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原城 |
释义 | § 简介 九原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在其西北边境兴筑的军事重镇,秦汉时代在这里设置了五原郡,因此以五原之名闻名于世。 九原城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村西。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九原城的建成年代,最早作为地名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也就是在战国初期就和云中城一样有名,但如同云中城一样是后人议论的话,不足为据。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0年向西开拓疆域时,设置了云中郡,并记载九原城是云中郡下属的一处军事据点。九原城地处乌拉山以南、黄河北,其西侧是黄河南北两条支流的汇合口。当赵武灵王追逐林胡、楼烦及匈奴等少数族、沿乌拉山向西开拓疆域时,林胡、楼烦被迫退居河套内,也就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及黄河后套以南地区。当时黄河以北支流为主流,大致是今乌加河河床。黄河在今蹬口县补隆淖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南北两支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南汇合,再向东流,经九原城南继续东流,自九原城南渡河便是林胡、楼烦的游牧区域,自九原城北面越过乌拉山便是匈奴的游牧区域。赵国为了保住新开拓的领土,就必须用重兵防守南北两面游牧民族的反击,南面有黄河险阻,除冰冻期外无须重兵把守,北面是东西横亘的乌拉山,就是沿山麓修筑一条防守用的长城,并在山谷口外修筑军事设施的城障。九原城北面的山谷口较多,其中最大的一处山谷是今称为哈德门沟的大沟,是通往山后的最主要的通道。因此九原城便在山谷口南兴筑,成为赵国西北方的军事重镇,它的建城年代应是与兴筑长城同时。 § 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派遣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了全部河套地区;第二年蒙恬又率兵渡过黄河,占据阳山、北假地区,就是乌加河以北、以东,狼山、查石太山以南、乌拉山以北地带。秦王朝在沿黄河兴建了三十四座县城,并的九原城设置了九原郡。秦代九原郡管领范围,包括了黄河沿岸新设置的县城,约为今包头市以西、后套全部、伊克昭盟库布其沙漠北面的广大地区。 西汉武帝时,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改九原郡为五原郡,治所仍在九原城,辖有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固阳、西安阳、河目、成宜、莫(黑旁旦)、河阴、蒲泽;南兴、武都、宜梁、曼柏等十六县。王莽时期,匈奴不断南下,五原郡一带汉人弃城而逃。东汉初年,五原郡等五郡一度为卢芳所据,宜到公元39年(建武十六年)卢芳投降,北边五郡才重归东汉王朝管领,由国家发给粮食和路费,鼓励北边五郡人民各还本土,公元51年又复置五原郡,领有十县,只有九原、五原、河阴、临沃四县仍在旧地。东汉末年;五原郡便告废弃,汉人溃散南逃,城垣变成废墟。汉代以后,又曾在这一带建置过以五原为名的郡县,但已不是原来九原城的地方。 九原城自战国时期的赵国初建,经历了秦、西汉和东汉等王朝的变迁,城市断续使用约有五百年之久。现今城垣废墟已不太清楚了,加以近现代开凿黄河灌溉渠后,大量洪水浇灌,淤积泥土甚厚,以致仅能从地面看到残高约l米的城墙,全城平面为方形,每面长约1000米,城内2—3米以下才能找到遗迹和遗物,因此已无法弄清原有城市的布局情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集权统治,致力于交通建设,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有通往六国故都的驰道,并修筑有专为对付匈奴的直道,一旦发生军事行动,便可从国都派出大军应战。直道起自咸阳北面的甘泉宫(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向北直通至九原郡所在地九原城。直道全长1800秦里,约合今700公里,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兴筑,只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一治大的工程。现今东胜市漫赖乡二顷半村南梁上还可见到一段直道的遗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全国,计划最后到北边的九原,再由九原从直道返回咸阳,可是走到半途便病死了,赵高、李斯和胡女等人,怕秦始皇病死的消息传出后,留在咸阳城中的谙王子与胡亥争夺帝位,引起天下骚乱,便将秦始里病死的消息保密不宣,将其尸体装在温凉车中,从井烃拉到九原,再从九原经直道拉回咸阳。从此以后,九原城便成为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城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