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仁宗
释义

§ 生平简介

元武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7岁时丧父。为了接受教育,9岁时其祖母阔阔真选定汉族儒学名士李孟给他做老师,李孟本以“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著称,因而他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陶与教育。10年后,铁穆耳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后卜鲁罕独揽大权,她于公元1305年10月,下令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其生母答己离开宫廷,迁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在那里住了3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目睹了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和百姓的种种疾苦。

公元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死,当时朝中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分为两派,一方以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为首,支持安西王阿难答继位;另一方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联合部分蒙、汉官员拥立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其兄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得到他们支持后,与其母答己立即赶往京城,而当时海山远在边境,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卫军闯入皇宫,捕杀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人,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拥他即皇位,但他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另派使者奉玉玺前去边境迎接海山。公元1307年海山登位后,诏立其弟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确定了他的皇位继承权资格。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东宫,素知王约的声名,任用他来辅导自己。王约屡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勿露锋芒,并以儒教来开导教育他,终成就他的善政。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病死,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皇太子身份执政。他整饬吏治,废除武宗时设立的尚书省,仍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并以“祸国殃民”之罪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和平章乐实、右丞相保八等武宗一朝的当政人物处死,安排中书省班子,恢复各地的行中书省,惩治地方赃官污吏,严禁诸王、贵戚的扰民行为。然后他于公元1311年在大都大明殿正式登基,帝号“仁宗”。[1]

§ 政治业绩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一、尊孔崇儒

在儒师王约的积极倡导下,在李孟等汉人儒臣辅佐下,推行“汉法”的政治方针。同年7月,命国子祭酒刘赓去曲阜,以太牢(牛牲)祭孔子。公元1314年下诏袭封孔子53代孙为衍圣公,后来又加封孟轲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夫人。他多次对臣僚说要开办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并开科取士,提高文人地位,为了治国安邦,确定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统治思想,要蒙古族大臣了解和掌握儒学要旨和政治。公元1317年曾命王约等将《大学衍义》节而译之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不久,他阅读《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后下诏将此两书译为蒙语(文),让蒙古、色目官员诵读。

二、开科取士

公元1313年(皇庆二年),王约建议“兴科举”并被“著为令甲(法令之首)”,仁宗下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书为先,词章次之”。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命题以《四书五经》为主,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赵孟頫书诗碑

试出榜。仁宗在政治上满足了汉族知识分子要求广开仕途的要求,还规定考试采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从而以程朱理学作为考试取士标准,确立了理学思想的统治,这对后世的科举用人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孟頫才艺绝世,丹青艺术的被称为元朝第一,书法世称赵体,流传不多的作品至今仍是收藏界的珍品,诗词文赋诸体皆妙,开启元诗新风。元仁宗对赵孟頫更是推崇备至。在有人对赵孟頫提出不同意见后,他却历数赵孟頫的优点:“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白、宋苏轼,姓名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在这位皇帝的眼里,赵孟頫简直就是一位完美的人,因此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来说坏话的人,并还立即赏赐赵孟頫“钞五百锭”,授予他翰林学士、荣禄大夫,官至一品,还推恩三代。尤值一提的是,皇上知道他因为年老畏寒而不能早起时,就赐给他貂鼠皮的大衣,让他保暖,可谓关怀备至。

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推恩三代”;管夫人也被加封为“魏国夫人”。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时时在皇帝左右活动。其妻也经常出入内廷,成为皇后的座上客。赵氏的门生,如虞集、杨载、唐棣、朱德润等,在其荐举下也纷纷进京做官,而许多政治地位较高的北方书画家,包括色目人、蒙古人书画家如高克恭、康里子山、李仲宾等,多与他有交往,一些较年轻的画家,如黄公望、商琦、柯九思等,也拜在他门下。外国使臣、僧人,则以能求得赵氏墨宝为荣。

§ 年号

皇庆(1312年~1313年)使用2年

延祐(1314年~1320年)使用7年

§ 历史故事

《维摩经》元仁宗曾一度信奉佛教,常读《维摩经》。他下诏:凡僧人中有“不养父母,避役损民”者,命其还民(俗),并废僧人之特权。他还打算禅位于太子,以便游历深山宝刹,后经右司郎中月鲁帖木儿极谏,“陛下正当年富力强,为国为民造福之年,禅位者,如唐玄宗、宋徽宗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陛下万万别存这个念头”!仁宗深有触动,从此打消了内禅之念,还收起佛经,致力于勤理国政。

仁宗通晓儒术,熟知佛教“明心见性”之理,其为人和蔼,对近臣贵戚以礼相待,平时生活不尚豪华,较为“俭朴,从不巡游,也不沉溺于酒色。又罢土木工程百余处,又禁诸王、大臣营建私第,精简禁卫。史书评价他“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 编撰法典

元仁宗编撰法典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改革元代制度而产生预期结果的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在多元文化社会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可能是因为蒙古统治精英认为统一法典会限制他们的权力所以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元廷从未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汉人官员的极大焦虑,他们进行了多次努力编撰法典和律 例,以作为判案的依据。最早的补救措施是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这大体上是个法令汇编。此后铁穆耳朝和海山朝编修法典的努力几乎毫无成效。

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快采取措施对这样的形势加以补救。在1311年即位的当月,他命令中书省臣王约等汇集从忽必烈朝初年以来的律令条规。这一汇编工作于1316年完成。但是对汇编的复审过程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直到硕德八剌即位后两年的1323年,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颁行。这个新法典收录了建国以来的法律条文2400余条,分为断例、条格、诏制、别类四大类。

《大元通制》虽不是一个全面性的法典,按照现代法制史学者的观点,此书“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有充实的内容并采用了以《泰和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典的结构”。《泰和律》是金朝的法典,它的编撰遵循的是唐代法典模式。但是,作为征服王朝的法典,《大元通制》没有完全照搬以前的中国法典。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蒙古人的习俗和元代特有的制度特征。《大元通制》和也是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由江西地方政府或私人编辑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两个里程碑,也是征服王朝的元朝日趋成熟的反映。

§ 服饰改革

元代蒙古民族服饰装束

蒙古族的衣着式样,自古即与游牧经济生活相适应,而且富有特色。13世纪中外旅行家对蒙古族的服制均有详细 元代百姓服饰记述。男女服装款式相似,都穿长袍。早期衣服不像后来流行的高领口,而是右衽交领,由左边到腋下有开衩,右边有三扣,左边有一扣,少数为方领,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帛带束腰,腰围紧束突出。衣服大,长拖地。妇女穿敞口而宽阔的披肩,青年妇女则穿男式衣服。初以家畜及野兽毛皮制做衣服,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周围民族纺织品的传入,富裕者用自汉地、波斯、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地输入的绸缎、绵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华丽的衣服。如《黑鞑事略》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新以苎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贫困者则用羊、山羊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及毡杂做衣服。此类长袍之用途和优点颇多,乘马时紧束腰带,能保持腰肋的稳定垂直。已婚妇女还穿一种非常松宽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元仁宗就命令蒙古贵族着汉装,并以身做则,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