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利津铁门关
释义

§ 概述

利津城东北方向35公里处,汀罗镇前关村有铁门关遗址。铁门关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几百年前曾驰名省内外。

金初,此地濒临大海,有一自然海沟,船能在此靠岸。渤海滩产盐,这里盐业日益发达。外地小商船、渔船不时在此停泊。金代统治者为扼海滨之要,在此修筑了土城,方圆约5华里的城墙由土坯垒成。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大城门,密密麻麻的铁环、铁钉几乎布满了整个城门,故人称铁门。这里又处海关,可能这就是铁门关一名由来的原因。

当时,土城里有一座龙王庙,庙内有一尊佛像--龙王爷像。城内住有百余户人家,以晒盐为生。当时铁门关与外界的海陆交通并不发达。传说有一年海上起了风暴,南方一队商船在海上迷失了方向。风越刮越猛,夜漆黑漆黑,海浪一涌数丈高,眼看着船就要被海水吞没,忽然有人发现西方半空中有一盏红灯,船队竭力向红灯驶去。走着走着,风小了浪平了,船队竟进了避风港靠了岸,但是头顶上悬着的红灯却不见了。天明了他们一看,这里竟是铁门关。船上的人以为是铁门关龙王庙的龙王爷发善,给他们送"神灯",救了他们的命。几个船长赶忙到龙王庙烧香、磕头、许愿,并于事后重修了龙王庙。重修的龙王庙全部由长方体石块砌成,房顶由黑色鱼鳞瓦铺成,内壁上满是千姿百态的画龙。

§ 传说

"铁门关是神关"的传说,就这么一下子传开了。从此后,前来停泊的船只日益增多,陆地交通也有了官路,铁门关的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明中期,永阜场、丰国场是有名的大盐场,外运要地铁门关就成了繁华的水旱码头,每天有数百艘船只来往于此。日本、英国、朝鲜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商船也开始到铁门关。此时,土城早已残破,居民也由原来的百余户猛增至1100多户。这时已有两条大街,一条通向码头,一条通向龙王庙。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大商号,饭馆、酒店、商店均有。外地的买卖家也争相来铁门关购买地盘,做起生意。

明代百年时,铁门关有一商家朱庄提议建戏台,并率先捐银元一箱,各商号、船商、渔家纷纷响应捐款。他们从胶东一带运来了石料、木料,请来了木匠、石匠、画匠和几百名壮工。一年以后,在这里建成了一座戏楼和两座寺庙。戏楼建在龙王庙前,分上下两层。地基全由石块铺成。戏楼高13米多,南北长 20余米,东西宽9米多。下层砌一砖圆门,戏台在上层。上层舞台由木板铺成,楼顶由40多根松木圆柱支撑。整个楼顶建筑涂以金粉,戏台后幕上画有群龙图,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铁门关戏楼。戏楼建成后,方圆近千里的戏班子都纷纷前来铁门关演出。据说,当时每年至少得唱200天的戏。两座寺庙名为关帝庙和土地庙,关帝庙在龙王庙东侧,土地庙在龙王庙西侧。"三庙一戏楼"组成了一个宽绰的院落,院子便是露天剧场。

随着铁门关经济的繁荣,一些坏场所也出现了,南北街上公开设立了大烟馆一处、赌局4处、妓院一处。当时政府虽说禁止,实则任其泛滥。

同治十三年,第三次大修铁门关。在这次维修中,一些外商也捐了钱。捐款者的名字刻在了一尊高2米余的石碑上,这次大修的组织人是久住铁门关的商人陈红军和搞海上运输的张乐民。他们聘请名画家李燕和他的徒弟王挺萃勾画戏楼的木柱,雕刻了戏台前檐的花格木棂,重画了庙内的壁画。据说壁画上的龙画得十分逼真。

铁门关究竟始建于何年何月,现在很难考证。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利津县志。古迹》记载:"铁门关在县北七十里丰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中国古今大辞典》说:"铁门关在山东利津县北……形势雄伟。"据此看来,铁门关至少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清两代。

清末,铁门关屡遭黄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渐被淤没,海上交通断绝,丰国、永阜盐场也逐渐地不产盐了,兴旺很久的铁门关从此便衰落下来。 1000多户居民迁走了三分之二,未走居民易商为农。解放以后,铁门关被命名为前关村。

1957年,铁门关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文物普查时,因地上已无建筑物,故又改为"铁门关遗址"。

1979年,利津县有关部门对铁门关遗址作了深入考察,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