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 简要介绍

本区集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残丘山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一体,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棗湖积平原棗湖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盆低地棗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太系统,境内有大小湖泊22个,其中最大的达来诺尔湖面积22833公顷。众多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因而被列为亚洲重要湿地。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部,距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约90公里,保护区地跨达来诺日、达尔罕乌拉和阿其乌拉三个苏木,保护区的西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相邻,南部为小腾格里沙地的东段,西以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边界为界,东距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80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117°00′,北纬43°11′—43°27′,总面积119413.55公顷。

§ 自然环境概况

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吸引着当今中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考察、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和旅游,并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保护区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这里到处是景,到处是画面,来到这里,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保护区的西部、北部的玄武台地和湖积平原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这里绿草茵茵,百花盛开,牛羊在草地上漫步,蓝天与绿草间古朴的蒙古包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蒙古人”歌中唱到的“蒙古包的缕缕炊烟,轻轻地飘向蓝天……”,使人真正感到蓝天离我们那样的近。

保护区南部的达尔罕山,绿树成荫,怪石林立,当你站在山顶可以一览保护区的全貌。南部是连绵起伏的小腾格里沙地,那里榆树疏林、丘间低地、大小不等的水泡镶嵌分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地草原景观。在达尔罕的西麓,是波光莹莹的达里湖,看上去真是海天一色,远处的砧子山好像浮在水面,山下湖边的柳灌丛和沙滩,是游泳、垂钓的最佳场所。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应昌路遗址,也称鲁王城,位于保护区的西部,西靠苏布尔,南依耗来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这里已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是元末惠宗妥欢铁睦尔从大都逃出避难的地方,凡二年病故与此。宣光帝受,识里达拉在应昌继位,史书称兆元。明初建应昌卫,成祖朱北征时,曾四次驻应昌,改名为清平镇,后城毁于火废去。

自应昌路向西为鲤鱼泡子,这里群山环抱,环境幽雅,湖底遍布泉眼。湖南岸的沙地是茂密的榆树林,湖北岸是石质低山,传说康熙皇帝曾在此钓鱼。

连接鲤鱼泡和达里湖的耗来河,是一常年向达里湖注水的一条小河,该河可称为世界上最细的河,最细处只有12cm左右。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南部的南更诺尔,其湖滩低地常有浅水覆盖,生长着大面积的柳灌丛和芦苇,是保护区内鸟类筑巢繁殖的重要场所,各种鸟类都在占据着各自的领地。这里是春秋两季开展观鸟旅游的最佳场所。

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高平原,该区地貌主要由玄武岩台地、风沙地貌、湖泊地貌和河流地貌四种类型所构成。

保护区内的湖泊从成因类型来看,主要为构造堰塞湖,是以达里湖为中心的东西向湖群,位于西拉木伦河深大断裂带上,是因构造下陷形成构造湖的基础上,又受到玄武岩流堰塞而形成的湖泊。现在保护区境内古湖盆的滨岸,有很好的湖滨地形,如湖岸阶地、湖蚀崖、湖蚀柱、湖蚀平台、陆连岛以及多道湖岸沙堤存在。在保护区南部的达尔罕山上还保存有两级湖蚀崖,一级双现湖水面高出30米,另一级高出60米。今日的达里湖水最深处为13米,可见古湖泊的水深大约为60~70 米。

保护区境内有贡格尔河、亮子河、沙里河、耗来河等四条河流,这些河流均属于内蒙古高原上的内流河,其特征为:水量小、泥沙也少,河床比降平缓,侵蚀基准面也高,河流为蜿蜒性河床,曲流极为发育,最终都注入湖中,河流两岸多发育形成湿草甸。

保护区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这里气候比较干燥,年降水量低、蒸发量高,风大,主要风向为西、西北或西南。由于水分、植被及沙地固结程度的不同,在卫星影像上沙带大多呈东西向展布。沙丘类型以复合纵向沙垄和沙山为主,并广泛分布有新月形沙丘链、抛物线形沙丘。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大兴安岭新华夏隆起带,新构造运动强烈。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的东西断裂,以及多次的火山喷发等,奠定了本地貌发育的格局,也为水资源的分布打下了基础,加之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地带性差异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都对保护区水资源的生成、分布、储存及运移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多种自然条件中,降水是本地区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多少及地区差异,直接影响地表水的发育程度及河流特征,也决定了地下水,特别是浅水的分布状况和富水程度。

§ 气候特征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生动物,其浮游动物含量为年平均1.9毫克/升,共36种,其中鱼类达20多种,尤以鲫鱼、瓦氏雅罗鱼的数量最多。同时保护区内还栖息着狼、狐狸、狍子等多种哺乳动物,并还分布着多种两栖类及昆虫类动物。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多样,主要由6大类18种景观、212个斑块构成。保护区的北部、东部是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的贡格尔草原,南部、西部是丘陵连绵、疏林点点的榆树疏林景观区,同时还有山地景观、沙地景观、人文景观等类型。

保护区属中温型大陆性气候,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特点,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风沙大,热能及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2℃,元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3℃~24℃,极端最低气温达到-45℃,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的日数超出100天;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 16~18℃,≥10℃积温1300~1700℃。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均呈单峰型,最大冻土厚度为191厘米。春季气温回升快,风速大,降水少,气候干燥,是全年大风最多的季节,其瞬间风速最高达11级。夏季气候温凉,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降水分布不均,暴雨伏旱时有发生。

§ 地貌特征

保护区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地理条件,形成了其多样的生态系统。从景观水平上看,保护区主要由三个大的景观区域构成:其西北部为波壮起伏、宽阔坦荡的台地草原和湖积平原草原景观,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沙地景观,中央和东部为以达里诺尔湖为主独特的高原内陆湖群景观以及由河流和湿地发育形成的湿地景观。在这些不同的区域中分布有林地、草原、湿地及农田生态系统。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林地生态系统分布较集中,除在渔场场部和几个较大的村屯周围有小面积的人工林外其余均分布于保护区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及达尔罕山上。由于小腾格里沙地特殊的气候及水热条件,形成了保护区境内别具一格的榆树疏林生态系统。这里植被发育良好,隐蔽度较高,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三层,乔木层主要为榆树,灌木层主要为小叶锦鸡儿、西伯利亚杏、东北木蓼、内蒙沙蒿、小黄柳等;草木层有冰草、糙隐子草、羊草、苔草及一些一年生禾草和沙生杂类等,榆树疏林在保护区分布面积为2549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3%。在林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有多种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黑鹳在此繁殖。

§ 物种资源

该保护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从景观生态系统看,保护区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湖积平原——湖盆低地——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生态格局,与之相应的是台地平原及湖积平原植被——低湿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达里诺尔为中心的湖群景观、以达尔罕山和砧子山等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山地景观,为丰富的物种资源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0种,啮齿类15种,鱼类21种,浮游植物72种,浮游动物36 种,底栖动物20余种,高等植物约434种。此外保护区境内还有几种小型兽类。

保护区现已记录的鸟类有16目33科133种,其中,雀形目含科、种最多,共9科44种,占全部鸟类科数的27%和种数的33%;含科、种数较多的还有鹳型目、鹤型目、行鸟型目,以上三目分别有3科,共35种鸟类,占鸟类种数的26%;含有2科的目有隼型目、鸽型目,其余都是单目、单科类,共10目10 科。保护区鸟类最大的科为鸭科,共有20种鸟类,占保护区全部鸟类种数的15%,构成了保护区鸟类的主体。在春秋季节,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此停息,尤其是雁鸭类、鸥类。保护区内大天鹅的数量也相当大,春秋季节经党可见到几千只大天鹅,有如雪白的羊群。保护区西北部的草原上,大鸨的数量也比较多,初步估计在该地区约有大鸨30~40只。

保护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据调查,种子植物有434种;脊椎动物中有鱼类21种,鸟类133种,哺乳类15种。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系统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先决条件。现已初步查明,保护区境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7科250属434种,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莎草科为最多。保护区内分布的草原、湿地、湖泊、沙地及山地等多种景观类型,也为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及集散地之一,在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是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它依赖着湿地生态系统而生存、繁殖,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现已查明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鸟类有16目36科16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大鸨、遗鸥、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赤颈小天鹅、鸢、雀鹰、普通狂、白尾鹞、灰背隼、红角隼、黄爪隼、长耳号鸟等 22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鸟类物种优先序列的有27种。本区是丹顶鹤、大鸨、大天鹅等珍稀鸟类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丹顶鹤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每当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汇集于此,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和郁郁葱葱的芦苇荡边戏嬉雀跃,形成了鸟的世界,鸟的天 大鸨堂,可谓名符其实的“百鸟乐园”、“大天鹅的故乡”。

因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遍布保护区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起到了主导作用。保护区西北部的玄武岩台地及湖积平原上是宽阔坦荡的大草原,这里发育着内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土禾草草原。在保护区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上是别具特色的榆树疏林草原景观区,它是草原地带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在保护区东南部的波状沙丘中,沙坨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镶嵌分布,这里疏林、灌丛、草甸、植被及沼泽植被环状分布,从而构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沙地草原景观类型。

保护区的涉禽、游禽的种类和数量在珍稀鸟类中占绝对优势。

§ 植被种类及分布

保护区的地带植被为草原,其广泛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和北部,面积为5444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5%,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代表群落是以羊草为建群种的羊草草原和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大针茅草原。由于该区大部分草原存在着过牧现象,因此,一些草原出现了退化。在大针茅草原上,形成了大针茅、小叶锦鸡儿、糙隐子草草原和大针茅、狼毒、糙隐子草草原;在羊草草原,冷蒿成了优势种,退化严重地段成了建群种。该保护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地域面积大,地势平坦,栖息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栖息在这里。

保护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占有绝对优势,面积为42737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8%。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系统、河流系统和沼生系统三种类型。保护区的湖泊总面积为25644公顷,河流面积为1502公顷,沼生系统面积为 15591公顷。保护区的60多种鸟类在湿地栖息繁殖,且数量很大。最大集群时可达到数万只。

保护区境内现已初步查明共有野生维管植物67科250属434种,占全区野生维管植物的19%。从植物的生活型成看,多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共有280 种,占全部维管植物的65%,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共有108种,占25%,灌木占6%,半灌木占2%,乔木占2%。从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来看,中生植物最多,共有260种,占全部维管植物的53%,旱生植物151种,占全部植物的35%,湿生植物40种,占9%,水生植物13种,占3%。从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看,温带属植物占明显优势,共有157属,占全部植物属的63%,热带属的植物有71属,占3%,亚洲中部、中亚、地中海等共有22属,占 0.9%,这里还有一属为中国特有属。

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中孕含着大量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植物,初步统计有药用植物294种,占保护区全部维管植物68%,常见的种类有:甘草、麻黄、防风、柴胡、益母草、黄芩、香蒲、芦根、穿龙薯蓣、黄精、一叶秋、肋柱花、香青兰、兰盆花等。保护区中等质量以上牧草约有183种,其中有83种为优良牧草。保护区内还具有丰富的观赏植物,如二色补血草、飞燕草、柳穿鱼、山丹、石竹、野婴栗等约75种。除此外,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种食用植物,如野菜类有苣卖菜、反枝苋、野韭、黄花菜等,野果有山楂、山荆子、秋子梨等。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据测定达里诺尔湖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为1.6毫克/升,共有5门、72种。其中,兰藻门有19种,绿藻门有24种,硅藻门有20种,裸藻门有7种,甲藻门有2种。保护区境内有人口为4000余人,分布密度为3.4人/平方公里。渔业和畜牧业是该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境内牲畜总头数约九万头只,牧业总产值 500~600万元人民币。达里诺尔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远在元代蒙古太祖16年(公元1221年)就有捕鱼的记载。1998年渔业总产值为520万元人民币。

§ 保护区的建立

早在1983—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办公室、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等单位,对这里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了达里诺尔在候鸟迁徙中的地位,并提出建立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建议。1985年,内蒙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内蒙古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规划》将达里诺尔地区列入到拟建自然保护区规划之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1986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由达里诺尔渔场负责。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达里诺尔这一块宝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她的科学价值、保护价值和将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越来越清楚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5年,内蒙古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和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委托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做了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规划》。1996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向内蒙古人民政府提出了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1996年12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材料和提出的申请。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管理机构设在达里诺尔渔场,由达里诺尔渔场代管。1995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后,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现设有准处级管理局,下设办公室、环境监测站、公安派出所等机构,人员编制为20人,保护区内现有人口为4160人,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和达斡尔等5个民族组成。经过几年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近几年来,保护区先后投入一定资金,对达里诺尔湖周围湿地进行了围封,使原来濒临灭绝的芦苇、牧草逐步恢复起来。湿地植被的恢复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和珍稀鸟类的繁衍。达里诺尔湖在未围封前年产鱼仅20万公斤左右,围封后年产鱼已达55万公斤以上,并创造了日产9万公斤的记录。同时,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为珍稀鸟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各种鸟的数量剧增。另外还为当地农牧民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牧草。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制作了介绍保护区的录象片、宣传册。组织编制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完成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议书》(1996—2000),开展了保护区土地确权工作,划定了边界,办理了核心区土地使用证。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制定了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对偷猎及破坏保护区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为了加强对核心区的管护,恢复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对部分核心区进行了围封,通过几年的努力,湖区周边环境已得到恢复,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鱼产量也稳长。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达里诺尔湿地生态环境复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鉴定。保护区加强了对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管理,划定了旅游区域,规范了旅游行为。

内蒙古达来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位于达里湖西侧的元应昌路遗址,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元末惠帝妥欢铁睦尔从大都逃出避难的地方。达里诺尔湖北岸的砧子山孤峰耸立、怪古嶙峋,在砧子山的岩石上仍保留着古代先民们的岩画,这里曾是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砧子山以东的金边堡宛若一巨龙盘垣于茫茫草原上,全长7000余公里,仅克旗境内就有180多公里。在湖的南岸达尔罕山上存有水云洞和元代龙兴寺遗址。碧绿的草原、突兀的山峰,连绵的沙地,恬静的湖泊,优美的湿地,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及纯朴浓郁的草原风情,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考察、观光和旅游。

§ 参考资料

http://mr.57883.com/nature-area/neimenggu/0512231778.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74463.htm

www.123gogogo.com/Article/nmg/11187.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