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童忧郁症 |
释义 | 儿童忧郁症 § 简介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 急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忧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的忧郁症状常常相当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也可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过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多数儿童忧郁不明显,但有的儿童可周期性地出现忧郁症状。 § 症状表现 儿童忧郁症 忧郁症儿童的症状较不明显,其内显行为较不易被人注意,加上情绪表达能力不够,人际关系欠佳,常使忧郁儿童处在孤立的世界。儿童通常以脱序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忧郁,当出现退化、尿床或过动、攻击、拒学等行为,就要注意儿童是否正处在忧郁状态。Strongman (1987)亦指出忧郁症通常被认为包含五组特质,虽然它可能受到其它许多情绪状况的恶化,诸如焦虑:(1)一种悲伤、冷漠的心境;(2)一种负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责备、自我归罪等一种避开其它人的愿望;(3)失眠、食欲不振;(4)活动水平的变化,通常朝着缺乏兴趣的方向。(5)但有时可能采取激躁不安的形式。通常忧郁症儿童会感觉悲伤、焦虑以及对人际互动的被动,在 DSM-IV定义(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儿童疾患中,并没有给予忧郁症一个正式的诊断,但大体上来说,其表现与成人相近,兹分别就生理、情绪、思考、行为及人际关系五个层面,论述症状如下。 (一)生理层面 生理(physical )改变,在饮食与睡眠上会出现问题,胃口不好,容易早起,并且会觉得整天都很累;另一方面,会出现身体上的抱怨,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睡不着、易倦、食欲降低、便秘或腹泻、尿量减少等,而且平常应有的活力也会消失。 (二)情绪层面 心情(mood )转变,儿童会自觉出现比平常强烈以及持续的难过感,并且可能会伴随其它的情绪如:焦躁不安、易怒、罪恶感、羞愧感、感到悲伤、无助及低自尊、没信心等。 (三)思考层面 思考(thinking )转变,个体会被其内在自我批评的想法及紧张所占据,思考速度减慢,推理能力降低,并且对未来感到悲观。除此之外,注意力也较无法集中、记忆力、决定事情的能力上皆出现问题,若有事情的结果不好,就 会开始责怪自己。 (四)行为层面 行为(behavior )转变,变得容易出现躁动、活动量减少、说话变慢、哭得很激烈等行为,至于活动量减少可能会由社交量减少来表现,对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致,常有哭泣行为、行动变得比较慢、话少、声音小。另一方面,处于 忧郁状态的儿童亦有可能出现一些负向的行为,说话讽刺他人、出现破坏行为等,而极少数会有幻觉,若出现以听幻觉居多。 (五)人际层面 人际(interpersonal )转变,通常是退缩,但儿童有可能会以别种形式表现,如以易怒的方式呈现,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失望,或是容易发脾气、与他人争吵、情绪化,甚至于对人际互动采拒绝的态度,使得旁人难以与之近。 § 病因因素 儿童忧郁症 遗传因素 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双卵双生儿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单卵双生儿,后期同病率也高达66.7%。有调查发现,儿童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比率在 20%~46%范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①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②父母患有精神病;③父母虐待或忽视;④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⑤某些慢性躯体病。 生物化学因素 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抗抑郁药作用主要是提高或调节中枢单胺递质及受体功能。因此,抑郁症的胺代谢障碍假说已逐步形成了受体过敏学说,用来解释发病机制。 有研究证明抑郁症患儿血浆皮质醇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轴)功能障碍。对抑郁症儿童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结果为阳性。即患儿服用地塞米松后未见抑制皮质醇现象。住院儿童、少年抑郁症DST较门诊病例更为敏感,年龄越低越明显。 社会心理因素 那些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可产生绝望感及抑郁症。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增加发生情感性障碍的危险性。社区儿童少年抑郁症调查证实,重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 智力因素 儿童忧郁症产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智能因素,忧郁的儿童常使用较无效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致发生错误,低学业成就的儿童与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都容易有忧郁症,而忧郁症的儿童因智能较差,学业成就也较低下,可能导致 较多挫折,因而产生忧郁感。 人格特质因素 儿童特质也是影响忧郁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特质与忧郁或沮丧密切相关,过于压抑的特质较会出现一些焦虑、忧郁、激动及身体不适的现象,而压抑负向情绪的表达,会使个体习惯性将负向情绪隐藏在心中而无法得到处理,并进而容易导致忧郁。因此在遇到压力情境时,易呈现明显焦虑不安的情绪,而当压力情境消失后较不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忧郁与焦虑有显著相关存在;此外忧郁症儿童会有负向自我态度、自我毁坏的倾向、过于自卑、低自尊、完美主义者、挫折容忍力低和过于依赖性特质的儿童,或容易被压力击溃等都会使人较易罹患忧郁症。 人际互动因素 儿童忧郁者由于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以及缺少社会支持的来源,于是在孤立的社会情境中,伴生了许多的社交挫折,忧郁与社交能力的因果关系并不能 因此定论,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伴出现的现象,仍说明了儿童人际行为在忧郁情绪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庄智钧,2004) 。因应技巧不佳也是忧郁症重要因素,忧郁症儿童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较会寻求情绪放松,较少使用以问题为焦点的因应方式,也常有逃避的倾向。 认知因素 根据Beck(1979)的认知理论,忧郁儿童因为具有负向想法,使他认为自己是有缺点的、无能的、没有价值的,而且认为他没有办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自己所遭遇的困难或苦难,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对未来感到无望。特别在遭受外在生活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失望、沮丧、罪恶、以及失去兴趣等忧郁情绪。当这种负向想法愈大时,忧郁症状也愈严重。忧郁症的认知偏差是指采用一些不合逻辑的思考习惯。忧郁症患者因为具有上述这些负面的思考特征,使得他们在遭受外界压力时,容易产生沮丧忧郁的情绪。若患者能改变它的思考习惯,采用较具弹性的、较成熟的思考方式,则可改善并预防忧郁的情绪。 此外导致儿童忧郁症的发生或是复发,认知模式与认知偏差,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家庭与学校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儿童忧郁,常也具有负向的基模,这套负向基模使他们在解释外界环境与自我时,较容易产生认知上的扭曲,及负向的自动化思考。 Perris (1989)提出有关儿童忧郁症的认知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基本不良功能的假设或不良功能的基模(basic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 or dysfunctional schema) ,此假设或信念表现出个体在生活中的一种与生俱来且持续性的特征,且经常和幼儿或童年经验有关,如孩童时的创伤经验,负面的生活事件,包括失去亲人、身体重大疾病等,以及各种环境中发生足以影响个人之重大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忧郁症。可见儿童忧郁症的发生,常常是由于生理、心理和人际互动、环境等方面因素相结合而导致的。 病前人格的影响 急性抑郁症患儿病前个性多有倔强、违拗等特征,并可有被动-攻击性人格。患儿一旦失去了自尊或受到了重大挫折便会表现出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抑郁倾向,越是想攻击,抑郁也就越深。 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既往常有抑郁发作史;隐匿性抑郁症患儿病前可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 客观因素 大多数患忧郁症的儿童,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或虐待,心情压抑,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有些孩子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无法承受,从而情绪不佳。 有些孩子由于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否认忧伤、喜悦、痛苦或欢乐,都无法充分发泄。 有些孩子因身体有关,家庭不幸,学习成绩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负担,认为这一切无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 预防机制 儿童缺乏成熟的心理,且认知结构不足以能去表达这些问题(American Academy Family Physicians, 2000) ,儿童忧郁症若是未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将有可能走向自杀之途,尤其是一些高危险族群,像曾有自杀意图、极度无望或是社会孤立等,更需要特别的支持与协助。目前校园环境中,有些儿童、青少年正被沮丧、焦虑不安和挫败所苦,学校应建立一套辅导机制,提供学生适当的支持与协助。以下以三级预防观点 ,探讨儿童忧郁症的处理。 (一) 初级预防 塑造健康的儿童为预防儿童忧郁症的首要工作,初级预防的基本概念是以提供服务以增进个人健康。儿童忧郁症的初级预防可以有下列具体做法: 1. 妥善规划环境:改善环境,避免不良环境 ,以身作则,示范适度表达和宣泄情绪,可培养能独立进行的兴趣,如画画、听听音乐,可以转移注意力与情绪抒发(罗筠,2005 ),避免过多的压力,建立求助专线及进行筛选与评量以发现危险个案。如需转介,介入前必须评估个案活动量、社交情形、自我控制能力等,然后再提供后续评估与服务。 2. 提供教育与辅导服务:与小区内最近的心理医师建立联络网,提供咨询、心理服务策略及提供同侪协助服务与藉由同侪合作完成特殊工作等。举办发展性的团体辅导,使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儿童加强应变能力。增进适应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提供会心团体、社交技巧训练课程、应变策略训练、儿童忧郁症的预防、辅导及治疗长团体等方式,可训练儿童真正去面对问题,试着增加儿童思考的弹性度,藉以增进儿童自我成长。在初级预防阶段,学校辅导可结合特殊教育、相关专业和行政人员,针对全校师生、家长提供 上述相关服务,以提升相关知能,预防忧郁症状儿童的发生。 (二)次级预防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于已出现症状的忧郁症儿童,可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形及生活起居,并提供家长亲职教育及辅导儿童的方法,亦可透过心理谘商来避免儿童病情恶化。其谘商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1. 建立谘商关系、评估目前的困难,包括忧郁症状、生活问题、相关的负面思想及是否有无助感与自杀意念。 2.设定谘商目标、找出负面思考与忧郁的关联及可能的改变,选择治疗目标、共同找出适当的家庭作业,然后开始治疗。 3.了解忧郁的成因,提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或接受药物治疗。在此阶段中,须以专业团队的模式进行,可能的人员包括导师、辅导教师、特教教师、心理师、社工师、精神科医师、家长等皆必须协同合作,方能提供学生适切的服务。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强调复健的概念,具体作法包括:持续提供医疗及心理治疗、连结小区资源网络、监控和持续追踪等。在此阶段,辅导单位必须对个案持续追踪,并汇整完整辅导纪录,视儿童情况提供继续的支持与协助(杨俊威2005 )。并让忧郁症儿童感受到温暖,以协助其适应社会、家庭和学校。 § 辅导策略 儿童忧郁症的辅导策略 面对有忧郁症症状之学生时,应评估忧郁的程度、类别心理、人格因素和外在环境等作为处遇的参考。针对需要辅导的个案,则可利用以下策略进行辅导: (一)倾听同理 以温暖、关怀、真诚的态度,鼓励儿童说出自己内在的感觉,倾听儿童的问题(许雅惠,2003 )。针对因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忧郁,辅导者应尽量以开放式问话方式,引导儿童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除了减低儿童的心理焦虑外, 还可提高儿童承受问题的能力,帮助儿童恢复他对内在情感的控制。 (二)增强抗压能力 教导儿童减低负向情绪的技巧,并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或团体活动,转移儿童对于压力或挫折的注意,辅导者应多观察儿童的言行思想,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状态,在遭受挫折或面对生活压力事件时,反应相当敏感且极 端,情绪起伏波动大,并可引导情绪宣泄与压力调适之方法,或教导肌肉放松技巧,舒缓紧张不安或忧虑的情绪。 (三)行为和社会技巧的训练 忧郁症儿童在人际间易产生焦虑、无法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在人际互动中易受到排斥,运用晤谈、鼓励情绪表达、澄清、沟通分析、问题解决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技术、自我增强、模拟练习鼓励儿童自我记录监控、行为和社会技巧的训练内容如日常活动表的安排、达成目标的训练、从事决定的训练、自我强化的训练、社交技巧的训练,另外还可配合一些放松训练及系统减敏感法来减除焦虑提升自我概念(阮美兰,1995 ;简 明建, 1999 ;谢碧玲,2002 )。 (四)支持系统 忧郁症儿童因兴趣、活动力减低,社交也出问题,变得郁郁寡欢与逃避。躁郁症则在发病时常有对家人或朋友暴力攻击以至家庭与人际互动不良,然而内心确渴望家人的关怀与支持。辅导者必须协助忧郁症儿童与家庭建立支持系 统,帮助儿童重新面对未来环境的挑战。家庭与学校是儿童最常接触的地方,就家庭方面,辅导重点在于维持家庭环境气氛的稳定,管教方式宜适当,适度的关心等;学校方面,辅导重点在于让儿童了解其长处,以及受人欢迎之处,建立儿童的自信心。并鼓励同侪多接触有忧郁困扰儿童,切勿孤立儿童。 § 治疗策略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应视儿童需要给予如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团体治疗或艺术治疗等治疗协助,以共同协助忧郁症儿童克服疾病(Hollon, Thase, & Markowiz, 2002 )。一如运用心理治疗,减少压力环境亦或是自我调适,也可辅以运动及饮食治疗,无论使用那一种方法治疗儿童忧郁症,如过早放弃治疗、治疗不完全或疏于追踪辅导,常是容易复发的原因。以下说明治疗策略: (一)认知行为治疗 儿童忧郁易陷于自责与悲伤的情绪之中,通常会从负面及自我批评,夸大失败而贬抑成功。治疗的重点在提升儿童的自我形象和改变对外在事物的看法。认知行为治疗的信念,认为当一个人学会停止负面思考模式,情绪就会好转。治疗师会帮学生找出负面思考的根源,测试这些想法的可信度,引导发展儿童忧郁症的预防、辅导及治疗出新的思考方式,并且帮助其练习用这些新的方式来面对各种处境。认知行为治疗的运用策略及技巧如下: 1.儿童常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可预测的、内在的因素,因此容易产生一些无助的感受,而教导个人对成功和失败正确的归因 ,则能克服自卑的策略。再透过行为改变法,运用示范、模仿、增强,教导其社交技巧,增加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2.训练儿童纪录及监控活动、安排活动,体会成功的感觉,挑战负面思考,并对事件有较真实和令人愉快的解释和反应。 3. 倾听儿童非理性的自我语言,澄清其偏颇的态度,改变消极的行为,以提高自尊,建立信心。 (二)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又称团体心理治疗( group psychotherapy )乃是将心理治疗技术运用于一群儿童,在团体环境设施的脉络中,发展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治疗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能增进人际互动,促进成员改变或调适的一种方法,也可提供情绪宣泄管道(yalom ,1985)。儿童的团体治疗技巧亦可运用如心理剧、艺术活动等媒介,让儿童在温暖、关怀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艺术表达及分享,学会人际互动与情绪抒发。 (三)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之前,应对忧郁症儿童生理现象透彻了解(游淑华,2003 ),一般而言,药物是做为辅助性的治疗,非主要治疗,且建议在其它辅导、治疗方式无效果时,才考虑辅以少量药物,而六岁以下幼童不考虑使用药物,药物治 疗多以辅助减少或降低儿童忧郁症状。儿童忧郁症常用的药物是: 1. 三环、四环抗郁剂(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可抑制血清张力素及肾上腺素的重新吸收作用,进而延长此类物质的活动周期。在服用后两、三周才会显现效果,但因服用后有口干、便秘、眩晕等副作用,使得儿童不再续 服而治疗失败,当出现副作用时,可以教导儿童含一口水慢慢吞下去,减轻口干感到的不适,如有出现便秘,可以鼓励每天喝6 至8 大杯水,但睡前请勿喝大量水;多吃蔬菜、水果;如仍无法改善可在医师的指示下,使用少量的软便剂,若有眩晕,鼓励多休息 ,如改变姿势下床坐起时,行动要缓慢,避免过度晃动之眩晕(胡海国、林信男,1995 ;邱丽莲、陈美君,2002;林清华,2004 )。 2. 新一代的抗忧郁药物,有血清素吸收抑制剂(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可以改善大脑血清素、或是正肾上腺素的调节分泌,如:百忧解(Prozac) 、克忧果(Seroxat) 、无郁宁(Luvox) 、乐复得(Zoloft) 、速悦(Efexor) 、欧蕾思 (Aurorix) 、美思郁(Mesyrel)等等,副作用较少,效果在1-2周心情就 开始改善,3-4周情绪就几乎回到水平(张豫立、周美惠、林明芳,2002 )。林清华(2003 )指出SSRIs因为安全、病人忍受度高、服药简单,是治疗忧郁剂的第一线用药,服用药物时,也应尽可能以支持性治疗法逐渐取代药物的使用。 (四)支持性心理治疗 透过家庭和学校与儿童之间支持性的关系,运用倾吐、称赞、建议、再保证和环境安排等技巧,找出其被动、依赖、愤怒和挫折的心理冲突,在治疗中适度的让患者明白,对于缺乏主见与自信的儿童,运用正向增强、肯定训练等 方式,以增加自我强度。对于不适应的行为,则可教导因应技巧。 (五)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结合心理治疗与表现性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运动、视觉艺术等)两大领域的心理治疗专业技巧(陆雅青,2005 )。艺术治疗的沟通方式,具有整合时空关系的特色。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儿童可透过不同的媒材的 刺激,有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体验,继而能更自由地开发自我潜能,获得自我成长与创新(侯祯塘,1987 ;赖念华,1994 ;陈学添,2001 )。 儿童忧郁症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人际互动,学会独立与增进其自信心及面对问题的勇气。Kovacs (1996)提出在儿童忧郁症的复发是有可能的,而且病情会随着每一次的复发而更加严重,并且病发时间亦有可能会加长 (Kovacs, 1997 ;Post &Weiss, 1997 )。儿童忧郁的辅导应考虑个案的个别差异,若能事先防范于未然,及早察觉,而有不同的处置辅导策略或治疗措施,教导儿童忧郁者面对与学习因应策略,或是运用认知与行为治疗,需要时辅以少量药物治疗,减少发病或复发之机率,使「三级预防」的理念,得以发扬,以为社会之福祉。 § 对待态度 儿童忧郁症 要改变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想办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释,使孩子满意。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忧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厉害。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喜欢在同代人中寻找欢乐,寻求共处。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 症状明显的忧郁症儿童,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多虑平、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麦普替林。其中,以麦普替林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深受家长欢迎,唯价格较高。对于有强迫症状的儿童忧郁症,则以氯丙咪嗪效果最佳。近年,国外已研制出许多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抗忧郁药,如速维多(Sarector)等。 儿童忧郁症有时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尤其是对于已有自杀企图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儿童,家长必须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 必须强调,抗忧郁药物,尽管效果良好,但是服药后,一般要在两周后出现明显的疗效,约一个月才能控制症状。因此,在服药的最初阶段,仍须家长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护。此外,凡有自杀倾向的儿童,必须请儿童心理医生作较长期的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林清华(2003 )。忧郁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医学 ,51(3 ),168-179 。 林清华(2004 )。精神药物学―忧郁症、焦虑症及失眠之治疗。台北:合记。 侯祯塘 (1987) 。艺术治疗团体对特殊学校肢体残障国中学生人格适应之影响。国立台湾教育学院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儿童忧鬰症的预防、辅导及治疗/陈慧真、侯祯塘 89 洪希勇(2004 )。从认知观点谈校园忧郁症的辅导。师说 ,178 ,47-51 。 洪美连(1999)。校园忧郁症问题的探讨。谘商与辅导 ,165 ,12-15 。 张高宾( 2000 )。校园忧郁症之辅导。国教天地 ,142 ,51-54 。 张高宾( 2006 )。台湾南部地区儿童忧郁疾患流行率之调查研究。屏东教育大学学报,25 , 39 -76 。 许雅惠(2003 )。无条件积极关注:一个在个人中心治疗中引起争论的基本态度。辅导季刊 ,39 (2 ),57-61 胡海国、林信男( 1995)。生物精神医学。台北:健康文化。 张豫立、周美惠、林明芳( 2002 )。忧郁症之药物发展新趋势。临床医学 ,49(3 ),169-176 。 阮美兰( 1995)。儿童忧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国民教育 ,35 ,20-24 。 黄政昌(2001 )。学校三级预防策略之探讨。谘商与辅导 ,184 ,19-23 。 邱丽莲、陈美君(2002 )。精神科药物卫教手册。台北:汇华。 杨妙芬(1996)。忧郁的成因与辅导。学生辅导双月刊,47 ,62-69 。 游恒山译(2002 )。情绪心理学─情绪理论的透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原著:strongman,K.T. )。 杨威俊(2005 )。由学校本位观点看儿童及青少年忧郁症状的辅导。屏师特殊教育,10 ,57-67 。 游淑华(2003 )。儿童会忧郁吗?─有关儿童忧郁性疾患的观点演变与治疗考量。辅导季刊 ,39(3 ),39-46。 庄智钧(2004) 。忧郁:从人格心理学不同的学派来探究。谘商与辅导 ,219 ,7-13 。 杨聪财总编译(2003 )。当代精神医学的诊断与治疗 。(原作着: Lewis R.Baxter &Robert O.Friedel ,2003 )。台北:合记。 刘念肯(1999)。忧郁症与心理治疗。谘商与辅导 ,165 ,2-7 。 赖念华( 1994) 。成长团体中艺术媒材的介入─一个成员体验的历程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陈纯诚(2001) 。重郁症生理病理机转。台湾精神医学 ,15 (1),3-14 。 陆雅青(2005) 。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第三版) 。台北:心理出版社。 陈学添(2001) 。艺术治疗介入对受虐儿童自我概念之影响-个案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视觉艺术研究所。未出版。 谢碧玲( 2002 )。忧郁症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学生辅导,80,76-83 。 简明建( 1999)。忧郁症的诊断及治疗。谘商与辅导 ,165 ,8-11 。 § 参考资料 [1] 世纪医药网 http://disease.yy21.net/16883.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