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息化 |
释义 | § 基本概念 基本企业的信息库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1997年6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为7要素。信息产业在总量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总体规模小,质量并不高。 § 基本简介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因素 信息化是一个国家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类似,信息化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从4个方面理解其涵义: 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所描述的是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转变的过程。 再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最后,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 § 内容 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从内容层次看,信息化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方面。从产生的角度看,信息化层次包括: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1) 信息设备装备化。即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单位主动地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系统,辅助作业顺利完成。 (2) 信息技术利用化。如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改进作业流程,提高作业质量。 (3) 信息内容数字化。一方面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等各类作业系统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另一方面使上述各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或知识化,最后进行数字化,以利于查询和管理。 (4) 信息服务完善化。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比如联机服务、咨询服务、系统集成等。通过信息服务将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5) 信息人才递增化。加强对各类信息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使信息人才的比重日益增加。信息人才的形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原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能力的自我提升, 使其快速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比如计算机操作、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另一方面是投入资金直接培训新手。同时给全体人员普及信息知识,使人们能逐渐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6) 信息投资倾斜化。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或投资计划中,对信息化的投资给予倾斜,重点支持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7) 信息政策封闭化。尽快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日益使这些政策相互完善,不留漏洞,为各项信息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这样,既可引导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又可确保信息安全,杜绝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信息设备装备化、信息技术利用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信息服务完善化等四化,一方面由信息投资倾斜化、信息人才递增化所推动、所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产业化,即信息产业化。而信息政策封闭化则为上述六化的实现与完成提供良好的约束机制和外部环境。 § 层次 2006年制造业信息化投资在总体行业分布 (1) 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2)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3)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4)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各国急需实现的近期目标。 (5)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社会生活极大程度信息化以后,我们也就进入了信息社会。 § 建设 信息化建设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品牌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品牌2.0理论指出,信息化建设是品牌母体树冠部份的支持网络,庞大的品牌识别系统必须对应有强大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品牌识别系统的要求,品牌识别系统也将受到伤害,会自动调低到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可以支撑的大小,这是品牌母体的自我调整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种现象:为什么有的品牌进行了很好的品牌识别系统设计,初看起来是一个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品牌,但却不能持久,并马上出现了负品牌效应(品牌的负面元素暴露进行损害品牌的美誉度)。 信息化建设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 品牌指数数据模型中的信息化建设权值为10分,当品牌在企业规模、通讯系统、网络、电子商务、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正向的建设内容时,品牌指数将给予加分。 在品牌2.0理论体系中,信息化建设作为品牌母体树冠部份的支撑物,同属自触点,也就是品牌母体可以主导的部份。 品牌信息化建设必须详细分析、系统实施。品牌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根据本品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千万别好高骛远,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极其常见,尤其是CRM、ERP领域。对品牌来说,错误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有可能带来比未进行有效信息化建设更大的风险。 § 重要作用 图一是集团企业信息化总统框架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支柱作用与改造作用两个方面;另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先导作用、软化作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与优化作用等五个方面。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的经济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不可忽视。信息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产业的经济作用予以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2)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05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 ,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2)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1)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2)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3)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 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1)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3)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参考资料 [1] 九江市委政府门户网 http://www.jiujiang.gov.cn/ZTBD/DTL/WWJJXYC/showpage.asp?ser=347 [2] 支点网 http://www.jiujiang.gov.cn/ZTBD/DTL/WWJJXYC/showpage.asp?ser=347 [3] CCW全文库 http://www2.ccw.com.cn/01/0125/c/0125c02_2.asp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