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化县
释义

§ 仁化概况

仁化县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北邻湖南省汝城县,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南距韶关市区50公里。仁化县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距今约1500年。全县辖丹霞、仁化、董塘、石塘、扶溪、闻韶、长江、城口、红山、周田、黄坑、大桥等12个镇,136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72万,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县政府驻仁化镇。仁化县

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冷,夏秋热,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雨量1619.6毫米;无霜期305天。

境内土地、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拥有大量耕地面积、宜林面积、有林面积,森林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750多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3万多公顷,毛竹蓄积量3100万多株,年产毛竹400多万条。水力资源蕴藏量约16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约14万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锌、钨、铁、铜、铀、锰、锡、硅石、磷、水晶、花岗岩等40余种,境内有中国最大的铅锌矿生产企业凡口铅锌矿和中央企业核工业部七四五矿,煤炭蕴藏量列全省第二位。境内的丹霞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理学上“丹霞地貌”的命名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闻名遐尔。此外还有大批人文景观如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峰寨、唐宋古塔等。仁化县仁化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供水、供电和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京广铁路支线直达县内,国道323线、106线和省道1949线贯通全县,县城至各镇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镇至各中心村公路80%实现了硬底化。水路锦江河直达北江汇入珠江。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小灵通无线电话。电力充裕。年发电量超过6亿千瓦时。县城日供水量达2万吨。县城环境优美,是广东省卫生城镇,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已进入验收阶段。全县治安形势稳定,民风淳朴,政通人和,是理想的投资置业、生活居住的宝地。

近年来,仁化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已形成了以建材、矿产、电力、塑料、化工、冶金、机械、制衣和藤竹木加工等行业组成的地方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逐步形成了优质稻、沙田柚、茶叶、花生、毛竹、山地鸡、山羊、板鸭、三元杂交猪、松香等农业商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农业生产正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999年全县实现了小康达标。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丹霞山2004年接待游客达115万人次。外经贸工作也取得重大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历史沿革

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仁化县2000年,仁化县辖9个镇:仁化镇、丹霞镇、长江镇、石塘镇、红山镇、扶溪镇、城口镇、闻韶镇、董塘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3213人,其中:仁化镇 43826人、丹霞镇 6300人、闻韶镇 4439人、扶溪镇 10787人、长江镇 21110人、城口镇 8789人、红山镇 8017人、石塘镇 10761人、董塘镇 31469人、凡口铅锌矿虚拟镇 13932人、广东铝厂虚拟镇 2282人、七四五矿虚拟镇 1501人。

2002年,仁化县辖9个镇(仁化 城口 长江 扶溪 董塘 石塘 闻韶 丹霞 红山),88个村委会、13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曲江县的黄坑镇、周田镇、大桥镇划归仁化县管辖。调整前,仁化县面积1822平方千米,人口17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仁化县辖12个镇(仁化、城口、长江、扶溪、董塘、石塘、闻韶、丹霞、红山、黄坑、大桥、周田)。

2006年6月7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6]28号)批准:撤销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仁化镇,设立丹霞街道办事处。

§ 自然地理

仁化地形仁化县仁化县地貌大体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总体走向为东南向。

仁化县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地貌大体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总体走向为东南向,西北锡林峰高1394.5米,北东角范水山高1559.3米。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命名的丹霞地貌,位于县城正南面,丹霞地貌方圆百里,它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揽锦水飞泉、旭日红云,以阳元山、阴元石、玉女拦江、童子拜观音等绝世奇观的地形地貌吸引着海内外四方游客,令世人惊叹不已。

仁化山脉

丹霞山:丹霞山,一座美佳天下的风景名山,座落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南9公里。历史上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经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2001年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区验收。 仁化县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以宝珠峰最高,海拨409米。广义的丹霞山却包括了这里由红石组成的280平方公里的丹霞山区,即丹霞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区位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一个山间盆地中,整体呈现一种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石桥6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500米之间。整个风景区山石林立,错落有致,形象万千,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故又称“中国红石公园”。

万时山:仁化县长江镇因长江河源远流长而得名。它位于粤赣湘三省和仁化、南雄、大余、崇义、汝城五县交界处,距仁化县城49公里。长江镇居大余岭南麓,以山地为主,山岭纵横,沟梁相间。境内有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10座,多分布于东北东南地域。北部的万时山海拔1559.3米,为全县最高峰,又名范子山、白云山。

万时山坐落在粤、赣、湘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与长江墟镇距离12公里。终年平均气温17.8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冬天有冰雪,景象蔚为壮观。山岭连绵,森林茂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和生长,资源丰富,现有动物100多种,植物30余种。

仁化水文仁化县仁化县主要河流有锦江。锦江,源出江西崇义县仙人岭,一出太平山,会于仁化县属长江镇,经龙石,石隙中尝有五色锦石,纹颊生银,故名锦江,流四十里,与扶溪水合,六十里,又与源出湖南汝城九曲岭之恩溪水汇流,经仁化县城之前,丹霞山之左,与黄沙坑、芳坑及洞水相会,下流至江口,又与浈江水合,南流至韶关。

全县建有蓄水工程 425 宗,其中大型水库 1 宗,中型水库 3 宗,小(一)型水库 2 宗,小(二)型水库 27 宗,蓄水库容 3 亿多立方米;引水工程 61 宗;建成继续运行的电力灌溉站 41 宗,装机 41 台,容量 1137 千瓦,水轮泵站 4 个,装机 7 台。共灌溉总面积的近 70% 。

水落石出电装机容量达 8 万千瓦,年发电量达 4.5 亿千瓦时,其中年水力发电量 3.5 亿千瓦时,火力发电量 1 亿千瓦时,是 1986 年中国首批初级电气化县之一。现正在加紧建设总装机为 1.27 万千瓦的锦江下游梯级电站和研究开发低质煤的充分利用。

仁化气候仁化县仁化县四季 气候特点是:春季,阴雨天气多,阳光少,空气潮湿,天气多变,气候由冷向暖过度;夏季,雨水多,雷雨、洪涝、强风、高温活跃,强对流天气频繁;秋季,雨水少,阳光普照,空气干燥,天气稳定,气候由暖向冷过度;冬季,天气冷,早晚温差大,雨量少,霜日、冰冻、寒潮、低温天气常出现,寒冷天气较多。

仁化自然资源

仁化县有丰富的土地、竹木、矿产、水力和旅游资源。全县有耕地 9667 公顷,宜林面积 13 万 公顷,活立木蓄积量 550 万 立方米,毛竹蓄积量 2500 万 株,是广东省重点林业生产县之一。正在开采的探明的矿藏有煤、铅、锌、铁、铜、锰、锡、铀、硅石、花岗岩、地下热水等共 40 多种,矿点、矿化点 78 个,矿产地 70 多处,原煤储藏量 6000 多万 吨。

仁化特色奇观

人类居住的地球,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有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丹霞地貌等等。其中丹霞地貌即以丹霞山为命名地。 丹霞山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 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由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以丹霞山为基地率先对红层地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红层地貌也就被命名为“丹霞地貌”。

世界上丹霞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韶关市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具有雄、奇、秀、险、幽、奥、旷等特点。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解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 上”皆为“世界第一”“中国第一” 。丹霞山与南海罗浮山、博罗罗浮山、肇庆鼎湖山并列为广东四大名山,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经济发展

仁化县有工业企业2480个,其中镇级以上的94个,村办182个,个体2204个。仁化县近几年,在巩固发展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同时,建材、机械、化工、冶金、塑料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电力、水泥、铁矿、铅锌矿、花岗岩材、硫酸、电解锌、链钩式输送机、出口成衣、PVC塑料系列产品、工程塑料产品,刨花板、细木工板等。重点工业企业有:锦江电力开发总公司(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金狮冶化有限公司(属下有水泥一、二、三厂,白水泥厂,建材厂,年产水泥61万吨),广东群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厂(年产PVC塑料系列产品9000吨,县供电总公司,县制衣厂(年出口成衣50万件),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建材设备和机械配件1000台套),仁达刨花板厂等 。 仁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主要有优质米、甘蔗、沙田柚、茶叶、花生、柑、橘、橙、木耳、香菇、冬笋、竹、木、玉扣纸、瘦肉型猪、水产品等。94年粮食总产83790号,产茶228吨。

小水电是县农业的拳头产品,全县有水电站85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年水力发电量3.5亿千瓦时。还办起了线鸡、锦鸡、蛇石硅、甲鱼、果子狸等养殖场,开发了水库网箱养鱼。现有乡镇企业7000余个,94年实现利润1.234亿元。近年来,全县农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优质、高产、高将近农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向规模化、区域化、高档次迈进。

§ 风土人情

客家乡镇的墟日

在客家人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墟日文化丰富多彩,它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乡镇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旧时有些小商贩来往于附近墟镇做生意,几乎每天都赴墟。各墟场墟期都是三日一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时期是五日一墟即逢五逢 十墟日。赴墟最多人的时间是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墟日。因为当地有些人几乎每墟都赴墟,在松口人们称他们为“六墟伯”。 客家乡镇的墟日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叫“老虎墟”如梅县的松口、松源墟场。松口是古代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旧时有“松口不认州”之说,赴墟的有二万多人。松源是闽粤赣三省七县交汇地,旧时交通不发达,远近步行赴墟的人有一万多人。墟日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挤拥。旧时松源墟的特色是饭店多,最多时大小饭店达百家,中午远地来赴墟的人都在饭店吃饭,因此饭店顾客暴满生意很好。

墟日的前一天叫“墟上日”。有些从远地来做生意的商人会在这天先住在墟上的客店里,待明天早上时把货物摆到墟场上或能够站一个好的摊档,希望把自己的货物早点卖完。旧时松口墟附近的乡下有很多家庭旅店专供这些远地来的的商人住。离松口墟4公里的仙口村旧时有十多家家庭旅店,这些家庭旅店是专供这些小商贩住宿,他们前天下午先到达旅店过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墟。这类人赴墟的方式,松口人叫“头日驾晨”(即前一天到达目的地)。

墟日的第二天叫“墟下日”,这天是最没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镇里商贩都在这个时候进城采购或补货,为下墟的好生意做准备。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这叫“赴墟”。在墟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交易。“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牲畜类的“鸡行”、“猪行”;服装类的“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松口墟的墟场里分为“鸡墟”、“米墟”、“柴墟坪”、“猪墟”、“鱼墟”、“牛岗墟”等,农民们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在没有普及烧煤和液化气以前墟镇的居民都是烧木柴,所以木柴的销量很大。松口镇的柴墟坪规模很大,旧时木柴除了卖给本镇居民外还销往潮汕地区,梅江河上有很多潮汕木船到松口买木柴。买木柴、竹器的地方除了柴墟坪还有沿河街几个地点。旧时松口附近有些山区农民以卖柴为业,墟日这天曾经有过近3千个挑柴卖的人的记录。这也是旧时松口墟场的特色。

墟日最热闹的要数另一类的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算命、卖跌打药(有“撮把戏”兼卖跌打药)。他们把其行业或产品的特点编成顺口溜高声叫卖。诸如:“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一家买到了,邻居都安乐;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翘翘……”之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语句。“撮把戏” 的戏班有3—5人,旧比较有名气戏班“鬼马祥”、“李牛皮”、“大力士王剑锋”; 他们先在广场敲锣打鼓吸引人前来围观,开场的拿手好戏是表演几套武术、小魔术;演武术时表演者早就把砖头摆在摊位上,表演的节目有单掌开砖、手拍酒瓶等,表演时把腰中的功夫带解了又系,系了又解,然后鼓劲运足气用手掌或头把砖块打断,把酒瓶拍碎……表演成功后观众鼓掌助兴,然后表演者宣传其祖传跌打丸如何好,最后卖药、收钱。算命的故作神秘,摆开了八卦生辰,为你指点迷津,给你指出一条富贵之路;有些算命的是瞎子,他们的技巧是为人摸骨相,糊猜乱说也能骗到钱 。乞丐打着竹板歌,沿街乞食讨钱;他们站在商家门口唱歌赞颂主家生意好及合家平安的自编五句板山歌讨钱,直至讨到钱后才离开。这些撮把戏、算命、乞食的行业,客家人通常也把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他们自有其生活圈子和谋生手段。旧时撮把戏很盛行,几乎墟墟都有,甚至一个墟场有几个档,解放初期还有,而今可极罕见。而今乞食的人还有,他们大都是外省贫困地区的穷人,据说有些村庄的人以乞食为业,农忙耕种,农闲集体出门乞食。旧时,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采用“相亲”形式来选择对象,墟日是相亲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牵引下双方父母带上自己的孩子在墟上的小饭店会面,此俗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赴墟的人带着胜利果实回家离开墟场叫做“散墟”。散墟”的时间不等,按各墟场的情况而定。人们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墟早的墟叫“黄擦墟”(“黄擦”蟑螂一种会飞害虫客家人叫“黄擦”),这种墟一般到上午11时已经散墟。如梅县的宝坑墟、桃尧墟、大坪墟等,赴墟的人才数千,属这类墟场。如松源墟是个大墟场有很多远至几十公里步行来赴墟的人,这些人中午都在饭店吃饭,下午2时还没散墟。为此,墟场有些附近的农民有吃过午饭才赴墟的习惯。这也是人们的顺口溜“近人赴远墟”之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有变化。旧时因交通不发达,农户挑担步行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去赴墟。现在是骑自行车、摩托车,有的人自己还有拖拉机或农用卡车载着自己的产品去赴墟。因为交通发达赴墟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饭,中午在墟上饭店吃饭的人不多。墟场上商品交易时间缩短。而今城乡普及烧煤和液化气,现在各地的木柴市场已淘汰消失。上世纪80年代梅县农村兴起耕山种果热,而今梅县成为沙田柚之乡,墟场上“果苗市场”应运而生。

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史志均有记载。笔者把所看所闻的墟日文化资料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有兴趣的外地旅游者,欢迎你们前来观赏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

客家人请客

客家请客,必得“三请四催”。早早十天半个月,下好帖子,观临府上,说定某事某时在某地请客,务必“大驾恭临”云云。届时,当天早上或前一日,再次提醒某时中午或晚上定要光临。宴会前,再请。一般说,贵宾总是姗姗来迟,必须多次催促。贵宾到,方得开宴。 客家人请客如果是结婚酒,女方家客人是大客,必定迟迟俄廷才至,“三请四催”之后,早已过了时辰,在众人饥肠辘辘的巴望之中,舅爷等一帮人才缓缓而至。鞭炮早就响起,在众人的恭让和目光中,一直迎到第一席上座。座位也有讲究,主客、主宾等一一按辈分依次排座,往往又不肯落坐,一再谦让,但其实又绝对不能含糊,否则主客会拂袖而去。待主客坐定,鞭炮再响,方才开席。

客家请喜酒,很隆重,事先要发请帖,还要发糖果、饼干、花生一尖,叫“吃喜糖”。拿到,“喜糖”,就一定得送礼。如果有事临时走不开赴宴,主人会送上一包糖果、猪腿一类回礼。

正月请客最难。重要客人,你请我请他请,一般人绝难请到,但往往又非请不可。常常为了请一贵客,再请些陪客,凑成一席,也好有人敬酒,增添气氛。可常常“三请四催”,左等右等,贵宾就是不到。贵宾公务、应酬都忙,公事、私事不少,届时身不由已,临时就来不了。让主人产生"要请的没来,不一定请的来了一堆"的感觉。

如果请的是女客,请一张桌,要准备两三张桌的份量。客家妇女,一年到头难得吃一餐像样的饭,逢年过节,或家有客人,在厨做饭,不能上桌,吃些剩菜剩水而已。好不容易有人请,打扮得清清楚楚,穿一身浆得挺刮的斯林蓝衫,拖儿携女,提着扁蓝赴宴。女客作客,没有空手的道理,总要带些贺礼,还要带上小孩。或背或牵或携,一人就变成两三人,小孩不上桌,拿个碗就在旁边,一开始动筷,女客就先给孩子夹菜——这时的孩子是宠着的。孩子最幸福的时光是作客,还有爆米花、花生、糖豆等东西,任他抓到口袋。女客散席,主人要回礼,也绝没有空手的道理。

客家请客,繁文辱节很多,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如今也慢慢淡化了。

客家方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中国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 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 [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扶,肥, 饭”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 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 (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 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 乡镇区划简介

仁化镇

仁化镇位于仁化县中南部,是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文化中心。东与黄坑镇交界、南与丹霞镇相邻、西与董塘镇毗连、北与仁化林场接壤。地理座标为东经113°28′至33′,北纬25°16′至20′,平均高度为海拔100米,总面积145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至2004年底,全镇范围内有14211户,总人口465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907人。仁化镇政府驻地在水南社区。

城口镇

城口镇地处粤湘交界,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县城 38 公里。全镇总面积 322 平方公里,总人口 9270 人,人 7 个村委会, 63 个村小组。

长江镇

长江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县城49公里。长江地处三省五县交界地:东与江西省大余县的内良乡、河洞乡交界,东南与南雄市百顺镇相邻,西南与扶溪、城口两镇接邻,西北与湖南汝城县的东岭、热水镇毗连,北面与江西省崇义县的聂都、乐洞乡相依。总面积313平方公里。 现辖1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扶溪镇

扶溪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0′53″,北纬25°13′17″,距仁化县城 37 公里,与本县长江镇、闻韶镇、南雄市的百顺镇毗邻,面积 187.28 平方公里。

董塘镇

董塘镇谴于仁化县城西南 12 公里 处,下辖 16 个村委会, 1 个居委会, 196 个村小组。总面积为 192. 8平方公里,人口为 34539 人。

石塘镇

石塘位于粤北,仁化县城西南部,19.8公里。西北与乐昌市廊田镇交界,西南与曲江县姚村、花坪交界,北面与董塘镇江头接壤;东北面与董塘安岗、红山相依,地理位于东经113°34′14″,北纬25°04′56″,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石塘镇下辖6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总户数3222户,总人口1.3万多人,

闻韶镇

闻韶镇位于仁化县东部31公里。东北与南雄市百顺镇交界,西南与本县黄坑镇接壤,西面与仁化镇相邻,北面与扶溪镇毗邻,总面积98.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7亩,森林面积102150亩,全镇5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居委会,40个自然村小组,总人口5880多人,农业人口4800多人。

丹霞镇

丹霞镇位于北纬24°57′38″-25°04′36″,东经113°39′53″-113°46′57″,面积52平方公里,东南面与周田镇毗邻,西南面与董塘镇交界,北面与仁化镇接壤。辖黄屋、车湾、夏富三个管理区(现改为村委会),一个农场、35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总面积 52 平方公里,人口 7395 人。

红山镇

红山镇位于北纬25。15′-25。17′,东经113。28′-113。30′,面积166.7平方公里。地处仁化县城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东邻城口镇,南接董塘、石塘镇,西与乐昌市廊田镇、五山镇相连,北与湖南省汝城县交界。 辖清迳、新白、新山、中山、前洞、鱼皇、烟竹、小楣水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人口约1万人。

黄坑镇

黄坑镇位于仁化县东南面,人口约 12000 人,全镇主要以山地为主,西面的石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现己被列为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辖高塘、黄坑、下营、小溪、曰庄、古竹、蓝田、自然头、岭尾等管理区。

大桥镇

大桥镇位于仁化

周田镇

周田镇位于韶关市东北部,距市区30公里,地处仁化南大门,距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仅12公里。辖1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16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7万人,总面积2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山地42万亩。

§ 名胜古迹

仁化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境内名胜古迹不胜枚举。著名的丹霞山,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有“万古丹霞冠岭南”之称,被誉为“中国的红石公园”,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诗词和摩崖石刻,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仁化县还有大批人文景观如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峰寨等。县境内拥有唐、宋、明、清历代不同风格的宝塔一十四座,堪称名副其实的古塔之乡。

双峰寨双峰寨双峰寨,座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于清绪已亥年(1899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用了十二年时间建成,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在此办公,又是与反动派作斗争的红色堡垒。

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里打响了流传青史的双峰寨保卫战。大革命失败后,农民自卫军第八独立团第四营于1928年带领群众700多人退守石塘寨。同年3月29日,国民党三个团,伙同当地反动民团,开始对双峰寨进行武装进攻。守寨军民在营长李载基的带领指挥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火攻、炮击、空中轰炸等阴谋。在被包围期间,全体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达9个月之久,最终因弹尽粮绝,缺水缺药,被迫于1928年11月11日深夜分三组突围,但只有30多人安全突围。

近年来,为了打响双峰寨这块“红色旅游牌”,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该县先后投资30多万元,翻新了革命历史纪念碑,将原农军饭堂改建为革命历史陈列室,并聘请了两名专职管理员和两名专职讲解员。同时,该县还制作了《双峰寨垂青史》等一系列专题片。加大了对双峰寨“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据了解,到双峰寨旅游的游客有的是带小孩接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是重温那段难忘的革命经历。 仁化县 双峰寨,外形成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面积有4164平方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墙高9米,厚1.2米,四个炮楼均为三层,高13米,主楼五层,寨外周围护城河宽13.7米,面积4.878平方米,水深1.5米,占地面积9042平方米,是少有的巨型寨堡。

寨内四周均建有瓦面盖顶的走廊,其中又分上下走廊,楼上称走马廊,宽1.3米;楼下称半边屋,宽3.15米,走廊沟通五个楼角,每隔3.9米有一小炮眼,包括五个炮楼在内共有55个炮眼。炮眼居高临下,故这个古寨是个可守之地。

解放前的双峰寨因战争的创伤和长年风雨侵蚀,已是满目疮痍,上下走廊全部倒塌,五个楼角均破烂不堪。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为进一步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充分以挥它的作用。于1978年,省人民政府把双峰寨列为全省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云龙寺塔云龙寺塔宝塔,也称浮屠、苏屠,原是佛家收藏经卷、保存高僧骨殖的建筑物。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浮屠渐渐地离开了寺庙,步入园林,走向世俗,由佛塔演变为风水塔。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宝塔多的地方,经济、文化也伴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发展;寺院、宝塔的建筑,也依赖这个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因此,古老的宝塔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既印记着这个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反映出这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知名度。而今,古塔作为一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旅游资源,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文物考古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

云龙寺塔广东境内唯一的国家级唐代古塔,一九八八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座落在革命老区董塘镇安岗村后山坡上。据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西山寺碑记》载:“宝塔巍峨,上载乾宁之号;断碑始迹,中书光化之年”。又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塔基四周残留着大量的唐代莲花瓣瓦当,故知此塔建于晚唐乾宁光化年间(894-898年)。清同治《仁化县志》载:“此塔为仰山禅师塔。”距塔200米处有一寺庙,原名西山寺,清代更名为云龙寺,塔也因之更名为云龙寺塔,沿用至今。

该塔为平面四方形,砖构实心塔。各层四面用仿木构筑法,用砖隐砌出倚柱、门拱、栏额、普柏枋、檐枋、假门、栏杆、平座等,具有典型的唐代方形砖塔之风格,外形古朴端庄,造型独特,是研究广东早期古塔建筑形式的珍贵宝物。

文明峰塔与华表峰塔文明峰塔文明峰塔塔坐落在长江镇东面1公里桐子坪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重修。

该塔为平面六角形七层,门拱檐假平座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19.2米。首层券拱门分两重,外门楣上方置一红砂岩石匾,横书阴刻“文明峰”三字,右下款刻“万历丁酉冬月吉旦”。内层楣刻写“抡元”二字。

华表峰塔塔坐落在长江镇西南3公里的樟水板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重修。

华表峰塔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与文明峰塔基本相同,与文明峰塔遥相对应,称为姐妹塔。门楣置一红砂岩石匾,横书阴刻“华表峰”三字,左上款刻“道光已亥冬月七裹众姓重立”,右下款刻“万历戊戌冬月吉旦立”。该塔工艺精湛,造型较文明峰塔奇特,远观如大钟坐镇山顶。

§ 相关链接

广州市: 越秀区 荔湾区 海珠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番禺区 花都区 南沙区 萝岗区 增城市 从化市

深圳市: 福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盐田区

珠海市: 香洲区 斗门区 金湾区

汕头市: 金平区 龙湖区 濠江区 潮阳区 潮南区 澄海区 南澳县

韶关市: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乐昌市 南雄市 始兴县 仁化县 翁源县 新丰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佛山市: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三水区 高明区

江门市: 江海区 蓬江区 新会区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湛江市: 赤坎区 霞山区 坡头区 麻章区 廉江市 雷州市 吴川市 遂溪县 徐闻县

茂名市: 茂南区 茂港区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电白县

肇庆市: 端州区 鼎湖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广宁县 怀集县 封开县 德庆县

惠州市: 惠城区 惠阳区 博罗县 惠东县 龙门县

梅州市: 梅江区 兴宁市 梅 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平远县 蕉岭县

汕尾市: 城 区 陆丰市 海丰县 陆河县

河源市: 源城区 紫金县 龙川县 连平县 和平县 东源县

阳江市: 江城区 阳春市 阳西县 阳东县

清远市: 清城区 英德市 连州市 佛冈县 阳山县 清新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

潮州市: 湘桥区 潮安县 饶平县

揭阳市: 榕城区 普宁市 揭东县 揭西县 惠来县

云浮市: 云城区 罗定市 新兴县 郁南县 云安县

§ 参考资料

[1] http://www.renhua.gov.cn/

[2] http://rhx.gdsme.com.cn/

[3] http://www.rhic.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