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健男
释义

§ 简介

湖北黄梅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 经历

1949年参军南下,历任中南军大广西分校宣教干事,中南军区《战士报》、《解放军文艺》编辑,张家口地区文联、河北省文联干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系主任,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学学会会长。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著作

著有专著《作家的艺术》、《创作要怎样才会好》,儿童文学集《东山少年》,编著《荷花淀派作品选》、《冯文炳选集》,主编《晋察冀文艺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略》等。专著《作家论集》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1]

§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冯健男一直活跃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他的批评视野是广泛的,他不仅对同时代的作家如梁斌、孙犁、周立波、柳青、赵树理、丁玲等人给予重点关注,一评再评,而且对一些不大为人注意的作家和诗文,如聂绀弩《散宜生诗》,茅以升《别钱塘》,以及被人遗忘的诗人石民等给予关注和研究。冯健男长期在河北省工作,对河北省的文艺工作充满感情。新时期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着河北文学和河北作家的成长,先后对铁凝、陈冲、贾大山、韩映山、何玉茹等作家的创作发表评论。在他早期的文学评论中,对孙犁的评论是一个高峰。由一组文章合成的《孙犁的艺术》,用诗话一般的优美语言论述了孙犁的诗一般的小说、散文以及作家的艺术风格。他的批评得到了作家的认同。孙犁说冯健男的文章“识见醇正”“时见精彩”,行文有时“具笔削之功”,“得剪裁之当”。冯健男对梁斌《红旗谱》的评论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也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对现代名家所写的诗词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毛泽东、柳亚子、董必武、陈毅、郁达夫、田汉、老舍、赵朴初、胡乔木、聂绀弩、鲁迅、叶圣陶、邓拓、茅以升、刘海粟等。

冯健男是一位具有很高理论意识和修养的批评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文章,对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梳理,如《谈文艺批评》一文对文艺批评的主题、标题、借鉴、引证、复述、举例、细节、比较、文采等问题进行规范,这是对文艺批评基本功的要求。同时他还发表了《文艺批评的性质和职能》《文艺批评的形式》《关于更新文艺批评和研究方法的问题》《文艺批评的思想标准》《文艺批评的“细节”》等文章,合起来看,已基本构筑了一个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为基础,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批评精神和方法,以及他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批评经验。

冯健男文学批评思想强调的是宝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所需要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始终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批评原则,秉笔直书,知道就写,不知道不硬写。他在批评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有人建议他写废名评传,因为废名是他的叔父。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废名回到家乡教书,直到抗战胜利。这一段时间,废名对青少年时期的冯健男先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6年,北京大学战后第一次招生,冯先生报考北京大学西语系,被录取。废名也重返北大任教。这样,叔侄二人一同离乡北上。一个在北大教书,一个在北大读书。试想还有谁比他更适合为废名作传呢?然而他却说:“我写不了这个。一因其人其文难懂,二因资料不足,写不出,岂能硬写?这是大不敬,我不为也。”在出版社的约请下,他写了散文式的回忆录《我的叔父废名》,却不以“评传”冠名。他说:“废名是我的叔父,我就写我的叔父怎样待我;废名是我的先生,我就写我的先生如何教我,废名说他是哲学家,是佛教徒,这是我不懂的,我就不说什么;废名是文学家,我就说我所知的这么一些事体”。他的废名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

冯健男文学批评十分关注文学的想像性和形象性问题。他对毛泽东诗词阐释的重点都在这方面。甚至他临终前口述的一篇文章还是《文学的想象》。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批评也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形象性。他分析作品和复述故事,不喜欢用理论的语言进行抽象的概括,而是注意呈现原作品的画面。他经常用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学,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展开对作家作品的评论。

冯健男主张“对具体的批评对象作具体的分析”,对于作家,他不是简单地用同一公式去要求,而十分重视研究作家的创作个性,并反对把不切实际的“标准”强加在作者头上。例如有人批评孙犁“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盾”,“表现生活面窄小”。冯健男当即指出:“因小见大正是他的长处”,故事篇幅和题材有时是小的,但”精神世界却不小,甚至深远和高大”。对于作品,他力避主观武断。他尤其注重文学批评中的“细节描写”。他说:“如不抓住细节,在‘宏观’之中作‘微观’的研究,就难以作出中肯的和真切的批评。”他认为提倡“细节描写”,是纠正文艺理论批评公式化、概念化的一项有效办法。

冯健男的文学批评形式是多样化的,他反对模式化的文艺批评。他在《谈文艺批评的形式》一文中说,有人认为文艺创作要讲形式,文艺批评有什么形式可讲呢?他认为,文艺批评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调的。他介绍了诸如论文、政论、书评、剧评、影评、概评、评传、随笔、书信、序跋、诗歌、诗话、词话、评点、对话等多种批评形式。他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着的,他的批评文章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冯健男文集》的出版,是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一大幸事,它使读者得以窥见一位当代文学批评大家的风采,使冯健男留下的文学批评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 废名研究

冯健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他是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学作家废名(冯文炳)先生的亲侄,与废名亲情有加。自少年、青年到中年都得到废名的关爱和教诲,对废名笔下的黄梅家乡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山川文物了解真切;对废名的人品性情、思想心灵、价值取向深知熟识。我深切地觉得冯健男关于废名研究的论著,对废名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创作特色、文学成就把握得最准确、理解得最深刻、诠释得最透彻,是废名研究的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废名的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被公认为是富有艺术魅力的美文、奇文;也是公认的难以解读的美文、奇文。废名的创作美在哪里、奇在何处?何以美、何以奇?冯健男在自己的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对废名的思想与创作作出情真意切、豁然开朗、贴切明了的论析。

冯健男先生首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废名热爱人民,同情下层民众,善待劳苦大众,颂扬普通劳动者美德的创作的人民性本质。他以废名小说中所写的李嫂(《浣衣母》)、三姑娘(《竹林的故事》)、陈老爹(《河上柳》)、王老大和阿毛(《桃园》)、三哑(《桥》)等乡村及小城镇的平凡人和下等人的劳动者形象为例,指出“读废名的小说,我们不能不感到,对于这些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作者是身怀爱心和同情心的,是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创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冯文炳选集>编后记》)而到写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冯健男认为它达到了写出生活的真理和人民的伟大的高度。废名的小说创作着意于意象、意境的创造,以意象与意境的融合,展现个人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与文学互渗的哲理,因之也为读者设置了解读的障碍,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废名是脱离生活的,逃避现实的。对此,冯健男先生作出了自己的合情合理的切于实际的分析。他一方面认同鲁迅以“文学是战斗的”评价标准,批评废名“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具有见其有意低回,顾影自怜之态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的创作局限;另一方面他也赞同“喜欢在树荫下闲坐”的周作人以“性灵文学”的欣赏标准,所说的“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却正是现实。”(《枣和桥的序》)冯健男通过自己与废名的生活接触、文学畅谈、学术交流,对其创作有了深切的理解,他明确地表述:“应该说这位作家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而且是有人民性的。” 废名的创作“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有时甚至是深刻的和独到的反映”。(《谈废名的小说创作》)

人们读废名的小说总有一种自然的、淡然的、诗情画意的美的感受,冯健男画龙点睛地以“诗化”和“散文化”道出了这种美的感受的生成的艺术奥秘。他说:“就他的小说来说,含有诗的气质,又显出散文的自由,他是把小说诗化了和散文化了,这是他的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以小说《桥》《桃园》《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具体文本分析,以下面的一段话描述了废名小说的散文化特点:“废名用了五年时间写《桥》,可见他写小说是在做诗,刻意求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为莫须有先生立传却写得甚快,如风动,如水流,如行者自由自在地走路,是挥洒自如的散文化了。”他进而指出废名小说的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他本人“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象”的思想作风上的变化和对民族文学形式的运用的考虑。说到废名小说的诗化特点,冯健男从三个层面予以阐释:“一是他后来写小说‘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废名小说选·序》);二是他的小说确实表现了诗的意境,他的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合在一起,使它便于和长于抒情;三是他的文章的高度的简练、含蓄,还有一般在小说里不常有而在诗里却古已有之的跳跃,‘空白’,(刘西渭论废名创作的话)‘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之不可捉摸。然而一个人只能做自己的梦,所以虽是无心,而是有因’。(废名读古人书的感受)”(《谈废名的小说创作》)废名小说语言的“闪跳”、意境的“空白”,使你不领悟他的小说诗化的诗意表现,也就读不懂他的小说文本,冯健男给了我们清晰的解说。

冯健男与废名的叔侄亲情关系,共同生活的家乡的自然天地、社会风貌,使他比别人能更深切地理解、更贴切地把握废名的创作与家乡的文学因缘,帮助读者从这样一个视角领略废名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废名小说中的人物、自然景致、社会事件大多出自家乡黄梅,艺术与宗教合而为一的家乡的空气、家乡黄梅的文化气息养育了废名的艺术性灵。冯健男满怀深情地写道:“可以说,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日月、文化传统造就了废名。”(《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

读冯健男论废名及其创作的文章,我深感他的真切、深刻、独到的见解,透彻、切要、全面的论析,标志着当代废名研究的学术水平,给了人们解读废名及其创作的一把金钥匙,是引导读者直行不误地进入废名及其创作的阅读指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