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冷水镇
释义

§ 乡镇概括

冷水镇农业基础牢固,生产条件良好。境内有三大水系,水利条件优越,设施配套,是一个水稻种植大镇,年产粮食44850吨。花生是冷水镇第一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5000亩,产量达8750吨。

冷水镇水产资源丰富,境内有三大渔场,13座中小型水库,养殖水面达1.5万亩,年产鲜鱼1.3万吨,具有发展名特优养殖所需的水体条件。冷水镇草场资源丰富,有可供放牧的草场及山林面积15000公顷,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3年的发展,山羊已成为冷水镇的特色产业,养殖规模已达到8万只,年出栏山羊达3万只。 冷水镇现已成立了山羊养殖协会,建成了三大养殖基地,一个人工授精站及一个山羊交易市场,年出栏波尔山羊150只,南江黄羊5000只,年杂交改良山羊2万只。

冷水镇利用得天独厚的飞机洞恒温条件发展双孢生产,共筹资40万元,制作了1万平方米的营养料,铺设了1万平方米的菇床,预计年产量可达50万斤,收入可达100万元。冷水镇矿产资源丰富,有含量高、储量大的磷矿石,更有生产建筑材料所需的滑石、高岭石、叶腊石、钠长石、石灰石等。冷水镇以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现有镇办工企业12家,主要生产磷矿石、磷肥、滑石粉、琉璃瓦、APP及SBS防水卷材、生活陶瓷等。冷水镇精细化工亦名声远播,年产哒螨灵原粉40吨及生物农药——阿素菌素200吨。具有45年历史的印刷厂,设备先进,有彩印生产线2条,其中双面彩印生产线1条,能承接各类印刷业务。

冷水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区离正在修建的荆襄高速公路、207国道仅10公里,距黄金水道江汉码头仅4公里,省道皂当路横穿全镇,将镇区及汉江、207国道连为一体,新建的长荆铁路横贯东西,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冷水镇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建成两个程控电话交换站及6座移动电话信号发射塔,开通了3000门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并实行双源供电,电量充足,为冷水镇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冷水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冷水镇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包括浙江、江西等地的客商来冷水投资兴业,引进了江西恒宝矿业公司、中域石业公司在冷水安家落户。2006年招商引资1880万元,比上年增长46.9%。招商引资增强了冷水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006年来,先后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平安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 地方名菜

蟠龙菜蟠龙菜又名卷切,俗名剁菜,系钟祥特有名菜佳肴,已列入《中国菜谱》 。

相传嘉靖进京前,皇族早有明争暗斗。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颁达了三位亲王,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兴王府离京最远,为超时间,幕客严嵩献策,朱厚聪假扮钦犯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朱厚聪乃藩王世子,平日奢华,坐囚车容易,可途中进粗食就难。他于是命府中厨师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有位叫詹多的厨师,心灵手巧,也没做一道符合要求的菜。一天詹妻见夫天时已晚还未回来,就带了做熟的红苕给夫吃。夫妻俩互相推让,不小心弄破了红苕皮。詹多灵机一动,悟出了配方!众厨师齐心协力,就做出了吃鱼肉而不见鱼肉的食物,原来是鱼、肉、蛋做出一“红苕”,也有人称之为“红萝卜”。“红苕”营养丰富却不腻,美味可口。朱厚聪吃着“红苕”进京做了皇帝。朱厚聪基后,即为嘉靖。詹多奉命进京为皇帝做菜,他对红苕加以改进,更名为“蟠龙菜”,即蟠龙所食之菜,嘉靖吃了新的“蟠龙菜”后,赞不绝口,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宫佳肴。而到现在,它已成为过年时钟祥每家每户饭桌上都能见到的传统特色菜。

§ 特色农业

冷水镇部分农户培植香菇获利丰厚,引起冷水镇农民的广泛注意,到1998年香菇生产成为冷水镇的主要种植产鲜香菇集散地业。2000年始,省农科院作为重点基地扶植,设香菇生产专业办公室加以领导,省农科院等单位委托县食用菌公司在设点常年收购,各地有关公司和菇商也纷纷到此收购,因此桥头马路香菇市场自发形成。

2002年,因势利导建成地5000平方米的香菇专业市场,成交量2300吨,成交额6000多万元。2004年7月,市场扩建为9635平方米(其中干菇市场106个摊位,占地4400平方米;鲜菇市场有102间交易房,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高峰容纳量为万余人。投售货源除磐安县外,有福建、丽水、庆元、仙居、缙云、东阳、永康等省市县的菇农菇商进入市场。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市常驻冷水采购者有500余家。磐安也有从事贩运的菇商30余家。2006年,打通了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的销售渠道,销售量为2.9万吨,销售额为2.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香菇集散地。此后常年不衰。

在鲜香菇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冷水镇小章村129户371人,小章村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资源种植桑树160亩,发展蚕桑生产。由于重视科技,1998年成立蚕桑科技协会,重点研究蚕桑生产,自80年代始该村就推广了先进的方格簇养蚕技术,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蚕茧。由于重视科技,当省科委有关专家来此技术扶贫时,为小章村重视科技并取得这样的成绩而赞许不已。2000年,养蚕一项收入40多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1081元,成为冷水镇蚕桑生产第一大村。

§ 教育事业

科技下乡冷水镇镇府组织有关人员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满足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望。新学期开学前夕,冷水镇小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生免费入学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冷水镇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在冷水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马列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发展进步水平。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要发展生产,一是扩大和改善生产工具的使用,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因此,加强智力开发,提高冷水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培养各型实用的科学技术人才,是关系建设冷水镇经济文化强镇的一件大事。

§ 基础设施

冷水镇改革开放前,乡镇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乡镇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乡镇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新建成卫生院冷水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冷水镇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乡镇有1个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乡镇有2个卫生院,冷水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村有垃圾处理站。

(二)乡镇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年农村改革冷水镇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乡镇有1个综合市场,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乡镇有3个储蓄所。

(三)乡镇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冷水镇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万多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所乡镇卫生院,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