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分子人类学 |
释义 | § 分子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它是分子生物学与人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从60年代开始,一些分子生物学家逐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人类学研究领域,试图通过研究人类DNA中所蕴藏的遣传信息来揭示整个人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寻找人类的祖先。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人类学领域,人类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dogy)兴起了。 分子人类学在诞生之初并未受到人类学界的欢迎。许多人类学家对该学科的研究成果都持怀疑或否定态度。60年代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分子生物学家—阿伦·威尔逊(Alan Wilson,后来夏娃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和文森特·萨里奇(Vincent Sarich)通过比较现代人类和非洲猿类的血液蛋白的分子结构,得出了人猿分离时间为距今约500万年前的结论。这与古人类学家通过化石证据获得的1500万年前的结论相去甚远,因而引发了人类学界的一场大争论。当时绝大多数古人类学家都不相信威尔逊和萨里奇的结论,认为这是离奇和荒谬的。但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其他一些分子生物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其他组织的分子结构,得出了和威尔逊等相似的结果。80年代初,匹尔比姆(Pilbeam)和安德鲁斯(Andrews)根据新的化石材料否定了腊玛古猿(Ramapithecus,当时曾认为其生存年代为14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地位,从而大大缩短了我们人类出现的时间。整个人类学界不得不承认:在人猿分离问题上,威尔逊和萨里奇是正确的,而人类学家是错误的。此后,一些古人类学家(如英国的斯琼格 Stringer、德国的布劳尔 Brauer等)开始欢迎分子生物学家的介入,并把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视为人类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猿分离争论结束后不久,一场更大的争论席卷了整个人类学界,这场争论一直延续至今。1987年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3名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卡恩(Cann)、斯托金(Stoneking)联名在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线粒体DNA与人类进化》一文,在文中他们根据对147名妇女(这些妇女分别来自欧、亚、非洲及太平洋群岛和澳大利亚)的胎盘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on DNA)11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夏娃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名妇女(威尔逊命名其为夏娃),大约在10-15万年前,夏娃的后裔走出非洲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这一扩散过程中他们完全取代了当地的原始人类(完全取代意味着夏娃的后裔与当地人群之间的杂交即使存在的话,其影响程度也只是无穷小的)。 威尔逊小组12的报告给人类学界以猛烈的冲击,其程度较之分子生物学家们前一次的介入(人猿分离问题的争论)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威尔逊小组的观点,从事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古人类学家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多区进化论者认为:威尔逊小组的资料和分析方法都是不可靠的,现代人类的“基因相似性表明了一直追溯到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最初居住于旧大陆以来人们之间的(基因)连锁的结果,基因相似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群体联系和配偶交换的产物”13。其他持多区进化论观点的古人类学家也先后对威尔逊小组提出批评,认为从现有的化石材料中找不到现代人类完全取代古人类的证据。持非洲起源说主张的学者则多支持威尔逊小组的观点,斯琼格认为:“所有现代人类均来源于一较近非洲祖先的理论已得到研究现代人群的遗传学家的支持,化石记录也从另一方面为这一模型提供了证据。”14生物学界的态度则较为一致,多数遗传学家都支持威尔逊小组的观点,认为它在生物学上也是最合理的。但同时,对威尔逊小组最有力的批评也来自生物学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遗传学家坦普列顿(Templeton)在他于9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指出:运用威尔逊小组的分析方法并不能确切地得出现代人类起源的地点。他们对现代人类起源时间的估算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近100 万年内,居住在欧洲和亚洲的人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因而现代人类完全取代各地区原住居民的结论并不能成立15。 针对坦普列顿等人的批评,威尔逊小组的斯托金和文奇兰特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撰文进行了反驳16。斯托金指出,坦普列顿使用了错误的数据库,因而他未能发现各人群基因突变上的明显差异,他们(威尔逊小组)对现代人类起源时间的估计是准确的,这一估计是根据一个年代测定相当准确的事件(人类在4-6万年间拓居到新几内亚)推算得出的。其可信度达95%。威尔逊在此前也针对沃尔泼夫等人的批评提出反驳,他认为,活人的生物学材料远比死人的化石重要,“因为现在的活人必定有其祖先,而死去了的化石则不一定会留下后代”。 尽管坦普列顿的批评动摇了威尔逊小组的结论,但许多分子生物学家仍然相信对线粒体DNA的分析足以支持非洲起源说。同时,其他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现代人类其他遗传位点上提供的信息,以检验线粒体DNA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并更全面地揭示出人类的进化情况。现代人类起源研究自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古人类学家在研究中独领风骚的局面被打破了,分子生物学家在现代人类起源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 发展历程 从DNA开始,关于人类的研究渐渐超出了文化的层面,人们学习着从自己体内寻找丢失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人类学中诞生出一支怪异的分支,分子人类学。它自诞生起就显示出惊世骇俗的力量。它不仅让“非洲起源说”的面目变得清晰可信,分子人类学家甚至凭借它找到了非洲的亚当和夏娃。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 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里,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包含少量遗传物质—————DNA.每个人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是从母系遗传的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遗传的工具。 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 “DNA中的遗传密码让亚当、夏娃离开了神话世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 他们成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祖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说。 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 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