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溪摊簧
释义

§ 简介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它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兰溪摊簧

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汇”之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于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摊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摊簧。

1900年(光绪26年),城区成立了“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抗战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摊簧传入兰溪农村永昌、诸葛、游埠等地。兰溪摊簧文辞曲雅,唱时讲究字清腔纯,字正腔圆,一直来为文人雅士所爱好。其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发展受到局限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清末后期,兰溪摊簧因其曲调优美被婺剧所吸收,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李渔别传》、《苦菜花》、《僧尼会》等成为艺术精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间曲艺集成中,将兰溪摊簧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摊簧曲艺说唱作品。特别是2002年兰溪摊簧《兰花吟》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五个大奖,且首次进京演出。近年来创编的《杨梅红艳艳》、《出卖时间的孩子》分别荣获省、市文艺会演大奖。由于兰溪摊簧扎根于民间,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地方节目多次深入城市广场、农村演出

§ 概况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汇"之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于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摊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摊簧。1900年(光绪26年),城区成立了"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抗战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摊簧传入兰溪农村永昌、诸葛、游埠等地。由于活动方式仅限于爱好者之间,传布不广,加上战乱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

清末后期,兰溪摊簧因其曲调优美被婺剧所吸收,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李渔别传》、《苦菜花》、《僧尼会》等成为艺术精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间曲艺集成中,将兰溪摊簧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摊簧曲艺说唱作品。特别是2002年兰溪摊簧《兰花吟》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五个大奖,且首次进京演出。近年来创编的《杨梅红艳艳》、《出卖时间的孩子》分别荣获省、市文艺会演大奖。由于兰溪摊簧扎根于民间,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地方节目多次深入城市广场、农村演出。

§ 历史

兰溪摊簧

兰溪摊簧相传于清乾隆年间传入,初期所学唱者皆士绅及富家子弟,以自娱自乐,故称“太子班”。已知兰溪摊簧最早的班社为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余庆社和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的群乐会。前者有成员蔡兰兰、方方、蔡礼修、周老维等。继起者有徐绍棠、蔡寿昌等名艺人。清末民初,衢州城内兰溪摊簧名艺人有毛仁富、姜文祥等二十余人,并有行会组织“静乐轩”,活动于民国十年至十九年(1920—1930)。民国十九年,兰溪摊簧的名艺人陈镇品、吴少峰、 樊志昌、徐绍棠等在兰溪建立“允春会”,演唱活动非常活跃。抗日战争后,兰溪摊簧逐渐衰落。至建国前后,仅存名艺人徐福地、鲍天云、季乐可、徐玉书、赵鸿东(1910—1969)、朱允升(1911—1992)等作艺。

§ 艺术特色

兰溪摊簧以唱为主,简以说白,文辞典雅,曲调委婉,用兰溪方言的书面语说唱。演唱者自奏乐器坐唱。演唱形式分单档、双档、多档。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还有琵琶、三弦、扬琴、笙、鼓板、撞钟等。平时单档的演唱活动极少。双档则一人起男角,一人起女角。多档由三至七人组成,亦有多至十二人者,其中以五至七人组班为多(称五品、七品)。五人以上的班组,则由五人主唱,人物脚色按各人擅长分工,唱腔要求有金(旦)、木(老生)、水(小生)、火(净)、土(丑)之别。其他参演者只伴奏,不说唱。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坐唱班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

曲调

基本曲调为[摊簧调]和[春赋调]。[摊簧调]分男女宫,称“男春赋”和“女春赋”。又分原板、散板、慢中板、紧板、数板、煞板等板式。还有[弦索]、[北调]和昆曲曲牌等辅助曲调。兰溪摊簧主要传统曲目移植改编于昆曲折子戏,如《柳氏梳妆》、《陈生跪池》、《三娘产子》、《窦公送子》、《回猎见父》、《法海断桥》、《赵氏描容》、《广才扫松》、《僧尼相会》、《酒楼会兄》、《杨雄醉归》、《马前泼水》、《芦林相会》等等。

坐唱形式

兰溪摊簧的坐唱表演形式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销声匿迹。九十年代中期起,兰溪当地文化部门组织曲艺工作者,对地域特色浓郁的这一曲种进行挖掘性的抢救,遍访尚存世的老艺人,搜集艺术资料,创作、演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兰溪摊簧新曲目,传承坚持以曲艺口语艺术特征,为适应时代和内容需求,进行改革,在表演形式上改坐唱为走唱。诸如《杨梅红艳艳》、《见面礼》、《兰花吟》、《含羞草》、《出卖时间的孩子》等均在浙江省全省曲艺会演中获大奖。其中杨丽萍演唱的《兰花吟》于2002年赴北京参加第四届中国曲艺节的展演。使已沉寂达半个世纪的古老曲种—兰溪摊簧,重又展现魅力。 [1]

§ 传承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对兰溪摊簧的艺术传统进行了相应的挖掘和整理,并因此恢复创作了一批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但面对种种冲击,兰溪摊簧如何获得发展,走向繁荣,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5: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