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亨利·鲍尔森 |
释义 | § 人物简介 亨利·鲍尔森 1946年3月28日,鲍尔森在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出生,他于1968年在达特默思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早在学生时代,鲍尔森就展现了过人的才能。在达特默思学院,他以“大学优等荣誉协会” (Phi Beta Kappa)会员资格毕业。除此之外,鲍尔森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橄榄球明星,曾经先后和队友一道获得常青藤、全东部和全美橄榄球奖。 离开哈佛后,鲍尔森先后在美国五角大楼和白宫任职,这段经历造就了他性格中强硬的一面。1974年,鲍尔森加入高盛公司芝加哥分部。凭借务实的作风、高超的谈话技巧和灵活的应对能力,1982年他获选为芝加哥分部合伙人,此后一路走顺,直到1999年高盛公司上市后,鲍尔森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带领的由16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成为高盛公司最高决策机构。 鲍尔森的平步青云得益于高盛的“双头制”。从1976年被称为“约翰哥俩”的约翰·怀特黑德和约翰·文伯格共同担任高盛联合主席开始,双头制管理便成为高盛管理架构的基本形态。1984年,怀特黑德从高盛联合主席的位置上退休并加入了里根政府,文伯格开始为“双头制”物色新接班人。新一代合伙人中的罗伯特·鲁宾和史蒂芬·弗里德曼进入了他的视野。 1990年12月1日,鲁宾和弗里德曼同时被任命为管理委员会高级合伙人和联合主席。然而,他们的合作虽然空前成功但注定是短暂的,因为鲁宾对政治和社会工作有浓厚兴趣。1992年,鲁宾接受克林顿的邀请出任总统经济顾问,不久即转任财政部长。鲁宾离开后,弗里德曼开始寻找他和鲁宾的继任者。 他仔细地观察公司里哪一对银行家和交易员的组合具有他与鲁宾或文伯格和怀特黑德那样的默契和才能。经过一段考察,弗里德曼将视线锁住固定收益部的琼·科赞和投资银行部主管亨利·鲍尔森。 1994年9月12日,弗里德曼宣布了高盛管理委员会的决定:任命科赞为公司唯一的主席,鲍尔森为副主席。从此,以科赞和鲍尔森组成的新团队按照文伯格和怀特黑德的精神来管理高盛公司,特别是推动了这家华尔街最后的合伙制投资银行走上公开上市的道路。 1998年,已拥有129年合伙制历史的高盛公司,经过内部投票表决,决定公开上市。同年6月,鲍尔森被任命为联合首席执行官,与科赞并驾齐驱。不想几个月后,科赞极力鼓吹的一项债券交易在1998年第四季度使高盛损失了6.63亿美元,迫使高盛原定于1998年秋季上市的计划被迫推迟至1999年5月,科赞为此离开了高盛。至此,鲍尔森结束了高盛长达20多年的“双头制”时代,开始独自执掌高盛。达特默思的棒球明星终于站在了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的权力之巅。 鲍尔森言辞朴实,性格直率,脸庞棱角分明,对权力的掌控强而有力。他手腕强硬,几乎有点儿冷峻无情。在200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主席格拉索下台事件中,鲍尔森坚决主张格拉索辞职,力主纽交所大变革,博得美国证券界“强硬派”之称。他被公认为是实干派,属于聪明但不沉溺于思考的类型。 1999年5月3日,高盛公司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以每股53美元成交,发行6600万股,共筹得了36亿美元,成为20世纪美国第二大首次公开发行案。尽管美国经济相继遭受了网络股泡沫破灭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但是鲍尔森仍然成功将高盛改造为华尔街一部“最赚钱的机器”。2005年,高盛的年度净收益达到5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平均股东权益回报高达21.8%。 鲍尔森在华尔街的突出业绩和强硬作风,使他在华尔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有资深投资人士甚至认为,鲍尔森登上“华尔街之王”的宝座只是个时间问题。2004年1月,《纽约时报》公布的一份“华尔街权力排行榜”出炉,鲍尔森高居榜首,有人更将其称为“华尔街最后的国王”——华尔街将进入鲍尔森王朝,他的权力无人替代。[1] § 工作经历 鲍尔森早在学生时代便已展露出“超人”的性格。他获得了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的文学学士学位,并荣获该学院“大学优等生协会”会员(PhiBetaKappa)资格学术荣誉,课余时间酷爱橄榄球的他还先后斩获美国常青藤、全东部和全美橄榄球奖。此后他转攻商业,取得了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1972年和1973年他曾任白宫国内事务委员会成员,担任尼克松总统府助理人员,还担任过五角大楼助理国防部长职务。 1974年加盟高盛芝加哥分部是鲍尔森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彼时他凭借勤奋、好学及惊人的判断力,在投行业务领域开始获得高层青睐,担任了投行部门联合主管一职,加入高盛才8年他就被晋升为合伙人,当时高盛每两年从数百名年轻的投资经理中选出极少的佼佼者赋予这一称号。根据高盛的内部记录,上世纪90年代即使最初级的合伙人年收入也在400万美元以上。此后他又先后担任了公司联席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及首席运营官等职务,并于1996年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1999年5月,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 § 人物评价 亨利·鲍尔森 在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华尔街最著名和最诡秘的公司”的高盛扮演领航人的角色,鲍尔森的手腕堪称强硬。一方面他以知人善任著称,虽然1999年IPO前后,高盛一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联席高级合伙人乔恩·科占恩(JonCorzine)和两位最高层主管John Thain 和约翰·桑顿以及为数不少的低层执行官们都先后拂袖而去,但鲍尔森还是顶住了这个新官上任后面临的“下马威”,并迅速网罗起一支新的领导团队和专业投资家队伍,并在2000年前后攀上了全球并购业务第一的排名,从此屹立不倒。 根据彭博的数据,高盛的两位并购部联席主管(52岁的杰克·利维和48岁的吉恩·塞克斯),包揽了2005年全球最大的五个并购案中的四个,其中包括最大的一个――价值570亿美元的宝洁公司并购吉列公司案,高盛从中斩获23.2亿美元服务费。在业务高速成长过程中,高盛雇员人数也几乎翻了一番,从 13000 人增加到最多时的25000人。 鲍尔森同时又不乏从华尔街资本市场一脉相承而来的冷峻无情的特质。高盛是个毫不留情的地方,它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以惊人的速度把他们扫地出门。“(在高盛)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鲍尔森的这句经典名言恐怕会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即便他们目前可能仍幸运地处于那15%~20%的安全区间。虽然此后鲍尔森对此番言论表示道歉,但高盛的“痛苦的裁员”却没有因此停滞,据《财富》测算其裁员比例仅次于美林公司。 在2004年1月的华尔街权力榜中,鲍尔森雄居榜首。在公众看来,他是一个脸庞棱角分明,表情严厉、仪表整洁,言辞朴实的人。他的口齿并非特别伶俐,有时他的言论会令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自相矛盾。他曾告诉过自己的一位记者校友:“我不是一个能够鼓舞人的领导。” § 中国情结 出访中国 2006年5月30日,白宫玫瑰园,布什正式提名著名投资银行家、高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鲍尔森接替斯诺出任美国下一任财政部长。 鲍尔森之所以获得布什的青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熟悉中国事务。在布什最后两年任期内,中国汇率和对华贸易问题将是其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事情。《华尔街日报》认为,鲍尔森被视为在华美国企业的中国问题专家和银行领域的“中国通”。 高盛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在高盛内部,开拓中国市场的计划被称之为“Hank's Project”(汉克项目,汉克是高盛人对鲍尔森的昵称),足见鲍尔森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在鲍尔森荣任高盛董事长之初,他曾透露,希望在任期内完成三件事,其中一件便是健全在中国的网络和服务。在他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甚至压倒了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市场。为此,在过去的15年中,他访问中国不下70次。英国石油集团首席执行官、英国上议院议员约翰·布朗勋爵曾这样点评鲍尔森说:“在我与鲍尔森先生多年的交往中,我时时感受到他对中国情有独钟。” 2003年6月,鲍尔森来到“非典”肆虐的北京,并对外表示非典冲击对中国长期经济的影响非常微弱,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称他“患难之中见英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国有企业加快改制上市的步伐,跨国并购交易也呈风起云涌之势,中国资本市场的空间也不断膨胀。鲍尔森曾经明确表示:“中国的未来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中国的繁荣、和平崛起,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将从中国的繁荣中受益。” 2004年12月,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组建,此举被舆论称为中国证券界的大突破,鲍尔森成功“曲线”抢滩中国证券业。高华之高即指高盛,高华之华即指中华,高华的使命在于将高盛带入广阔的中国市场。高盛高华可谓是鲍尔森持续关注中国市场的回报。鲍尔森曾评论说:“随着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资公司成立,高盛将在中国掀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 2005年年底,当中美贸易摩擦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的时候,鲍尔森公开站出来为中国说话。他在接受德国《明镜》杂志采访时说,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商品,美国的通货膨胀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保持温和水平。此外,他还曾公开表态称,如果没有近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会出现更多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一直是美国部分国会议员要求对中国加以制裁的理由。然而,在鲍尔森看来,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与没有赤字也没有经济增长的状况相比,我宁愿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他说。这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的观点相似。巧合的是,鲍尔森的前任斯诺曾联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前任格林斯潘,赴美国国会说服议员推迟表决制裁中国的议案。 除了关注中国市场,鲍尔森还参与了许多中国的公益活动。他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首任主席;作为非营利国际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主席,鲍尔森还与中国云南省政府通力合作,帮助保护云南大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尽管鲍尔森很大程度因“亲华”而接位,但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其出任财长,不会改变白宫在中国问题及人民币问题上的既定政策。摆在他面前的首先是逾90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赤字问题。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问题仍将是准财长的重要议题。美国专家认为,在对华政策上,鲍尔森将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继续向中国施压,“美国政府更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国际资源,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和贸易逆差跟中国更好地斡旋”。[3] § 从华尔街到白宫 亨利·鲍尔森近乎苛责的领导风格让鲍尔森经常处于被指责的中心。不过,当《财富》杂志将“华尔街最受尊敬的投行”牌匾挂在了高盛的大门前时,所有针对鲍尔森的非议都已经变得苍白无力。商誉就是价值。鲍尔森植入高盛的不止是一种完美的商业精神,更为高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财富。2005年,高盛创下了高达56亿美元的盈利历史纪录,2006年第一季度,公司利润再度飙升了62%,净收益升至24.8亿美元。高盛成为了美国金融界最强悍的赚钱机器与金融精英们孜孜以求工作的地方。 超级投行的设计大师 在马库斯·高德曼从松树街走出的几十年时间中,高盛的经营业务一直在证券经纪服务中兜圈子,这种传统式的守业状况直到鲍尔森接任公司总裁后被彻底洗牌。1994年,鲍尔森开始成立高盛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主攻资本投资业务。这种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的长线投资,果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为高盛创造了53亿多美元的收入,公司的资本投资收入一下子翻了近10倍。从此,鲍尔森就在投行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并创造了华尔街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惊奇。 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交易及自营投资业务、投资管理及证券服务是高盛公司的三大获利板块,其中,投行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优势,占公司收入来源的30%—35%。但鲍尔森的眼光并不简单地停留在财务账本上,坐在华尔街金融巨头发言席的位置,他为高盛设定的目标是:做全球最好的投资银行。 各方面传递出来的消息让人们为鲍尔森的选择捏了一把汗。巨大的商业赢利空间已经吸引了许多投资银行纷纷抢进,其中资产规模比高盛大上两倍的花旗集团,市值比高盛大一倍以上的JP摩根这类巨无霸企业争夺客户的目标似乎直指高盛。高盛还将面临着与美林、摩根斯坦利的正面交锋。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让鲍尔森作出丝毫的退却,他坚称高盛公司将会成为一家纯粹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及投资管理公司。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是鲍尔森锁定的投行经营目标,而且这些国家的大型公司、政府机构和超级富豪名单都已经十分详尽地装进了鲍尔森的口袋。在日本,高盛是第一家开展购并业务的外国中介机构,占有46%的市场份额,总值为304亿美元,远超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在欧洲资本市场,2005年高盛以18项交易、价值97亿美元的业绩高居榜首,而在有上千家私有企业计划上市的德国,高盛击败了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登银行,成为德国顶尖的合并及证券销售顾问公司。 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国家,中国是鲍尔森在任期间最为心动的目标。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内,鲍尔森曾70余次造访中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银行……,一个又一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承销大单如雪片似地飞向了高盛,也就在前不久,高盛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鲍尔森再次飞到北京以银行家的名义签署了他在中国的最后一份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先锋行业也成为鲍尔森频频发力的目标。由于高盛是硅谷最受欢迎的投资银行,在最近6年多的时间中,高盛直接参与硅谷企业的并购交易额就达500多亿美元,在公开上市的400家.com公司中,有60余家选择高盛作为承销商,而这是其他任何一家投资银行都无法比拟的。 难能可贵的是,被兴奋裹挟与胜利包围的鲍尔森总是保持着常人少有的清醒和警惕。在选择目标客户上,鲍尔森瞄准的是那些有着充分的市场前景和治理结构优良的企业,否则再大的利润回报也会让他挡在门外。一个至今让高盛员工传唱的经典版本是,在高盛充当埃森哲股票承销商时,鲍尔森在与对方签约的最后刹那间改变了主意,放弃了1000万美元的承销收入,让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独享了2100万美元承销费用。但结果是,埃森哲股票一度成为了摩根手中的烫手山芋,而且由于股价下跌,摩根陷入赔钱的尴尬。 当然,对于鲍尔森主打投行牌甚至要将高盛塑造成纯粹投资银行的愿景,许多金融专家不断地在他耳边发出不同的声音。理由是,单一的投行业务使高盛在经济不景气时适应性较差。但是,市场释放出的乐观信息却并不能让高盛急速行驶的投行快车减慢速度。《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家大企业中,有300多家是高盛公司的长期客户;2005年,全球最大5个并购案中高盛包揽了4个,其中包括价值570亿美元的宝洁公司并购吉列公司案,高盛从中斩获23.2亿美元服务费。最新出版的《市场(Market)》杂志发布了年度最盈利的投资银行20强,高盛以41.93亿美元的服务费收入位居榜眼,仅次于进账44.07亿美元的花旗集团。 新财长的沉重使命 32年的商场奔波,鲍尔森引领的是一艘金融旗舰,而如今他双手托起的是整个美国财政大厦。鲍尔森有着“长期的商业经验”、“对证券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坦白与正直的声誉”,布什总统在提名鲍尔森任职时,高调评价的演讲词中不断地为鲍尔森壮胆和打气。 的确,鲍尔森在华尔街数十年的摸爬滚打已经练就了一双判识金融市场风云的火眼金睛和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必需的强人意志。不仅如此,从高盛中走出的政府高官并不只是鲍尔森一人。高盛前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鲁宾曾担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还有一位就是被鲍尔森拉下马来并至今担任新泽西州州长的高盛前董事会主席约翰·柯赛。这些前任们弃商从政之后的建树都可以让鲍尔森打起百倍的精神勇往直前。 然而,鲍尔森既没有像鲁宾那样幸运地搭上了经济繁荣的顺风船,更不能像柯赛那样可以远离总统享受着高堂之外的超脱。布什煞费苦心地将鲍尔森从华尔街拉到自己的身边,肯定不会让这头良驹停蹄休整,而会策马扬鞭地驱其狂奔。 鲍尔森所要勇敢面对的就是被布什捅出的财政“窟窿”。据白宫预算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达3190亿美元,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赤字。 按照布什在三年前夸下的海口,联邦政府到2009年要将赤字减少到一半,但是,从缩减政府机构开支,到不停地发行国债,能够使用的高招都在斯诺的手中一一试过,布什政府还没有打出的一张牌就是大范围地削减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等福利项目的开支。而这项政策一旦真正推行,相信具有平民情结的鲍尔森一定会承受十分痛苦的煎熬。然而,作为财政部长,鲍尔森除了执行之外还是执行。 时至今日,美国的贸易赤字还保持在月均650亿美元左右,许多分析师认为今年后几个月还将继续上升。阻止贸易赤字继续扩大的最简单招式就是通过坚持弱势美元政策来促进出口贸易,虽然这种政策布局是赞成强势美元的鲍尔森所不愿力推的,但为了增加贸易收入进而切除财政赤字病魔,鲍尔森在缺乏更有效手段的前提下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鲍尔森非常相信美国的贸易赤字会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来恢复平衡,在推动亚洲等国主要货币兑美元升值方面,鲍尔森可能还要比斯诺显得顽固和执著。 迷信或者崇拜鲍尔森的华尔街许多金融人士相信,在为布什政府卸下“双赤字”包袱后,鲍尔森会从长期内营造拉强美元的政策气势,然而,在一个与总统共进退的美国阁僚体制中,鲍尔森能够跟随布什待在白宫的工夫满打满算也不过2年半,如此短的时间就能让几乎烂掉的美元重现昨日的辉煌,不知鲍尔森到时会发出什么样的特异神功。 [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