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刀鲚
释义

§ 简介

刀鲚

刀鲚刀鲚为长江下游的一种主要经济鱼类。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脂肪,向来为群众所喜食,尤其是油炸后制成罐头,风味更佳,畅销国内外。

俗名:凤尾鱼、河刀鱼、烤子鱼、黄齐、刀国、毛鲚、子鲚、刀鞘、海刀鱼。

产地及产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介绍:体长、甚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 概述

鲚鱼为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其鱼群组成以3-4龄为多。在沿江上溯过程中,部分进入通江的湖泊或支流,在长江洄游最远的可达洞庭湖,在岳阳市城陵矶以上的干流就少见了。当年幼鱼顺流而下,聚集在海口咸淡水中生活,第二年才开始入海生长肥育。鲚在长江中产卵时间约在4-6月,5月上、中旬为最盛期。成熟鱼群进入沿江湖泊、支流或者在干流浅水弯道、流速较缓的地区产卵。受精卵漂浮于水的上层进行发育孵化。鲚鱼食动物性饵料,成鱼以小鱼和虾为食,幼鱼则以端足类、枝角类、桡足类为食。在产卵洄游时期的成鱼很少摄食。鲚鱼的生长以第3年增长速度最快,个体比鲚属其它种为大,3-4龄鱼每尾重90-140克,体长23.2-34.2厘米。

鲚的分布很广,在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以及其它各省与东海、黄海、渤海相通的江河中均产,但以长江产量最高。

20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刀鲚最高产量达3945吨,洞庭湖刀鲚鱼产量仅次于鲤鱼,居各种鱼产量之第2位。后来由于高强度捕捞和水质污染等原因,刀鲚自然资源逐年减少,已不能形成鱼汛,以致刀鲚的市场价一路飚升,江苏、上海市场价高达每公斤600元~800元。为了保护和恢复刀鲚渔业自然资源,国家农业部2002年颁布了《长江刀鲚凤鲚专项管理暂行规定》,并对长江流域实施了禁渔制度。濒危的刀鲚重上餐桌应为期不远了。

§ 历史考证

刀鲚

唐·孟诜:“蛴鱼肉发疥,不可多食。”

《食鉴本草》:“鲚鱼肉助火动痰。”

《食物本草》:“有湿病疮疥勿食。”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火。”

《万历野获编记载》:“从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岁贡梅鲚万斤。”故又称“贡鱼”。

§ 产品典故

公元221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备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229年,孙权即帝位,改元“黄龙”,迁都建业(今南京)。265年,吴国末代君主孙皓又自建业迁都武昌,扬州诸郡百姓溯流供给武昌帝室、官僚消费,劳役繁重,怨声载道,甚至有人劫持吴主庶弟孙谦,抗议迁都加重了民众负担。左丞相陆凯乃上疏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极力要求还都,孙皓终于返回建业。;仔细品味这些诗词佳句,可知“武昌鱼”本来是对古今武昌地区所产鱼类的泛称,包括了鲫鱼(细头鱼)、鮰鱼,鳊鱼、鱖鱼{桂鱼、鲚鱼}等肉嫩味美的上等品种。黄鹤楼前江中有回流,漩涡波纹呈梅花形,俗称“梅水”,据说其中所产鲤鱼味最鲜美。同治《江夏县志>载:“鲤鱼三十六鳞,惟黄鹤矾头鲤鱼三十七鳞,其味肥而美,立冬后腌鱼者喜买之。他省呼之曰‘楚鱼’。”

§ 长江刀鱼

刀鲚

长江刀鱼天价之问:万元菜价背后是惨痛生态代价

身长而侧扁,腹银而多脂,这条鱼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凤尾鱼,这是凤鲚的俗称,和刀鲚一样,作为近亲的两种鱼,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的居民,把长江刀鱼称为江刀,他们知道,相比油炸后装在白铁皮罐头里,六七元一盒出售的凤尾鱼来说,江刀的身价已有霄壤之别———在江阴的一家酒店,三条江刀凑足一市斤,清蒸入盘,价格一万元,这是今年的最新天价。

一些年纪稍长的江苏人也知道,这种巨大价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间。曾几何时,沿江城市的人们,在清明时节多少可以尝几回鲜,就像中秋月圆,赏菊吃大闸蟹一样。刀鲚

“恣看收网出银刀”,是宋人苏轼之句,清代李渔则称之为“春馔妙物”。历史资料显示,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50%,其中江苏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如今,寻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风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家媒体在文章中写道:“吃过长江刀鱼吗?若拿这个问题来问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得把问题换成:见过刀鱼吗?”,长江沿岸渔民手中的刀鱼特许捕捞证到期,今年的刀鱼季节正式结束。

截至2005年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市场行情已可证明,这个数字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

“这不是什么直线下跌,是呈几何级数下降,这证明我们对刀鲚资源的利用已至极限。”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说。“可怜鱼”有来无回 刀鲚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

“从一条鱼的角度看,江刀的洄游是非常悲壮的。你想想,春暖花开,江刀们奋力游进长江,是为了恋爱,产卵,繁殖它们的后代。但是人类,却在江上张了千张大网,在它们没来得及繁殖前将它们捕获!”71岁的南京大学副教授秦安舲说。

上世纪70、80年代之交,秦安舲在南大生命科学院袁传宓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内较早的江刀研究。“这种鱼性格很暴躁,触网被捕后,不像别的鱼那样安静,而是不甘心地拼命挣扎,耗氧量大,几分钟就死掉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怜的鱼到底是缺氧而死,还是惊吓而死,总之那是死不瞑目呀。”渔民陈褚生也告诉记者,除了正规的捕鱼船外,江中还有许多违规的小拖网、深水网和插网等网具,有些网网眼很小,对水生鱼类大小通杀,甚至连鱼卵都能挂住。

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这是大自然留给江刀的一条生路。这时,江刀才有机会游到产卵场完成繁殖。刀鲚

然而,当江刀卵变成鱼苗后,返回大海的路也极其艰难。另一位学者特别提到1989年那场鳗苗狂潮。其时,由于国内外鳗鱼价格疯涨,人工养鳗可获巨利,而鳗鱼的人工繁殖却无法解决。一时间,长江下游张网、插网密布,疯捕鳗苗。

“鳗苗网的网眼,小到可以挂住颗粒稍大一点的粒状鱼卵。由于捕鳗苗季节与江刀幼苗返回大海时间有部分重合,一时间,无数江刀幼苗被挂死在鳗网上,最终被当做废料扔掉。”

谁来保护江刀产卵场

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

对江刀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上海水产大学教师何为有自己的看法———江刀产卵场已被普遍破坏。

秦安舲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那次江刀调查,一大收获就是搞清了当时江刀的产卵场特点。“当时江刀的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江段,一般是与长江相连的湖泊或内河水湾。”对这个信息,近年一直奔波在江刀研究第一线的何为声音急促:“你知道吗,这些原始的产卵场现在基本都被破坏了,当地为了防洪或者发展渔

业,在那些湖泊、水湾上都建了水利工程,只在人有需要时才打开与长江相通的闸门。谁来满足江刀的产卵需要呢?”何举例说,安庆江段有个菜籽湖,是江刀传统的产卵场,现在因防洪需要堵上了,洄游的江刀根本游不进去。“关键是国内的水利工程过去没考虑到这些,没有建鱼道。”秦安舲的看法是,长江里现在还有江刀,那么从道理上讲就一定还有产卵场。

“但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何为说,“如果再不保护好这些为数不多的产卵场,人类的进一步活动极可能陷长江刀鱼于灭顶。”[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