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华山佛学院 |
释义 | § 基本信息 简介 九华山佛学院 九华山佛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中级佛学院,院刊为《甘露》,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院名,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创办并兼任院长。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教务长的圣辉法师曾任首届业务副院长。现任副院长是果卓法师、宽容法师。[1] 办院宗旨 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院训 “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 僧源 学僧来源以本省为主,兼招外省。 招生条件 为信仰坚定、五官端正、六根具足的18一2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僧人。 学制 两年。 课程开设 九华山佛学院四个学期共开设佛学常识、六祖坛经、八宗概要、金刚经、楞严经、戒律学等20多门课程。 办院方式 “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不放暑假,结夏安居、半月诵戒、早晚两堂功课、过堂坐禅。 毕业去向 已毕业数届学僧,有的留院、留山,有的则由中国佛教协会分配到全国其他寺庙或回原籍寺庙等。 § 历史沿革 九华山佛学院 1637~1638年,明未四高僧之一智旭于在芙蓉阁登坛演说《华严经》,并参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清朝国师玉琳、高僧兴斧、宝恒先后到九华开坛讲经,一时宗风大振。 1898年,华严学者月霞在九华山翠峰寺创办“华严大学” 1919年初,在东崖寺方丈容虚倡议下,成立了“江南九华佛学院”,开设课程有:佛学概论、贤首学、小乘佛学概论、佛教宗派源流、摄论以及国文、英文、文章作法、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艺术、体育等,历时17 年。 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僧伽培训班,学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庙招生,经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毕业后大都回原地从事寺院管理工作。 1990年7月,在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基础上成立了现在九华山佛学院,截止1999年7月,共培养学生250多名,寺院执事近50名。 § 学院现状 九华山佛学院 九华山佛学院已毕业四届学僧和两期全国寺院执事进修班,共二百余人。毕业的学僧中,有的在全国各大寺庙中担任当家、监院等重要执事,有的已是各级佛协的中坚,也有的成为佛学院的骨干,及时缓解了佛教界僧才奇缺的状况,为佛教教育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目前,佛学院第五届学僧已到第三学期。佛学院自培师资,几年来已初见成效,现在拥有十几位品学兼优的青年法师执教和管理后勤工作,虽然他们都很年轻,但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是他们的特色,相信他们会成为佛教事业中兴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不少佛学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来院讲学。学院另创办了《甘露》杂志,它不仅是学僧学修的园地和佛学院研究的论坛,更是九华山佛学院对外开放的窗口。 § 相关信息 九华山 九华山,古属陵阳山区,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贵池县志》 ,清光绪重修本)。清人王琦考证,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冬,应友人韦权舆、高霁的邀请, 聚会于九子山西麓的夏侯廻家,互相吟唱,其“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佳名杰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天宝十四年,李白赠青阳友人韦仲堪“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又是一曲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九华绝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