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剑阁
释义

§ 剑阁历史

剑阁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葭萌、德阳、阆中四县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梓潼、白水、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①,隶属梓潼郡。

三国时,当德县为蜀汉领地。蜀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②,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为“成汉”领地。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南齐建元初复归梓潼郡,不久即废。

南朝宋元嘉初,于汉德境内侨置南安郡、县,领桓道、中陶2侨置县。元嘉三年(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县(治今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侨置为实郡,领南安(今普安镇为郡治)、白水(今店子乡)、华阳(今王河乡南)、梓潼(今梓潼县城关镇)4县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县。

南朝齐时(479-502年),南安郡领南安、白水、华阳及乐安、桓道2侨置县,梓潼县还隶梓潼郡;新巴郡改为南新巴郡,仍领1县;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今开封镇境)3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3县。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监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间30年,南梁州3郡及属县入于北魏。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领原郡县。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领4郡6县:普安郡辖普安县(南安郡县更名)、永归县(白水更名);黄原郡辖黄安县(华阳县改置)、茂陵县(自辅剑郡改隶,后废);安都郡辖武连县(辅剑、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县石牛铺)⑤。

北周时,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县废外,安都郡增领胡原县(天监十八年分巴西郡阆中地新置县来属,治今香沉乡群英村)。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开皇七年更名临津)、阴平(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县小溪坝阴平村)7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安寿还名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县连枝坝)。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东川节度。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⑥,“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领普安、黄安(唐末更名普成)、武连、梓潼、阴平、临津(迁治今白龙镇),永归、剑门8县。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镇(治地剑门场),小剑戍(今下寺大仓坝)。

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乾德五年,省永归县隶属剑门县。开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属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后,属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剑州只领6县。熙宁五年(1072年),关、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并省临津县为镇入普安县。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隆兴二年(1164年),因“藩邸”升剑州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年)再升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镇朱家寨)。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阴平县因战乱荒废。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2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九年省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江油(治今江油县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划属龙州。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四川省军政府,下辖剑门、武连2分州。民国2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下置剑门、武连2分县;民国三年,废剑门、武连分县,剑阁县划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七年至二十三年,四川“防区”时期,剑阁县先后为靖国军吕超、靖川军刘存厚、川北边防军王鸿恩、第二十九军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的防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4月(民国24年4月),剑阁属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有普安(治县城)、赤化(治今龄鹤镇)、金仙(治今金仙场)3个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夏,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后,剑阁为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地。辖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9县。民国三十一年,增辖青川、旺苍共11县,至民国38年(1949年)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仍为县建置。1950年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剑阁县划属广元市。

§ 县域变迁

一、汉德县境域

东汉末至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汉德县境域东北接汉寿县,西临梓潼县,东南界巴郡阆中县,西北连阴平郡、广武县。大体为今广元市中区西南部的三郎、黄沙、马鹿一带和县境龙泉、汉阳、剑门、下寺、江口及鹤龄、白龙、开封、柳沟部分地区。

二、南安郡及武都郡境域

南朝宋大明中,南安郡辖域为:南安县大致为今龙泉区及西庙、抄手乡、龙源镇等地带;白水县为今鹤龄区及店子、木马、柏垭等地;华阳县为今元山区和梓潼县仁和、大兴等地;梓潼县为今梓潼城关、马迎、大安、石牛与魏城接界。武都郡辖域为:武功县为今武连、柳沟、开封、东宝、云集等地;茂陵县为今梓潼演武、上亭、建兴、复兴等地。

三、始州、剑州、隆庆府境域

西魏时,始州境域有所扩大,除原辖域外,巴西郡胡原县划入安都郡,辖今香沉、羊岭、锦屏、公兴、白龙等地。至此,南接隆州(阆中),西南临新州(三台),西临潼州(绵阳),西北界龙州(平武),东北枕利州(广元)晋寿郡。

隋开皇时,阴平县划入始州(普安郡)。至唐,辖域西北扩至今江油县重华、马角、雁门、梓潼县复兴、双板等地。改称剑州后,境内分置普安、武连、阴平、梓潼、黄安、临津、永归、剑门等县。

两宋时期,剑州、隆庆府境域与前相同。元代,剑州县数并少,境域变动不大。

四、明、清时剑州境域

明洪武十三年至嘉靖四十四年,剑州辖江油、梓潼2县,境域再次扩大。嘉靖四十五年江油复入龙州,清雍正五年,梓潼县划属绵州。至此,剑州境域缩小,并稳定下来。州境东与昭化、苍溪县接壤,南同阆中、南部、盐亭县交界,西与梓潼、江油为邻,北和平武、昭化县毗连。

五、剑阁县境域

民国时,剑阁县境域与清末相同。其间,民国25年至33年,由十四区专员公署调查调整剑阁同江油、梓潼、盐亭、南部、昭化等邻县互插的“飞地”,阴平坝以小潼水为界,河西划入江油县,河东划归剑阁县;巾子山、赶场垭、三河坝从江油划入剑阁;郭家山、金城庙等地由南部县划入剑阁县,徐家垭划属南部县;土皇观等地划入盐亭县;七回水、阴平、尹家寺等地未变动,调整“飞地”的面积不大。剑阁县的疆界东接昭化、苍溪县,南邻阆中、南部、盐亭县,西接梓潼、江油县,北傍青川、昭化县。幅员面积为3457.1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剑阁县境域变动很大。1952年8月,下寺、三郎、马鹿、拐枣、沙坝、福星等乡划入原昭化县,昭化县的鸯溪、府君、石城、化林等乡划归剑阁;1953年6月,仁和、宝石、二洞、大兴、文兴、观龙等乡划入梓潼县;1954年7月,江油县东宝、五福等乡划入剑阁;12月,马迎乡划入梓潼县;1955年11月,再将建新乡划归梓潼,黑土乡划属盐亭县;1977年4月,县属鹤龄乡水池、双丰两个大队划入苍溪县;1980年将王河乡先锋大队划给梓潼县。至此,剑阁境域面积大为缩小。1981年后,县境域方稳定下来,东邻苍溪县,南接阆中、南部县,西连梓潼、江油县,北界广元市中区,幅员面积3090.1平方公里。

§ 剑阁置县及县名考略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失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确,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人,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定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

西晋有蜀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载。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国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县),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书·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改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如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何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

注:①始置汉德县的时间,今依《后汉书·刘昭注》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为“建安二十二年”。《资治通鉴》载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剑州志》、《四川郡县志》载为“章武元年”;《方舆胜览》、《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蜀汉置剑阁县,均不取。

②《后汉书》唐人李贤注引《华阳国志》云:“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考证:“德阳县系汉德县之误”,从此说。

③据《周书》“西魏废帝三年改安州为始州”。“废帝二年“或”魏宣武帝正始二年改为始州”之说不取。

④《元和郡县图志》:“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隋书》等载“西魏改武功县曰武连”从此说。

⑤《太平寰宇记》:“西魏置潼川郡,移县于南三十里,改为安寿。置三年废郡,移县属普安郡”。《隋书》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从此说。

⑥《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水经》、《四川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剑阁县续志》均云:“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而《舆地广记》云:“先天元年”,误。雍正、同治《剑州志》载为“贞观元年改始州为剑州”,更不确切。

§ 剑阁行政区划

剑阁县

概况

剑阁县总面积3204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2007年)。

县人民政府驻下寺镇,下辖23个镇、34个乡,邮编:628300。代码:510823。区号:0839。拼音Jiange Xian。

行政区划

剑阁县辖23个镇、34个乡:下寺镇、普安镇、龙源镇、城北镇、盐店镇、柳沟镇、武连镇、东宝镇、开封镇、元山镇、演圣镇、王河镇、公兴镇、金仙镇、香沉镇、白龙镇、鹤龄镇、杨村镇、羊岭镇、江口镇、木马镇、剑门关镇、汉阳镇、江石乡、田家乡、闻溪乡、姚家乡、北庙乡、西庙乡、义兴乡、毛坝乡、凉山乡、垂泉乡、秀钟乡、正兴乡、马灯乡、高池乡、碗泉乡、迎水乡、国光乡、柘坝乡、公店乡、吼狮乡、长岭乡、涂山乡、圈龙乡、碑垭乡、广坪乡、禾丰乡、店子乡、摇铃乡、樵店乡、锦屏乡、柏垭乡、高观乡、张王乡和上寺乡。

行政区划沿革

2000年,剑阁县辖23个镇、34个乡、11个督导室、1个开发区管委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679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普安镇 44156 龙源镇 16062 城北镇 22098 盐店镇 8553 柳沟镇 9361 武连镇 13241 东宝镇 13414 开封镇 15680 元山镇 29782 演圣镇 11437 王河镇 10411 公兴镇 12168 金仙镇 9496 香沉镇 14593 白龙镇 18483 鹤龄镇 24391 杨村镇 11835 羊岭镇 17993 江口镇 14369 木马镇 11505 剑门关镇 17349 汉阳镇 17390 下寺镇 22216 江石乡 6798 田家乡 7471 闻溪乡 8238 姚家乡 8244 北庙乡 9551 西庙乡 7977 义兴乡 8502 毛坝乡 6072 凉山乡 8697 垂泉乡 4848 秀钟乡 8981 正兴乡 6469 马灯乡 5944 高池乡 7172 碗泉乡 8097 迎水乡 8123 国光乡 8346 柘坝乡 7472 公店乡 7376 吼狮乡 9429 长岭乡 10103 涂山乡 11759 圈龙乡 9020 碑垭乡 9996 广坪乡 8254 禾丰乡 8887 店子乡 11687 摇铃乡 8709 樵店乡 9662 锦屏乡 8179 柏垭乡 6967 高观乡 10547 张王乡 9961 上寺乡 4457  剑阁县旅游地图

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4号)批复同意剑阁县将原城北镇的一、二、三居委会划归普安镇管辖。

2004年,剑阁县辖23个镇(下寺、普安、龙源、开封、鹤龄、东宝、江口、公兴、城北、盐店、元山、汉阳、柳沟、王河、演圣、金仙、香沉、羊岭、白龙、武连、杨村、剑门关、木马)、34个乡(田家、闻溪、姚家、义兴、张王、高观、凉山、北庙、禾丰、摇铃、碑垭、吼狮、上寺、秀钟、碗泉、迎水、高池、毛坝、垂泉、西庙、正兴、圈龙、涂山、长岭、锦屏、柘坝、广坪、店子、国光、公店、江石、樵店、柏垭、马灯)。

行政区划历史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剑阁政区

1950年1月,剑阁县基层政区设城关、元山、白龙、剑阁4个区公署,下辖1镇25乡。1951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建8区、1镇、63乡、470村。5月,新建江石、剑生、柳垭、毛坝、回龙、公兴、石板、文笔8乡共为71个乡。

1952年,政区调整较大。新建仁和、鹤龄2个区和甘水、鹤鸣、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个乡。政区序列是一区(城关)、二区(武连)、三区(开封)、四区(元山)、五区(仁和)、六区(金仙)、七区(鹤龄)、八区(白龙)、九区(江口)、十区(汉阳),下分设1镇74乡。

1953年1月,划西庙、甘水、柳沟、毛坝、义兴等乡成立十一区(柳沟),区署改称区公所。6月,新建四合、观龙、柏垭、凉山等乡,全县为11区,1镇,77乡。不久,将五区全部划属梓潼县,又为10区,1镇,71乡。1954年7月,增加东兴、五福2乡。12月,将马迎乡划属梓潼。

1955年2月,将西庙、甘水、凉山调入一区,茆沟、毛坝、义兴调入二区,有9区,72乡。10月撤第十区公所,其所属乡由县人民委员会直辖。12月,撤一、二、九区公所,留5个区公所,均以治地命名。乡镇调整合并为37乡1镇。1957年7月,城关、武连、江口、汉阳四区恢复区委会(党的基层机构),为9区、1镇、37乡,16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有38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改乡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新建闻溪、姚家、江石、土门、公店、时古、垂泉、凉山、吼狮、樵店、两河、石板、高观、小剑等人民公社。划西庙、凉山、义兴、茆沟、垂泉复建柳沟区。12月,又分设柏垭、毛坝、圈龙、水磨、广坪等人民公社,共57个公社。1962年3月,再分设柳垭、鹤鸣、马灯3个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复城关等5个区公所。至1965年,全县为10区、1镇、60个人民公社,531个生产大队,3369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17日,经省人民委员会、绵阳专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区公所和52个公社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名称:北庙称五星,姚家称双丰,盐店称金星,龙源称新民,田家称火炬,江石称战斗,鹤鸣称光荣,柳垭称建国,柳沟称东方红,垂泉称红太阳,义兴称红日,毛坝称红光,西庙称红星,凉山称红峰,武连称五一,马灯称红灯,秀钟称星火,开封称工农,高池称灯塔,迎水称前锋,碗泉称新华,土门称东升,元山称跃进,王河称曙光,演圣称光明,时古称爱国,柘坝称黎明,公兴称前进,圈龙称红旗,香沉称先锋,涂山称东风,吼狮称向前,金仙称红卫,复兴称新建,鹤龄称赤卫,杨村称迎新,鸯溪称长征,水磨称解放,樵店称建设,太平称前卫,白龙称胜利,店子称永兴,碑垭称红垭,石板称高锋,两河称新生,广坪称前途,张王称上游,木马称幸福,高观称光辉,柏垭称光华,汉阳称永胜,抄手称新胜。1967年区、公社恢复原来名称。

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81年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龙泉,城关镇更名普安镇,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剑城,东兴改东宝,土门改国光,复兴改长岭,太平改羊岭,水磨改锦屏,石板改摇铃,两河改禾丰,对部分重名的大队也称新名。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居民村、组。6月,撤剑城乡入普安镇。1985年1月,元山、开封、白龙、武连、剑门、龙源6乡改建为镇。1985年10月,江口、公兴、鹤龄、东宝四乡改建为镇。至年底,划为10区、11镇、49乡、529村、3474村民组。1989年,新建柳沟、汉阳为镇,全县为10区、13镇、47乡、529村、3479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1991年,广元市中区的上寺、下寺、普广3乡镇20村132组划归剑阁县管辖,并新建下寺区。至此,全县为11区、14镇、49乡、549村、3611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

第二节 县城、区乡镇简况

一、县城

a.普安(老县城)

剑阁县城所在地普安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汉阳山麓,闻溪河畔,自南北朝至今,历为郡、府、州、县治地,以古普安县设此得名。唐时普安已成为军州重镇。宋末殷切毁于战火,明代复为剑州治所,重筑城墙,整修街市,州衙建在城中央高阜处。清代仍为州治,并设普安驿。

民国元年,普安为剑州治地,改为剑阁县后,县公署设在原州衙内。民国24年6月,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城区设立。川陕公路建成后,县城地当川陕要冲,民国29年始设普安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下属机构内迁,城区党政军机构增多,难胞留城,军队过境,各种往来活动频繁,到民国38年已成川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普安镇为剑阁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各项副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79年以后,县城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9到年,全镇面积46.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由0.5平方公里扩大为2平方公里,辖7个居民委员会,49个居民小组。郊区2个蔬菜生产合作社和10个居民村,71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9561户,总人口31270人,常驻城区非农业户6337户,20000人。设在城区的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有272个;有全民集体工厂企业92个,各类公司、商场和较大商店100余家,有完全中学、师范、初中、职业中学5所,小学、幼儿园6所,县镇医院3所,建有公园、川剧院、电影院、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各种文化设施,已初步建成一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截至2003年,县城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

县城普安镇由于地理、交通、水资源等制约因素,已不能适应剑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剑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县城正式迁址新县城下寺镇。

b.下寺(县城)

剑阁县下寺镇,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就已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下寺镇地处剑阁县北端,东邻广元市,西接青川县,南与天下雄关—剑门关山水相依,北边与广元市利州区联界。最高海拔1243米,最低海拔460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142.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夏无酷署,冬无严寒,自然条件优越。

随着历史的发展,剑阁的需要,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城由普安镇成功迁址下寺镇,翻开了剑阁历史的新篇章。新县城下寺镇,距剑门关12公里,距广元市45公里,距广元机场30公里,绵广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复线、国道108线在此交汇,清江河贯通城区,境内森林、矿产资源密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1996年,下寺镇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确定为首批四川省试点小城镇;2002年,剑阁新县城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确定其为“四川省重点镇”;2004年,国务院公布确定其为“全国重点镇”(广元市共4个: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陵江镇、剑阁县下寺镇、利州区宝轮镇等。);2006年,广元市政府规划确定其为广元市副中心城市、9个骨干城镇之一(除开广元市区[中等城市]、旺苍、苍溪[小城市]外,即下寺、乔庄、元坝、朝天、宝轮、普安、苍溪元坝、竹园、青溪等)。

新县城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20万(2020年)。城市基本布局为板块组团式,为四大功能园区组成(修城政治金融园区、沙溪商贸流通文教园区、拐枣坝剑门工业园区、大仓旅游文化休闲园区),后期开发中将新建立友于坝综合园区。城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和建设,城市建设中坚持新蜀汉风格,现正成为川北地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城市发展速度迅速,短短几年间,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剑门关下、清江河畔拔地而起。截至2007年12月,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2.14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剑阁县城被广元市政府规划确定为广元市副中心;被剑阁县规划确定为剑阁县政治、经济、文化、工业中心,剑阁县、青川县、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以及江油市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剑门关旅游接待中心和川北重要物资集散地。按照县政府规划,2000--2005年内实现政治中心转移;2005--2010年内建成中等县城规模,到2010年,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2020年,到2020年,建成面积达13.2平方公里、人口20万规模的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型小城市,并申报成立“剑门关市”。

二、区、镇、乡

龙泉区,治地普安镇。民国19年设普安一、二区和城厢保。民国24年冬设区署和城、凉、抄联保,辖城区、凉山、抄手等地。民国29年改为指导区,辖普安、武连2镇,西庙、木马2乡。民国31年辖1镇6乡以迄解放。建国后,1950年设城关区,次年称一区,1963年复名城关,1981年改称龙泉区。1989年,全区幅员面积472.9平方公里,辖龙源镇和江石、鹤鸣、田家、闻溪、姚家、北庙、盐店、柳垭8乡,共78村,479组。后分设为普安、城北2区,治地均为剑阁老县城城区。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政府驻地迁至下寺镇。为了加强对老县城的管理,2004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成立,作为剑阁县委、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与普安镇政府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制度,迁至原县政府合署办公。2006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被予以撤消。(注:鹤鸣乡已被撤消。)

柳沟区,治地柳沟场,位于县城西部,距城24公里,其地有小溪古名柳池沟,因名。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穿街而过。隋、唐、宋时此地属武连县。宋元丰年间设柳池镇,元时划属普安县,明清时属武连驿,民国26年为柳、毛、龙联保驻地,民国31年始设柳沟乡。建国后于1953年在此设第十一区,后改为第五区,1961年改称柳沟区。1989年,全区面积273.1平方公里,辖柳沟镇,垂泉、凉山、毛坝、义兴、西庙5乡,共45村,277组。

武连区,治地武连场,位于县西南部,距城45公里,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经其东侧,以古为武连县得名。南朝宋在此侨置武都郡下辨县,后改为扶风郡武功县,西魏改称武连县,元时废县,明清时设武连驿。民国2年为剑阁分县署,民国3年设明德团,后改明德区,民国29年置武连镇,后废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二区公署,后改称武连区。1989年,全区面积295.2平方公里,辖武连、东宝2镇和马灯、正兴、秀钟3乡,共49村,287组。

开封区,治地开封场,位于县西南部,距城59公里,剑阁至㻴亭公路经此。蜀汉、两晋为梓潼县境域,南齐时于此置华阴县,隋唐时属武连县地,宋时设长江镇,明时辖于普成乡,清末设广诚保,民国3年改广诚团,民国19年为广诚区,民国29年置开封镇,后废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三区公署,后改称开封区。1989年,全区面积279.5平方公里,辖开封镇和国光、碗泉、迎水、高池4乡,共49村,275组。

元山区,治地元山场,位于县境南部,距城87公里,剑阁至盐亭县公路经此,古为梓潼、华阳、黄安、普成、普安等县属地。清同治年间始于此设修睦保,清末改设诚睦镇,民国3年在此设修睦团,民国19年改称修睦区,民国25年设第二区署、元王联保,民国29年建元山镇,后改镇为乡以迄解放。建国后,1951年设第四区公署,后称武连区。1989年,全区面积275.0平方公里,辖元山镇和王河、公店、时古、演圣、柘坝5乡,共85村,355组。

金仙区,治地公兴场,后更名为公兴区,位于县境南部,距城59公里,剑阁至南部公路经此。原治地金仙场,宋为阆州西水县金仙镇,元时划属剑州,清为剑安保治地,民国31年改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于此设第五区公署,1958年迁治公兴场。1989年全区面积281.8平方公里,辖公兴镇和金仙、涂山、香沉、圈龙、吼狮、长岭6乡,共56村,483组。

鹤龄区,治地鹤龄场(旧名火烧寺),位于县境东南,距城51公里,剑阁至苍溪县公路经此。其地踞山梁,左右为狭沟,远望如鹤凌空,场后小山,形似龟伏,山上树木葱茏,常栖群鹤,明代建寺于此,名鹤龄寺。后因庙失火,称为火烧寺,清代称火宁寺。这里古时为白水县、剑阁县、普安县和剑州辖地,清时置隆礼保。民国3年为隆礼团,后改为区,民国31年设鹤龄乡属第三区署。建国后,1953在此设第七区公署,后称鹤龄区。1989年全区面积259.4平方公里,辖鹤龄镇和杨村、樵店、锦屏、鸯溪、羊岭5乡,共47村,331组。

白龙区,治地白龙场,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城43公里,因古刹白龙庙得名。去阆中的古驿道和今剑阁至鹤龄、剑阁至南部县公路过境。宋时临津县迁此,后废县设镇,明时为浆池屯,《剑阁县续志》载:明永乐间,八姓(陕西凤翔府富平伏、管、李、赵、程、左、刘、杨)屯田于浆池侧(即今白龙庙),为古胡原、临津、普安县属地。清末在此置信安镇。民国3年改为讲信团,民国19年改称讲信区,民国25年为第三区治地、民国29年设白龙镇,,后改为乡。建国后,1950年在此设第三区公署,后称白龙区。1989年,全区面积291.1平方公里,辖白龙镇和禾丰、摇铃、碑垭、广坪、店子5乡,共46村,330组。

江口区,治地江口场,位于县境东部,距城38公里,以闻溪河至此汇入嘉陵江而得名,剑城有公路至此。其地古为汉德县、白水县、剑门县、普安县辖域,明、清时属剑州,为广安保、团、区领地。民国26年属第四区署、民国31年设江口乡。建国后,1951年于此置第七区公署,后称江口区。1989年,全区幅员面积288.5平方公里,辖江口镇和木马、柏垭、高观、张王4乡,共50村,311组。

剑阁区,治地剑门场,后更名为剑门区,位于县境北部,距城31公里,因大剑山群峰似剑,隘口如门,因而得名。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纵贯境内,此地历为军事要塞。三国蜀汉时于此设戍守,唐时置剑门县、大剑镇,宋时设剑门关都监和兵马钤辖使,明废县立关置驿,清为剑门驿,后置剑义保,民国2年为剑门分县,民国3年改为剑义团并为县佐驻地,民国19年设剑义区,后为第四区署,民国29年设剑门镇,后废镇设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八区公署,后迁治汉阳铺称汉阳区,1984年再迁至剑门场,1989年复称剑门区。全区面积325.9平方公里,辖剑门、汉阳2镇和小剑、抄手2乡,共40村,280组。

城北区,治地剑阁老县城城北镇辖区内,位于县境西北,从原龙泉区划出,辖城北镇、北庙乡、盐店镇、姚家乡、等。

下寺区,1991年由广元市市中区划归剑阁县管辖,治地下寺场(沙溪坝),辖下寺镇、上寺乡2个乡镇。1996年,市委、县委决定实施县城搬迁战略,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为了配合新县城的开发建设,发展剑阁工业和乡镇经济,1996年,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原下寺区机关并入开发区合署办公,实际上由开发区代行了下寺区的职能。2006年,为了理顺新县城城市开发建设管理体制,下寺开发区被予以撤消,同时,撤消了下寺开发区的下设局,只保留管委会机构,并新成立剑阁县剑门工业园区,由下寺开发区管委会代管。

附:1、剑门工业园区,非行政区划单位,位于剑阁县下寺镇拐枣村、大桥村境内。2006年3月15日,经剑阁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剑阁县政府派出的下寺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规划总面积4543亩。

2、剑门关景区,非行政区划单位,由剑阁县政府派出的剑门关景区管委会管理,并对该县所有风景区、景点进行代管。

2006年6月14日,剑阁县撤销了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公兴、白龙、鹤龄、江口、剑门等11个督导办公室机构。至此,剑阁县正式结束了“区”的建制历史,实行乡镇由县直辖。

§ 发展规划

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剑阁美景

加快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是该县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要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发挥政治中心作用,依托旅游发展和工业园区发展,大力提升县城聚集人口、解决就业的能力。县城是我县“十一五”城市建设的重点,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建设园区,修城园区要完成县城出入口城市雕塑和金融业务用房建设,由园区南北干道中心逐步向南发展,通过发展商贸服务,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品位。沙溪商贸园区要以防洪堤、滨河路和城市干道建设为契机,加快沙溪商贸园区旧房改造,发展新式住宅小区,加快园区干道、各类市场、学校、火车站广场、医院、综合市场、市民广场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大仓园区,要延伸中部南北干道,由北向南发展,通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整合居住用地,改变原居住地沿过境公路布置的现状。剑门工业园区,要依托108国道由南向北发展,完成园区主干道、管网、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造道路交通,完成修城坝至沙溪坝的连接干道建设、国道108线拐枣段道路改造和大仓坝东西主干道建设,启动拐枣坝至修城坝、沙溪坝至大仓坝两座桥梁建设。三是发展公共交通,开通剑门工业园区--修城园区--沙溪商贸园区--大仓园区的公共汽车,方便居民生活。四是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下寺垃圾处理场、下寺供水工程、下寺城网改造和邮电通信设施建设,搞好县城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五是提高人口聚集能力,加快居住小区建设,尽快完善县城给水、供电、燃气、通讯、广电、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商贸、物流、文化、餐饮、宾馆服务,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加快繁荣普安步伐

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物流集散地目标,发展普安、经营普安、繁荣普安,努力把普安建成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的商贸园区、

剑阁夜景

卫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城镇。首先,坚持分区发展。以海螺包南麓剑金公路沿线区域和闻溪河沿岸区域为主要发展区;以旧城区为重点改善区,按照文化保护区、旅游服务区、生活居住区、社会服务区、文化教育区、下游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旧城改造和发展,调整并优化城市功能。其次,要加快项目实施,与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完善旧城区改造、休闲广场建设、城网改造、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再次,做好干道打造,完成从城北三江大桥沿剑州大桥至剑阁中学,从毛巾床单厂沿滨河路至剑阁公园,从毛巾床单厂沿钟鼓楼、百货公司、东门桥、河东街至剑州中学,从剑阁宾馆沿邮政局、较场坝至文峰中学等四条大道的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此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标志性建筑白塔、钟鼓楼的打造,建好鹤鸣山公园、加强剑州古城保护、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小城镇

“十一五”时期,要打造不同主导类型的小城镇。一是鹤龄、柳沟、江口等镇围绕基础农业型打造小城镇,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小城镇;二是开封等镇围绕工业主导型打造小城镇,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扩大企业规模;三是白龙等镇围绕商业贸易型打造小城镇,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区域性小商城;四是剑门、武连等镇要围绕旅游开发型打造小集镇,加强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五是元山、公兴、武连等镇围绕交通枢纽型打造小城镇,形成产品集散基地;六是盐店、长岭等乡镇要围绕水产品开发打造小城镇,形成水产养殖科研示范基地;七是上寺乡要打造资源采掘型小城镇,以采掘业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在“十一五”时期,努力把我县重点乡镇打造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一街一景”的新型特色小城镇。

§ 剑阁旅游

剑门关

剑门关距县城30公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剑门关壁立千仞,横亘绵延。若天垒城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中有云:“黄鹤之飞沿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剑门关之艰、险、难。“翠云廊”古驿道以县城为中心,南至阆中,西接梓潼,北达昭化,蜿蜒三百余里,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道旁古柏参天蔽日,多系明代栽植,是世界是保存了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柏群。中有一株奇特树种,松柏枝叶杂生,被命名为“剑阁柏木”,目前发现的仅此一株,被誉为“国之珍宝”。县城鹤鸣山,文物考证系中国道教发源地,以“三绝”闻名遐迩,一是唐代颜真卿手书《大唐中兴颂有序》摩崖碑;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三是北朝晚期与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凡二十一窟,石刻技艺精湛,人物逼真传神,内蕴博奥深微,堪称我国道教石窟艺术中的瑰宝。武连镇北武侯山麓觉苑寺现存明代《佛传》壁画,共十七铺173.58平方米,209个故事。画幅宏大,构图奇特,张澜、张大千、邵宇等大师赞之为“艺苑奇珍”。

翠云廊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庙,北止于剑阁县,全长约50公里,公路两旁生长着近8000余株古柏(含剑阁至阆中段的翠云廊),号称“三百里长程十万树”。 剑阁翠云廊

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觉苑寺

觉苑寺位于四川省剑阁县西南的武连镇,距离县城普安镇43公里。整座寺院坐北朝南,背靠武侯坡,西临小西河,著名的剑门古蜀道从寺庙东侧穿过,是人们寻古探幽的必经之地。寺院建筑全为木质结构,依法营造,依地势从南往北向上递进,属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主要建筑均置于中轴线上。前为藏经楼(又名天王殿、逍遥楼),中为大雄宝殿,后为难音殿,左右两侧为保存完整的厢房。全寺建筑总长80米,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据考证,觉苑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名弘济寺。北宋时,皇帝赐名觉苑寺。南宋新建大藏经阁,元末寺庙毁坏。明代中期,此寺更名普济寺,总体的建筑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在大雄宝殿内制作了泥塑、木雕和石刻,并在殿内四壁绘制了场面宏大、内容翔实、金碧辉煌的佛传壁画,使古寺更加熠熠生辉。清代,复名觉苑寺。此后,历经维修,特别是1984~1987年间抢救性维修,更使古老的觉苑寺焕发了新的生机。

剑门蜀道

剑门蜀道

最早的蜀道可能建于3000多年前剑门蜀道,属蜀道南段,自秦惠文王开辟剑门蜀道,及至《华阳国志》说,蜀相诸葛亮伐魏,见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岸奇峰倚天如剑,令开凿山崖,凌空架桥,搭建阁道以便交通。在漫长的年月中使剑门蜀道日臻完善。

据《资治通鉴》及《国策》记载,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巴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一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西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公元前316年春,蜀道开通后,秦王遣张仪、司马错引兵而入,秦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史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就是这条道路。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可见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巴蜀军队已经开辟了可通兵马的道路,称得上关于蜀道运兵的最早记录。

剑门蜀道至少比古罗马大道早了4年。

§ 剑阁文化

同一条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诗文、碑文、名人楹联、则如珍珠碧玉、光彩照人。 张载《剑阁铭》、明皇《幸蜀诗》、李白《蜀道难》、杜甫《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剑门关》、向钟《金牛峡》、皆千古绝唱;至于杨慎的《栈道碑》、明代《驿站碑》、清人《关楼志》、姜公《祀典碑》、梁山《古刹记》亦传世妙文。

§ 剑阁城镇

城镇现状

2007年,全县下辖23个建制镇,即下寺镇、普安镇、龙源镇、城北镇、盐店镇、柳沟镇、武连镇、东宝镇、开封镇、元山镇、演圣镇、王河镇、公兴镇、金仙镇、香沉镇、白龙镇、鹤龄镇、杨村镇、羊岭镇、江口镇、木马镇、剑门关镇、汉阳镇等。34个乡,即江石乡、田家乡、闻溪乡、姚家乡、北庙乡、西庙乡、义兴乡、毛坝乡、凉山乡、垂泉乡、秀钟乡、正兴乡、马灯乡、高池乡、碗泉乡、迎水乡、国光乡、柘坝乡、公店乡、吼狮乡、长岭乡、涂山乡、圈龙乡、碑垭乡、广坪乡、禾丰乡、店子乡、摇铃乡、樵店乡、锦屏乡、柏垭乡、高观乡、张王乡、上寺乡等。

全国重点镇、四川省重点镇:下寺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普安

四川省试点小城镇(6个):下寺、剑门关、武连、白龙、元山、公兴等;

广元市试点小城镇(4个):开封、东宝、鹤龄、香沉等;

a.县城:

剑阁县城所在地下寺镇,位于剑阁县北部,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委员会(修城社区、沙溪社区、渡口社区、雷鸣社区)、14个行政村。1991年,广元市市中区下寺片区划归剑阁县管辖;2003年9月,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至此,下寺镇开始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剑阁县城下寺镇城市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20万(2020年),城市功能定位为广元市副中心,剑阁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工业中心,剑门关旅游接待中心以及剑阁、青川、广元、江油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宝成铁路复线、GZ40线绵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在此交汇;北距广元市区40公里、广元机场25公里,南距剑门关景区10公里,由成绵广高速公路可直达成都、绵阳、江油等大中城市;清江河贯穿城区,并形成5个冲击平坝,境内储藏有大量煤、铁、石灰石等矿产;城区位于剑门关景区入口,地处剑门蜀道旅游线、四川旅游北环线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水利、地理、矿产、旅游资源丰富。2003年,下寺镇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重点镇”;2004年,其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经过几年的大力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县级机关已基本实现搬迁,城市发展已从“搬迁期”转变为“发展期”。城市各项功能逐渐配套和完善,学校、医院、车站、广场、宾馆、商场、居民小区等建设大力推进,剑门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截止2007年12月,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14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b.普安(老县城)

普安镇位于剑阁县中部偏北,地处汉阳山南麓、闻溪河畔,国道108线、剑(阁)苍(溪)公路、剑(阁)南(部)公路、剑(阁)金(子山)公路等在此交汇,2003年前为剑阁县县城作在地。2003年9月,剑阁县县城迁至下寺镇;2004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成立。现为全县交通、商贸、物流、文教中心,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

普安,别称剑州古城,有“蜀道明珠”之美誉,已作为州、府、郡、县历史170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至今保留有古城墙和大量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有钟鼓楼、剑州白塔等。2002年,其又被命名为“四川省卫生县城”。但是,由于普安城区地势狭小、水利资源缺乏、交通不畅等因素,已不能适应剑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2003年,县城迁驻下寺镇。但是,普安位于剑阁县的地理中心位置,拥有良好的城镇基础和丰富的交通、旅游资源,县城的搬迁不可能限制其继续发展。县城搬迁后,县级机关虽然陆续迁走,但是,大量县级企事业单位依然驻于老县城,性质不同于整体搬迁。同时,剑阁县实行“建好新城、管好老城”的工作方法、坚持“一县两城”发展思路,在县委、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城市建设和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c.乡镇

剑阁县城镇发展格局为坚持“一城八镇”(一城:县城下寺镇;四镇:普安、元山、白龙、剑门关、武连、公兴、鹤龄、开封等)重点发展,着重建设区域中心镇、省市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稳步发展其它乡镇,大力发展中心村等。

元山镇,位于该县西南边陲,地处梓潼、盐亭、南部、剑阁四县结合部,省道302线、剑(阁)盐(亭)公路在此交汇。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强村并组后合并为72个组),1个居委会,7771户,总人口28932人(其中农业人口27178人)。该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积聚和辐射面积较大,农业基础雄厚,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得到发展,城镇发展潜力较大。是该县规模最大的乡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城镇面积超过下寺、普安,但城镇规模还有很大差距)。

白龙镇,位于剑阁县中部,长期以来作为白龙、鹤龄、公兴片区的商贸服务、交通、医疗、文教中心,城镇规模较大,尤其是县城搬迁后,其地位更加显著。

剑门关镇,位于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老县城30公里,国家重点风景区--剑门关位于境内。集镇以旅游产业为最大亮点。

城镇发展规划

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建设是该县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要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发挥政治中心作用,依托旅游发展和工业园区发展,大力提升县城聚集人口、解决就业的能力。县城是我县“十一五”城市建设的重点,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建设园区,修城园区要完成县城出入口城市雕塑和金融业务用房建设,由园区南北干道中心逐步向南发展,通过发展商贸服务,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品位。沙溪商贸园区要以防洪堤、滨河路和城市干道建设为契机,加快沙溪商贸园区旧房改造,发展新式住宅小区,加快园区干道、各类市场、学校、火车站广场、医院、综合市场、市民广场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大仓园区,要延伸中部南北干道,由北向南发展,通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整合居住用地,改变原居住地沿过境公路布置的现状。剑门工业园区,要依托108国道由南向北发展,完成园区主干道、管网、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造道路交通,完成修城坝至沙溪坝的连接干道建设、国道108线拐枣段道路改造和大仓坝东西主干道建设,启动拐枣坝至修城坝、沙溪坝至大仓坝两座桥梁建设。三是发展公共交通,开通剑门工业园区--修城园区--沙溪商贸园区--大仓园区的公共汽车,方便居民生活。四是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下寺垃圾处理场、下寺供水工程、下寺城网改造和邮电通信设施建设,搞好县城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五是提高人口聚集能力,加快居住小区建设,尽快完善县城给水、供电、燃气、通讯、广电、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商贸、物流、文化、餐饮、宾馆服务,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加快繁荣普安步伐。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物流集散地目标,发展普安、经营普安、繁荣普安,努力把普安建成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的商贸园区、卫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城镇。首先,坚持分区发展。以海螺包南麓剑金公路沿线区域和闻溪河沿岸区域为主要发展区;以旧城区为重点改善区,按照文化保护区、旅游服务区、生活居住区、社会服务区、文化教育区、下游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旧城改造和发展,调整并优化城市功能。其次,要加快项目实施,与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完善旧城区改造、休闲广场建设、城网改造、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再次,做好干道打造,完成从城北三江大桥沿剑州大桥至剑阁中学,从毛巾床单厂沿滨河路至剑阁公园,从毛巾床单厂沿钟鼓楼、百货公司、东门桥、河东街至剑州中学,从剑阁宾馆沿邮政局、较场坝至文峰中学等四条大道的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此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标志性建筑白塔、钟鼓楼的打造,建好鹤鸣山公园、加强剑州古城保护、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小城镇。”十一五“时期,要打造不同主导类型的小城镇。一是鹤龄、柳沟、江口等镇围绕基础农业型打造小城镇,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小城镇;二是开封等镇围绕工业主导型打造小城镇,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扩大企业规模;三是白龙等镇围绕商业贸易型打造小城镇,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区域性小商城;四是剑门、武连等镇要围绕旅游开发型打造小集镇,加强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五是元山、公兴、武连等镇围绕交通枢纽型打造小城镇,形成产品集散基地;六是盐店、长岭等乡镇要围绕水产品开发打造小城镇,形成水产养殖科研示范基地;七是上寺乡要打造资源采掘型小城镇,以采掘业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在“十一五”时期,努力把我县重点乡镇打造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一街一景”的新型特色小城镇。[1]

§ 经济发展概况

该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商品生猪调运大县、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重点县、全国油料生产50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首批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和生态旅游十佳县。

①2009年全县GDP实现42.92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较上年加快8.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7388元,增长12%。

②全县财政总收入27.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亿元,上级财力性转移补助6.2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4.61亿元,灾后重建15.7亿元),可用财力7.4亿元,人均财力4.3万元。财政当年收支平衡。今年一季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09万元,占预算收入的44.6%,增幅居全市第一。

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26.5%。

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8元,增加3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3元,增加1412元。

⑥城镇常住人口14.53万人,城镇化率24.8%,提高1.6个百分点。

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5‰以内。

⑧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4亿元,增长42.1%,贷款余额23.3亿元,增长56.5%,存贷款增幅均列全市第一。

⑨市场物价情况。目前建材价格:钢材4200元/吨,水泥470元/吨,红砖0.33元/匹,砂石50元/立方。震后(震前)粮油价格:小麦0.98/市斤(0.78元/市斤),玉米0.98元/市斤(0.67元/市斤),水稻1.03元/市斤(0.84元/市斤),油菜籽2.05元/市斤(2.75元/市斤),菜油5.50元/市斤(7.00元/市斤)。“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销售补贴5200万元。

⑩社会劳动保障情况。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6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3.3万人次。

灾后重建概况

该县灾后重建规划实施项目1201个,总投资185.4亿元。开工率95%;完工率75%;投资完成率80%。黑龙江省援建的146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工138个。全省水利暨农村安全饮水、全省以工代赈、全市农房重建、全市教育卫生计生系统灾后重建等现场会先后在我县召开。按照中央“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能够实现今年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年底前完成投资90%以上、项目完工率95%以上,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超过震前水平的目标。

①农房重建44178户于2009年9月底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1712户于2010年春节前基本完成。建设廉租住房456套、安居房864套,完成农村特困危房户安居工程983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00户。

②教育重建各类学校93所,投资7.5亿元,开工率95%,完工率86%。在校学生近10万人,教职工近7000人。教育质量主要指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市之首。

③重建卫生医院67所,投资2.52亿元,开工率98.5%,完工率8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1%,补偿农村患者医疗费6800万元。被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县”、“四川省基本消除碘缺乏病达标县”称号。

④农村公路交通项目93个760公里,投资5.5亿元。今年新开工14条通乡公路203公里,通村水泥路200公里,投资3.6亿元。

⑤全县共新、改、扩建、整治各类水利工程8920处。221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185座,5月底全部完成,9月底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重建任务。

⑥“两馆”和乡镇文化站重建350个,投资1.2亿元,开工率98%,完工率60%。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并验收通过,新增文物保护点115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白龙纸偶),市级3个。完成18个乡镇光纤骨干网、75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站点、下寺、普安8000户数字电视平移建设。

⑦农村户用沼气池达38228口。投资7920万元实施县城、景区及乡镇等重点区域水系、公路绿化148.7公里。实施森林管护202万亩,退耕还林7.1万亩,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6.3吨,氨氮3.3吨。投资6300万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8个乡镇、6个社区和120个村庄顺利通过市级验收。15个扶贫新村和46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示范新村累计达160个。剑阁县农村温室气体首批减排核定量作为上海世博会绿色出行低碳交易项目。

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

全县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增速达13.6%,三次产业比重由43:21:36调整为39:24:3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8.6%、39.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个、6.6个、5.4个百分点。

1、农业发展情况。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7万亩,产量43.1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8.3万亩,产量9.1万吨。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有烤烟、畜牧、海椒、林产、优质油料等。

①烤烟? 近三年投入2.8亿元发展烤烟。去年种植面积6.5万亩,产烟16.5万担,产值1.2亿元,税收3727万元,为全省烤烟生产重点县。

②畜牧? 建畜牧养殖小区171个,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大户5520余户,规模养殖总量达到35%以上。全县肉类总产量近8.6万吨,产值16亿元。其中出栏生猪96.4万头,肉牛2.2万头,肉羊18.5万只,家禽814.5万只。

③海椒? 种植面积6.8万亩,产量16.7万吨,产值1.6亿元,以鑫茂农业为中心,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④林产? 灾后培育林产加工企业3家,建成新工业原料林7万亩、核桃基地0.6万亩,改造低效林1.1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7.27万公顷。全面完成林产确权颁证。

⑤油菜? 播种面积48.3万亩,产量9.1万吨。其中高芥酸油菜种植面积占40%,产量近3万多吨。属全国最大高芥酸油菜籽基地,是绵阳西普公司芥酸的主要原料基地。

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白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3万亩海椒产业为主)被认定为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汉阳现代农业循环园区(以1.5万亩蔬菜、畜牧产业为主)效益明显;木马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以1.1万亩烤烟产业为主)被市政府评为“优秀示范园区”,省烟草公司评价其标准化规范种植是全省烟叶生产的标杆。2010年新建公兴园区(海椒为主)和剑门园区(烟叶为主)两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建成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

⑦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县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基地3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11万亩、高芥酸油菜基地20万亩、海椒基地6万亩、良桑基地3万亩。

⑧农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9个。其中县级示范专合组织10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个。劳务培训4.2万人次,劳务收入15亿元。

⑨名优品牌创建? “剑门牌”香柏实木地板和“碗中宝”优质大米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剑门火腿”、“剑阁手杖”荣获全市独有的四川省第三届“四川老字号”名优产品。“剑阁土鸡”、“剑门豆腐干”、“鑫茂测土配方肥”获广元市第七届农产品“知名品牌”。新注册7类农产品商标。

2、工业发展情况。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亿元,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8.3%。全县新上规模企业13户,累计40户,新培育重点企业12户。全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完成总投资9.3亿元。

剑门工业园区完成投资8000万元,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入园工业企业28户,已投产12家。投资4亿元的川煤广旺集团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建成投产。全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8.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7亿元(其中省外资金7亿元),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7个。

3、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剑门关旅游开发规划投资5.5亿元,主景区重建规划72个项目已完工,投资2.7亿元。剑门关新关楼、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馆)、景区主游线、绝壁观光长廊、4D电影院、游客接待中心、古院落、剑门古镇改造一期工程、剑昭观光公路等项目于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震前门票年收入800万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32亿元,开关后仅4月29日至5月3日门票收入? 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 万元,预计全年旅游相关收入可达? 亿元。剑门关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100个红色经典景区,拥有五块国家级品牌,同时还是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今年将重点发展“1+5”旅游新格局,继续推进剑门关景区建设,拓展提升翠云廊景区,完成鹤鸣山公园、温泉度假区建设,适时推进拦马墙、觉苑寺保护开发建设。

按照剑门关景区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将最终建成国家5A级景区、剑门蜀道观光与三国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精品和龙头景区,并将“中国蜀道”申报成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根据规划,最终将形成“一轴、一镇、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即关楼蜀道历史文化主轴,剑门关古镇,梁山寺景区、翠云廊景区、小剑山景区和剑昭古道景区。全面启动山水森林旅游城市创建工作,荣获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称号。

§ 人文概况

剑阁古称剑门,地当秦蜀要冲,因诸葛亮在剑门关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之称,自东汉以来,历为县、郡、州治地,建县已有1700多年,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积淀厚重,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540米,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1000毫米、日照时间1500小时,无霜期达27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51%,是全国四大柏木林区剑阁县情概况 之一;剑门关森林公园是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长达151公里的翠云长廊建于先秦,堪与古罗马大道相媲美。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砂、煤、石灰石、地热等30多种。京昆高速、宝成铁路、西成高铁穿境而过,距广元机场仅2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辖57个乡镇,549个行政村,人口68万(农业人口60万),面积3204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经济总量第三的县。县政府驻地于2003年9月28日由普安镇迁址下寺镇,县城规划区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3万余人。

§ 移民情况

①升钟库区移民 截至目前,享受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现金直发直补人数10378人,其中升钟水库8918人,杨家坝水库698人,县外迁入移民789人,涉及我县移民有长岭乡、涂山乡、金仙镇、吼狮乡、柘坝乡、演圣镇、迎水乡、广坪乡、国光乡及杨家坝水库淹没区的盐店镇等10个乡镇。全县累计兑付移民后扶资金2021.60万元。

②亭子口水利移民 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剑阁库区淹没涉及普安镇、龙源镇、闻溪乡、田家乡等13个乡镇,47个村、144个组;淹没闻溪、店子、江口、张王、鸯溪五个场镇;搬迁涉及总户数2916户、10608人(其中淹没线下涉及2412户、8285人)。目前已经启动了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二期围堰相关工作,155户农村移民户农房拆除任务全面完成,91户移民户房屋重建完成并入住。

§ 森林资源

该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大县,林业用地面积16.7万公顷,占幅员面积32万公顷的52.2%;有林地15.3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1.6%,其中:用材林面积5.9万公顷,蓄积150万立方米;防护林面积8.6万公顷,蓄积330万立方米;薪炭林面积0.5万公顷,蓄积10万立方米;特用林面积0.1万公顷,蓄积11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0.1万公顷。林业用地中,集体林16.2万公顷,蓄积600万立方米;国有林面积0.3万公顷,蓄积26万立方米,其中:国有林场0.16万公顷,蓄积13.5万立方米。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8.8万公顷,蓄积362.9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6.5万公顷,蓄积264.7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627.6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59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5.5%。全县有古树名木2万余株,其中驿道古树8007株。森林覆盖率49.6%。

我县森林植被为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植物资源共173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21种,被子植物59科142种,单子叶植物2科10种。主要森林树种为柏木、马尾松、桤木、麻栎等,其余树种多为林下植物、“四旁”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木。

我县以“柏木之乡”著称,柏木林面积、蓄积均居全省首位。境内有柏木5属10种,以柏木为组成树种的林分覆盖县境的80%以上。现存8000余株的驿道千年古柏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南、北延伸,巍峨屹立,似三条绿色长龙横亘剑阁大地,是世界古行道树之最和我国秦汉文化积淀最多、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位于其中的松柏长青树——剑阁柏为世界仅有。柏树木材纹理通直细密,材质坚韧耐用,是建筑、家具等的优良用材,种子、根、枝叶富含芳香油,是天然香料的优质原料,经济价值较高。我县有可开发利用的柏木资源达6万公顷,蓄积250万立方米,可年产中小径商品木材2万立方米。已建成的林源香料公司已经具有生产1000吨柏木油的能力,生产的柏木油系列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并形成柏木天然香料生产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县的龙头企业。

该县森林面积辽阔,林下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的优良场所;我县有较丰富的青杠和松树资源,盛产优质天然木耳、川贝。除此之外,林下植被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森林植物品种较多,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 渔业资源概况

一、水面渔业资源构成及特点

1、渔业气候资源。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东经105°9′46″~105°49′24″,北纬31°31′40″,幅员面积322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388米至1318米之间,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9℃,有效积温5451℃(≥10℃),日照时数1358小时,太阳年辐射能92.4千卡/m2,无霜期27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086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渔业养殖。

2、养鱼水面资源。全县养鱼水面资源主要由水库、山平塘(含石河堰)及微水池、江河溪沟稻田等组成。各类水利工程共计2.3万处,其中山平塘、土石堰2.2万多口,小型水库257座,中型水库1座。另外,四川省大型水利工程升钟水库尾水段在剑阁境内形成大水面2万亩。全县工程水面达9.26万亩,其中可养水面5.24万亩。全县宜鱼稻田10万亩,江河溪沟总水域14万亩。山平塘(含土石堰)2.2万口。其主要特点是季节性塘堰多,一遇大旱之年,农田灌溉之后,相当部分塘堰干涸、龟裂,无法进行养鱼利用。另外,全县1.6万口微水池,一般蓄水在100—400m3之间,大多修建在房前屋后,或大片经济园。这些微水池,可以发展黄鳝、泥鳅、鲤、鲫鱼等养殖。

该县257座水库,养殖面积1.2万多亩,其中小㈠型水库0.46万亩,小㈡型0.75万亩。小㈠型水库蓄水一般在100万方以上,养殖面积100亩以上。小㈡型水库养殖面积20亩以下的有62座,20—30亩的有80座,30—40亩的有44座,40—50亩的21座,50亩以上的22座。养鱼平均水深5米以下的仅7座,10米以上的60座,5—10米182座。从我县小水库看,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面积偏小,较深,狭槽型居多,水质清澈,无工业污染,适于养殖。同时,大多数水库灌溉功能较重,每年5—6月份农渔争水矛盾突出。

中型水利工程杨家坝水库由于库承担着县城5万人的饮用水供给,不宜进行施肥养殖。

全县江河溪沟数十条,水系属于长江支流嘉陵江流域,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流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总水面14万多亩。另外,全县宜于开展稻田养鱼面积10万亩,稻田养鱼属于立体农业的主要范畴,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增加稻田的总的物质产出量,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可以扩大新增蓄水量,增强我县山体及土壤的抗旱能力。

3、水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区划资料,剑阁有各类淡水鱼类品种62种。其中养殖品种有草鱼、鳙鱼(花鲢)、鲢鱼(白鲢),鲤、鲫鱼等常规品种以及名优品种如大口鲶、胡子鲶、美国斑点叉尾鲴、黄鳝、鳖、美国青蛙、银鱼、乌龟等十六、七个品种。另外,我县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和濒危动物桃花水母(桃花鱼)。大鲵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江口至张王段以及清江河内。桃花水母于2003年6月1日在剑阁县柏垭乡柳青村四组一口石河堰内出现。

二、水面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剑阁二00二年全县水产口产量3010吨,人均拥有水产品4.5公斤。全县有苗种培育场点二十八处,拥有苗种培育池245亩,其中20亩以上的渔场2处,其中县水产良种场占地50亩。能进行四大家鱼繁殖的渔场一处,年繁殖量1500—3000万尾,主要品种有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该县繁殖培育场点的特点是规模小,以个体经营和水库培育场点居多,其中水库培育场点21处,培育池标准不高、漏淤严重。全县水库257座,养鱼利用率达95%,其中实行精养的有143座。2002年产成鱼50吨以上的水库2座,10吨以上的14座,5吨以上的35座,水库养鱼总产量950吨。进行水产养殖的山平塘达4000多口,全县从事养鱼人员0.4万人以上。水库养鱼最高亩产402公斤,池塘养鱼最高亩产950公斤。目前,全县挖池养鱼、休稻养鱼、稻田养鱼农户达到150多户。全县养殖品种达十六个,其中仍以常规品种花鲢、白鲢、草鱼、鲤、鲫鱼为主,花鲢、白鲢、草鱼三种鱼产量占85%以上,尤其是花鲢、白鲢产量份额大,主要销往大中城市,本县消费份额低。我县养鱼形式主要是以施肥养鱼为主,设施渔业、投喂渔业较差。全县从事鱼类销售点20处,全年淡水鱼消费量600吨左右,其中鲤鲫鱼占60%,黄鳝占10%,江河鱼类占20%。鲤鲫鱼大部份从绵阳、德阳购进。全县渔业市场发育差,无专门鱼饲料、鱼药、渔需物资经销和加工,渔技推广网络差,全县专门从事渔业的科技人员不足20人,且专业学校毕业的更是寥若晨星。

三、水面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据对剑阁各类渔业资源的分析,若开发利用达到目前内江、德阳的水平,全县可产成鱼0.9—1.2万吨,人均占有鱼产品可达到18公斤。即使如此,仍低于全国2002年平均水平21公斤。其发展措施:一是加大各类渔业资源开发力度;二是采用现代渔业先进技术,提高单产;三是发展名优品种和设施渔业,投喂渔业;四是建立渔业市场体系,推进渔业产业化;五是加大渔业科技攻关力度,建立适合该县特点的养殖模式。

同时,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江河溪沟的野生鱼类资源,建立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桃花水母保护区,防止濒危物种的绝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