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面柄首青铜匕 |
释义 | § 简介 在甘肃省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中,有一件青铜匕。别看它只有14.3厘米长、2.2厘米宽,而且锈迹斑斑,看似甚不起眼,但它在文博界却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原因即在于其史前文化属性和独特的纹饰。匕身片状,平直,握手处较窄,无明显柄部,向下渐宽,底端收分作弧形,呈长舌状。上部为一圆形浮雕人面:双目圆睁,两耳外耸(一耳断佚),鼻梁高直贯伸至发际,厚唇突出而微张,轮廓分明,表情神秘。 匕是中国古代习用的一种食器,其历史可能比筷子还要早,功用是自盛器中拨取食物。郑玄注《仪礼》即云:“匕所以匕黍稷。”“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知不论粒状饭食还是肉类食物,均须用匕挹拨。最原始的匕是用木片或兽骨刮磨而成的,后来才有了青铜匕。青铜匕兼有后世匙子和刀子的性能,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强化其割、刺作用,磨出刃部,增厚柄部,演变为短刀类武器,即所谓“匕首”;强化其挹取、掏拨作用,加长柄部,前端凹扩为桃叶形,遂成专用的勺类食器。这后一种匕,在考古发现中常与鼎、鬲等容器共出。早期青铜匕仿自木、骨匕,故呈平直的扁条形,匕身与柄无分明界限,正如此匕所显示的。此匕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其柄首的人面装饰,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造型设计,以前的同类器物上还未曾出现过,被视为我国青铜工艺史上最早的人面雕像之一。 此匕采集自甘肃省广河县,而广河县又是极有影响的齐家文化命名地齐家坪所在区域,所以一直被误说为齐家文化遗物。一些介绍珍贵文物的书籍、图录,也把它列入齐家文化属内,以至于有知名学者在论著中,将之作为齐家文化青铜工艺代表性器物加以引述。 § 文化 辛店文化是甘肃境内地域性史前文化类型之一,辛店文化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畜牧业也居重要地位。青铜冶铸虽已颇具规模,但仍以生产刀、矛、锥、匕、凿、环、扣等小件工具、武器及饰品为主,尚未进入能制作大型容器的工艺阶段。这件匕的形制,与商、周时代北方草原文化流行的柳叶形青铜短剑近似,其人面柄首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文化短剑喜用的动物头柄首和铃首,因此也有学者把它看作草原青铜文化短剑体系内的器物。然而,细审此匕的造型,匕身无锋无刃,不具备明显的刺、割功能;柄部也不合乎短剑类器物手握着力点的需要,只适于轻握剔拨的动作;而且,匕的背部中间有一桥形纽,显然是为随处系挂而设,这和可用作防身武器的短剑、短刀佩带方式完全不同。剑、刀因有利刃尖锋,须防自伤,故通常是有鞘的;为能随时快速取用,大都将鞘固定在腰带上,故鞘上有贯带之扣,而剑、刀本身是决不设纽的。匕则不同,作为食器,它可以挂佩在身上,也可以系悬在别的地方,所以只在器身上配置一小纽即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主张不宜视此物为短剑或短刀,还是把它定性为食器匕较为妥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