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
释义 | § 主要任务 调查研究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状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文献搜集利用、自动化技术等业务工作中组织协作,推进资源共享;组织培训专业干部,交流信息和经验;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业务咨询;编辑出版反映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书刊;对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成果评奖;参加各系统图书情报工作的协作协调;调查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的经验,开展对外交流;组织国外文献的引进,接受和分配国外赠书;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各部委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等。 § 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经费,提高服务效益,1981年,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图书馆发起、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7年改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仍然简称图工委),为国家教委下属的一个专门管理全国高校图书馆的事业机关。该委员会成立后,在宏观管理全国高校图书馆和资源共享活动的协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出台并两次修订了确立高校图书馆地位、规范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普及了文献检索课,培训了大批非图书馆专业的馆员;有效地加强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在外刊方面的协调;使高校图书馆数据统计制度化等。对图工委卓有成效的工作,海外图书馆界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把有职称、有检索课、有图工委称为大陆高校图书馆健康发展的三大法宝。 高校图工委由全国一些著名大学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担任委员单位。成立之初共有50个,1987年后增加到78个,并设立了常务委员会,由委员单位中的一些专家和少数教育行政领 导干部组成 。周林、彭佩云、朱育理先后担任高校图工委主任。该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成立之初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1990年代,由于政府机构精简,隶属于原国家教委的全国高校图工委被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由该委员会发起和维持的工作也陷于萎缩或停顿。1990年7月转移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挂靠在条件装备司,与图书情报管理处合署办公。 1999年10月,在教育部机构改革告一段落之后,高教司为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性质上不再是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分管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事业单位,而是一个虚体的专家组织,主要发挥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在接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任务时,又有一定的行政职能。新图工委每届由约50位左右的委员组成,按地域或专家特长分为五至六个工作组开展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确定下一年度的工作日程。 图工委在高校图书馆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发挥了纽带作用,各省图工委及时将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思路反馈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高了宏观管理的针对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图书馆的方针、政策又经图工委广泛宣传,贯彻到高校图书馆;图工委的委员们还通过委员会主办的《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定期的工作会议,对事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发挥研究和指导作用,并在平时接受各高校图书馆的咨询。图工委的良性运转,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感、归属感,使高校图书馆在研讨和交流中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在大方向上不走弯路,健康发展。[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