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定莲池 |
释义 | § 简介 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保定古莲池,她虽几度兴衰,现非全貌,却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虚的独特风格。人们说,到保定如果不去莲池,等于没到保定。 § 景观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 历史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古莲池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 诗赞 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郝经在一篇文章中,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寻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见《临漪亭记略》)美哉至甚,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诗前四句写景。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个"动"字。后四句抒情。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这里埋着一个"夏"字。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这里含着一个"滟"字。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写,后四句紧扣"夏滟"写。诗写得优美、引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