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剑叶拟兰 |
释义 | § 种中文名 剑叶拟兰 § 种拉丁名 Apostasia wallichii §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40厘米;支柱状根从茎下部穿鞘而出,粗1.5—2.5毫米。茎近直立或下部匍伏,下部具数枚圆筒状的鞘;鞘长可达1厘米,具数条脉。叶多枚,通常生于茎中部以上,稍密集;叶片线形或近线形,长10--15厘米或过之,宽0.7—1.2厘米,先端渐尖并具长2—20毫米的芒尖,基部收狭成柄;叶柄下部扩大成鞘状并抱茎。花序从上部叶腋发出,外弯、下垂或近直立,总状或具少数侧枝而呈圆锥状,长4--7厘米,具多数花;花苞片披针形,长3--4毫米,具脉;花梗和子房长1.3—1.8厘米;花直径7—10毫米,黄色;萼片线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长4--6毫米,先端具短尖,有3—5条脉;花瓣与萼片相似,但中央1枚(唇瓣)常略宽阔;蕊柱(合生部分)长1—1.5毫米;能育雄蕊花丝长约0.5毫米;花药长1.5--2.5毫米;退化雄蕊近圆柱形,除上端多少离生外,全部贴生于花柱上;花柱略高出花药,顶端具稍膨大的柱头。花期8月。 § 产地分布 产云南西南部(盈江)。生于海拔1000米的热带雨林下石缝中。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岛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 属中文名 拟兰属 § 属拉丁名 Apostasia Bl. § 本属概述 B1.Bijdr.6:fig.39,et8:423.1825;RolfeinJ.Linn.Soc.Bot.25:236.1889,etinOrchidRev.4:329.1896;Pfitz.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6.1903;E.F.DeVogelinBlumea17(2):335.1969;S.C.ChenetK.Y.TanginActaPhytotax.Sin.24(5):348.1986.--Adactylus(Endl.)RolfeinOrchidRev.4:328.1896.亚灌木状草本,直立或下部伏地,具根状茎;根状茎有时发出少数支柱状根。茎较纤细,有时分枝,具多枚叶。叶通常较密集,折扇状,一般先端有由边缘背卷而成的管状长芒,基部收狭成柄;叶柄在基部扩大成鞘状而抱茎。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常外弯或有时下垂,总状或具侧枝而呈圆锥状;花苞片较小;子房3室,细长;花近辐射对称,黄色至白色;萼片相似;花瓣亦大致相似,有时中央的1枚(唇瓣)较大;蕊柱直立或弯曲,具2枚能育雄蕊;花丝通常较短,连接于花药背面基部上方;花药早期常多少围抱蕊柱,两个药室等长或不等长;退化雄蕊若存在则位于背侧,与中萼片对生(来自外轮中央雄蕊);花粉不粘合成团块;花柱圆柱状;柱头顶生,小头状。果实为蒴果,细圆柱形,略有3纵棱。种子成熟时黑色,有坚硬的外种皮。本属模式种:ApostasiaodorataBl.约有8种,产亚洲热带地区至澳大利亚,北界在中国南部和硫球群岛。我国有3种,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南部。 § 亚科中文名 拟兰亚科 § 亚科拉丁名 Subfam.APOSTASIOIDEAE Rchb. § 亚科概述 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Syst.Bot.4Aufl.1040.1935;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lerinSelbyana5:200.1979.地生亚灌木状草本,下部常有支柱状根。叶生于茎上,折扇状。花序有时分枝;花近辐射对称,具3室子房;萼片相似或侧萼片略有不同;唇瓣与花瓣相似或稍大;蕊柱具2--3枚能育雄蕊;能育雄蕊具明显的花丝和2室花药;花粉不粘合成团块;退化雄蕊(来自内轮中央雄蕊)存在或不存在;花柱明显,具顶生柱头。果实浆果状或蒴果状。种子具坚硬的外种皮,球形或较少两端有膨胀、延长的附属物。本亚科模式属:ApostasiaBl.共含2属,我国均产之。 § 科中文名 兰科 § 科拉丁名 ANGIOSPERMAE §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 纲中文名 单子叶植物纲 § 纲拉丁名 MONOCOTYLEDONEA §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 门拉丁名 ORCHIDACEAE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