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亨利·菲尔丁 |
释义 | § 概述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年4月22日-1754年10月8日)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对后世影响极大。 § 生平 1707年菲尔丁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就读于伊顿公学。他的妹妹后来也成为了著名作家。菲尔丁写了一部浪漫小说,却因此引起了官司,之后他前往伦敦继续写作。1728年菲尔丁前往荷兰莱顿学习,回到英国之后,他开始为剧院创作剧本。他当时的一些作品对当时沃尔波尔爵士领导的英国政府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特别Golden Rump一剧,作家的讽刺功力初露锋芒,但也导致了1737年政府宣布实施剧院许可证法案。 这一法案使得上演的剧本时刻受到怀疑,在舞台上讽刺政治已经不再可能。菲尔丁因此退出剧院,重操法律旧业。1748年他成为米德尔塞克斯和威斯敏斯特的治安官员。 § 主要作品 《一七三六年历史纪事》(1737) 《大伟人乔纳森.菲尔德传》(1743) 《汤姆·琼斯》(1749) 《艾米莉亚》(1751) 《里斯本航海日记》(1754) § “散文滑稽史诗”诗人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18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身破落贵族,13岁进入贵族伊顿公学.受古典教育,于1728年进入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一年半后,他由于父亲无力提供经济资助而退学,回到伦敦独自谋生。 去荷兰前他在伦敦上演过他的第一部戏《歌舞会中的恋爱》,模仿康格雷夫 的风俗喜剧。回伦敦后的戏剧创作持续到1737年。1734年,他结了婚,为 维持生计,租下“小剧院”自任经理自编剧本。他写作、改编了不下25部不 同类型的戏剧,多数是小歌剧形式的闹剧或风俗、阴谋喜剧,最重要的是讽 刺剧《巴斯昆》(1736)和《历史记事》(1737)。《巴斯昆》上演历久不 衰,前半部讽刺选举中的贿赂舞弊,后半部讽刺牧师、律师、医师等行当的 腐败情形。《历史记事》,借用当时记述国内外大事的年鉴的名称,写发生 在1736年社会、政治、戏剧方面的情况。在政治场景中五个政治家商议征税 的事,他们决定向无知征税,因为大多数有钱人是无知的。剧中有场戏影射 当政首相华尔浦尔用搜刮来的钱财贿赂反对派。这部政治讽刺剧大大激怒了华尔浦尔,1737年5月,政府通过“剧院检查法案”,封闭大批剧院,菲尔丁不得不结束戏剧创作。菲尔丁为生活改学法律,3年时间修完7年课1740年获得律师资格。同时他进行写作,先后主编《斗士报》等四个刊物并开始创作小说。1748年他奉派为伦敦威斯敏斯特区司法行政官,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小册子《为穷人采取有效措施的提议》(1753)里,表示了对穷人的同情。1754年,他由于痛风病加剧而退休,遵 医嘱到西班牙的里斯本疗养,但到达不久便去世。菲尔丁是杰出的戏剧家,但他对文学史贡献最大的是他的小说创作。1741年出现了戏拟理查生《帕米拉》的小说《沙米拉》,据说是菲尔丁的作品。嘲讽《帕米拉》而又确定是菲尔丁作品的是《约瑟夫·安德鲁传》(1742)。 这部小说抛弃了惯常的书信体,以作者的口吻直叙。帕米拉的兄弟约瑟夫在 《帕米拉》中B先生的亲戚布比的家里当男仆,遭到布比夫人引诱。约瑟夫象姐姐一样有美德,但远不如姐姐幸运,因为拒诱而被布比夫人逐走。约瑟夫从伦敦去乡村找他的情人、女仆芳妮,路上遇见本村牧师亚当斯,两个同行,又与去寻约瑟夫的芳妮相遇。小说从卷一第十章以后不再戏拟,而是写三人在路上的经历,构成作品的主要部分。他们在路上遇到各色人物:客店老板、断路强盗、善良和邪恶的牧师、仁慈和自私的旅客、糊涂的治安法官、企图凌厚芳妮的乡绅、地主、管家、隐士、穷人等等,对路上场景、画面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情况。作者还塑造出生动的癖性人物—亚当斯牧师,他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心地善良,爱打抱不平,但性情古怪,对人情世态缺少了解,相信好心会有好报,作者以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者来和社会恶习作对照。 《约瑟夫·安德鲁传》是菲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而他写作的第一本小说是《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 )。魏尔德是18 世纪声名狼籍的罪犯首领,有“伟人”的称号,最后被处以绞刑。18 世纪早期便出现关于他 的谣曲、虚构性对话、小传和小册子,其中就有笛福写的小传。反对派作家将魏尔德与首相华尔浦尔相比,认为他们都是强盗。菲尔丁也是以魏尔德的事迹为根据来讽刺华尔浦尔型的政客,但他们讽刺最尖刻、最有艺术性。小 说以魏尔德的传说为叙述框架。魏尔德从小便偷盗,成人后他组织盗贼集团,实行严格纪律,赃物大部分归他所得,对不服者便向政府告发。在狱中他还和另一强盗争夺控制和勒索其他犯人的权利。故事中心是政治讽刺。在讽刺性定义里,“伟大”是与善良相反的,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与德行不相干的,“伟大”便是压迫、剥削、欺骗普通民众,因此“征服者、绝对君主、首相”与盗贼并无区别。菲尔丁攻击了谋私的政客们,狱中两派囚犯争夺“帽子” 的一章,影射了两党间争夺的可笑和他们在掠夺本质上的一致。 小说中塑造了正面形象珠宝商人哈特夫利夫妇,他们遭受到魏尔德的无情迫害,最终苦尽甘来。但他们形象刻画得并不成功,哈特夫利善良,富有 感情,但了无生气,哈特夫利太太无从魏尔德手中的逃脱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汤姆·琼斯》,全名《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 ),是菲尔丁的代表作,也常被看作英国18 世纪小说的最杰出巨著。 故事首先叙述主人公在乡村的经历。富有、善良的乡绅奥尔华绥收养了弃婴汤姆·琼斯,与妹妹伯里琪的儿子布立非一起抚养。两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汤姆真诚、善良、侠义但轻率任性。布立非则虚伪、工于心计。汤姆得到了乡绅魏斯顿的女儿苏索亚的爱,但魏斯顿强迫女儿嫁给能继承大笔遗产的布立非,布立非也出于自私打算想娶苏索亚,他竭力中伤汤姆,终使得奥尔华绥一怒之下赶走汤姆。苏索亚闻讯也带侍女前往伦敦投亲. 以便找寻汤姆。小说第二部分是汤姆和苏索亚在路上的活动。本想出海的汤姆迷路去了 伦敦,他与苏索亚多次近在咫尺,但始终没有遇上。他在客店遇见一伙军人,因与人争吵受伤,遇见以前的塾师巴特里奇,二人同行。路上他们遇见隐士、乞丐、艺人、律师、吉卜赛人、劫盗、税官等人。这部分占了小说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说中最有趣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描写了社会各阶层人物,表露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主人公在伦敦的经历构成了小说的第三部分。寻找苏索亚的汤姆遇见苏索亚的表姐贝拉斯顿天人,受到她的诱惑。贝拉斯顿夫人还唆使费拉摩爵士占有苏索亚,幸而魏斯顿及时赶到救了女儿。汤姆因自卫伤人入了狱。最终真相得以大白,汤姆实际上是伯里琪的私生子,布立非的同母异父兄弟。布立非的种种诡计被揭穿,被无罪释放的汤姆成为奥尔华绥先生的继承人,一对历尽苦难的情侣终成眷属。 菲尔丁塑造了出色的人物形象。汤姆不是个理想化的青年. 他性情急躁、冲动鲁莽,特别不能遏制自己的情欲,经不起诱惑. 与女性关系不够检点。但是他天性善良,光明磊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不有意地损人利己。 汤姆不是道德的化身,但他生机勃勃,体现了健康、自然的人性。正如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说:“读完理查孙后捧读菲尔丁的书,如从火炉烘烤的病房出来走人五月惠风和畅的露天草地上。” 布立非与汤姆仿佛处于两极,他外表看来笃信上帝,遵守一切规定了的行为准则,不忘责任和道德,实际上内心诡诈,自私贪婪,虔诚和美德只是他谋取私利的面具。布立非与汤姆的对立是虚伪的清教道德和“自然道德” 之间的对立。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汤姆·琼斯》因为它出色的结构备受称赞。小说篇幅宏大,有乡村、路上、伦敦三部分,描绘乡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色男女肖像,但线索清晰. 故事连续、引人入胜。汤姆的身世之谜成为强烈的悬念,直到结尾才解开。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但以前的伏笔又是令人信服的。小说的语言也清晰、灵活、机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