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 简要介绍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盟巴彦浩特镇东10公里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覆盖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的群山,面积36万亩天然次生林:贺兰山分南北两沟,山溪、泉水,林涛、石峭构成独有的自然景观。其中樱桃沟更负盛名,夏秋之季,是令游人心醉的好去处。贺兰山重峦叠嶂,气势宏伟,主峰海拔3,556米,小松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森林茂盛,如同一座绿色屏风。登上贺兰山主峰,东眺宁立,是大小平原,向西俯瞰,大漠风光一览无余。贺兰山是阿拉善人永远的骄傲。传说贺兰山是一匹剽悍的骏马,今天,它仰天长啸,喜迎四海宾朋的到来。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彦浩特东10公里处。在东西宽50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里,南北长200公里的巍巍群山中,生长着2.4万公顷天然次生林。山中有马、鹿、麝、盘羊等1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00多种珍贵中药材及蘑菇等山珍。山中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驰名中外的,驰名中外的太西煤就蕴藏其间。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贺兰山,山势雄伟,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均是蒙古语野骏马的不同谐音。地处阿拉善高原之西,银川平原以东,为内蒙古和宁夏界山。以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坡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东坡属宁夏。南北走向,长约270公里,宽2040公 里。海拔2000 2500米,主峰在巴彦浩特镇东南达呼洛老山(银陕敖山),海拔3556米,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点。山势略呈新月型,北高南低,北部和中部山高谷深, 陡峭险要,有头关、大武口、三关口等多处交通口道。南部山势较低,最后没于宁卫平原。山的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西侧和缓。西侧自然景观明显差异,东坡属草原和外流区,西坡为荒漠和内流区。山地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阿拉善盟贺兰山林场范围的森林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区煤炭蕴藏量大,内蒙古和宁夏均建有许多大中型煤矿。阿拉善盟古拉本煤矿开采的太西煤,以煤质优良、燃烧无烟而远销海外。此外还有锰、铁等矿藏。贺兰山特产贺兰石,质地坚密、细腻、莹润为名贵工艺石之一。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贺兰山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 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也是中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有猃狁、姜戌、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 自然特征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种。动物 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其中小滚钟口生产的粘板岩质地细润,清雅莹柔,用它雕成的贺兰石砚是宁夏“五宝” 之一。 贺兰山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青铜色。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北流。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绕的城”。 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 人文历史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满布刀光剑影。它地处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十分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到:"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树交驰日夕闻。"以"阵如云"、"羽榭交驰"形象地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岳飞《满江红》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也曾激励过众多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报效国家! 贺兰山北麓有北寺(福因寺),是阿拉善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亭、堂、殿、阁遍布山中,古朴长廊直通山腰。主庙西端的白塔,高10米,与庙宇遥遥相对,交相辉映,气势非凡。寺内烛光通明,喇嘛身披袈裟、击鼓诵经,香烟缭绕,普渡众生。山麓南缘是南寺(广宗寺),寺庙依山而建,参差错落,清溪涓涓,松柏常青,晨钟暮鼓,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 自然景观 贺兰山福因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气势宏伟,风光秀丽,山涧潺潺、林涛阵阵;每到春季,百花芬芳,争奇斗研;时值金秋,玛瑙般的樱桃、山杏、野葡萄挂满枝头,绽红吐绿,令人心醉。贺兰山山势险峻,怪石嶙峋,主峰海拔高度3556米。伫立于主峰放眼东眺,宁夏平原尽收眼底;极目俯瞰,草原景色一览无余,是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 贺兰山北麓有北寺(),是阿拉善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亭、堂、殿、阁遍布山中,古朴长廊直通山腰。主庙西端的白塔,高10米,与庙宇遥遥相对,交相辉映,气势非凡。寺内烛光通明,喇嘛身披袈裟、击鼓诵经,香烟缭绕,普度众生。山麓南缘是南寺(广宗寺),寺庙依山而建,参差错落,清溪涓涓,松柏常青,晨钟暮鼓,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岩画分布特点 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中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中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为三种类型: 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区、惠农县境内; 山地岩画,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 沙漠丘陵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 石嘴山市岩画。①麦如井岩画,是贺兰山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一般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的图案极少。画面以动物居多,也有个别的人物、植物或符号图案。岩画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②黑石峁岩画,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采用敲凿法,少量为磨刻的图案,个别采用划刻法。③韭菜沟岩画,这一带的岩画中有虎的形象,形体强健,身体上饰有条纹装饰,由双钩刻线构图。另一种内容是塔。 平罗县岩画。①龟头沟岩画,龟头沟旧称“归德沟”。岩画多朝西,保存较差,相当一部分脱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凿法,凿点大而深,图像粗糙而不规范,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也有个别人物图像。②白芨沟岩画,这是贺兰山惟一的彩色涂绘岩画。位于白芨沟一个的天然石洞的东侧岩壁上,岩画为红色涂绘,共有37组,100余幅,内容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这里的岩画还表现了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另有些其他标识和符号。③大西峰沟岩画,西峰沟又称“西伏沟”或“西佛沟”,位于平罗县和贺兰县交界处,距平罗县县城30余公里。大西峰的岩画内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动物,岩画共有8个点。 贺兰县岩画。①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⑤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毁,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以兀立山头巨大的《神牛图》最为著名。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铜峡市岩画。①口子门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为凿刻法。岩画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岩画数量都较少,而且比较分散。②四眼井岩画,凿刻于贺兰山山体东侧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岩石上,每一岩画点的岩画相对比较密集。③芦沟湖岩画,岩画散布在沟两侧山崖上。④砂石梁岩画,石质为红色,作画于岩石自然平整处。⑤广武口子门沟砂石梁子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余脉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乡与青铜峡市广武乡的邻接处,凿刻着顶角的北山羊与狼,人骑、手印和脚印等。 中卫县岩画。中卫县地处黄河前套上首,西临腾格里沙漠。①苦井沟岩画,位于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里,岩画分布极广,也比较密集。几乎每一条岩脉上都凿刻有岩画。它的制作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敲凿法。②大麦地岩画,大麦地在中卫县城的东北,岗峦遍地,沟壑纵横,在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1089幅岩画。题材以动物为主,反映了狩猎和放牧的生活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星辰、西夏文题刻等内容。③东沟岩画,山沟呈南北走向,俗名为中豁子口。岩画分东侧和西侧两个部分。④钻洞子沟岩画,制作于山沟北侧的崖壁上面。内容包括羊群和马群,鹿和驼等动物;骑猎射猎的场面中有猎鹿和猎羊的情景,还有部落战争的场面;另有双人舞、符号和人面像(或类人面像)等。⑤大通沟岩画,其岩画点与大麦地相望,彼此之间相距5公里。这里有31组岩画,凿刻着动物(也有些植物)、人物与人面像或符号。 § 参考资料 www.zhanxian.cn/news/CommentShow/?newsid=5186 www.nmgnews.com.cn/alsm/article/2006050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