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制图六体 |
释义 | 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 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