摇和山崩地裂,更经历了战天斗地和感天动地;我们目睹了生命脆弱和个人渺小,更见证了生命坚强和人民伟大。汶川、北川、青川作证,中国速度令人震撼、中国力量令人惊叹、中国精神令人感动。”

信的结尾说,“难忘艰苦卓绝,铭记惊心动魄,此刻的心愿——脚踏实地、爬坡破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成千上万的网民,因这封信,而如此切近一位省委书记的心路历程。信的背后,是一位省委书记忙碌的身影:他有时奔走在重灾区了解群众安置情况,饿了就匆匆吃点面包。有时主持召开会议,细致部署抗震救灾每个阶段的工作。有时与各部委、兄弟省市等举行工作会谈,共商灾后重建……

刘奇葆

震后半年:再次深入灾区

强降温 送老人电热毯

2008年12月4日,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半年多了。四川省遭遇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强降温,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3—4级偏北风,山口河谷地区达6级以上。部分高寒山区开始降雨降雪。日益寒冷的天气严重影响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5日一大早,省委书记还是第一时间询问了解前晚地震灾区的降温情况和趋势。接着,顶着冷风来到龙门山麓的地震重灾区小鱼洞镇,走进大楠村板房集中安置点。村民杨成云双眼失明,生活不便。刘奇葆走进他家的板房,仔细察看床上的被褥厚不厚、暖不暖,询问老人家有没有棉衣,在板房里能不能过冬,新房好久修得好,过冬还缺什么?刘奇葆还送给他一床电热毯,并叮嘱村干部要仔细给老人讲解使用方法,让他安全温暖过冬。

省委书记的关心,让住在板房安置点的群众心里热乎乎的,大家围在村口,高兴地同刘奇葆打着招呼。刘奇葆停下来和大家热情握手,关切地问大家:棉衣、棉被够不够用,粮食够不够吃,对政府还有什么要求?村民们讲,现在穿得暖和、吃得也好,政府考虑得很周到,过冬没有问题。刘奇葆说,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而且可能还有更大幅度的降温。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大家的过冬问题,想了不少办法,制定了不少措施来确保大家安全温暖过冬。大家都安全、都温暖,我们就放心了。[1]

§ 重要讲话

刘奇葆

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

统筹城乡 加大投入 大规模推进

推动全省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壮大县域经济 优化改善城乡环境

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突出重点保障四川民生 扎实推进重建

搞不好城乡环境 就谈不上称职干部

众志成城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刘奇葆在全省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会议讲话原稿

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深化改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