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杰
释义

§ 简介

姓名:何杰

生卒:1888年-1979 享年91岁。他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的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

籍贯:中国

1888年2月15日 出生于广东番禺县大石乡(现属广州市郊区)。

1901-1906年 广州格致中学学习。

1906-1909年 唐山路矿学堂学习采矿工程及铁路工程。

1909-1912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学习采矿工程。获工科学士学位。

1912-1914年 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研究院学习地质学。

1914年 获理科硕士学位。

1914-1917年 国立北京大学工科教授。

1917-1925年 国立北京大学理科地质学门(系)教授兼主任。

1925-1931年 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兼矿冶系主任、教务长、代校长。

1932-1938年 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35年后兼任地质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

1938-1940年 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分校矿冶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0-1942年 四川重庆重庆大学矿冶系教授兼系主任,四川乐山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经济部采金局金矿勘探总队总工程师、总队长。

1942-1944年 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兼主任、理学院院长,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1944-1946年 四川重庆重庆大学矿冶系教授。

1946-1947年 河北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采矿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1949年 广西桂林广西大学矿冶系教授兼系主任,教务长,代校长,兼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1950-1952年 河北唐山铁道学院教授兼采矿系主任。

1952年 天津中国矿业学院教务长。

1956年 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

1979年12月21日 在广州因病辞世。

§ 生平介绍

何杰,字孟绰,原名何崇杰,1888年2月15日出生,广东省番禺县大石乡(现属广州市郊区)人。其父何蓬洲是清朝廪生,何杰幼年在乡从父学习,并从事农活以助家计。在其父严格教育下,自幼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务实的优良品质,1901年何杰13岁离家去广州求学,在美国教会新开办的格致中学(岭南大学的前身)获得半工半读的机会,他在该校刻苦学习了6年,为日后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攫取修筑铁路、开采矿产特权之际,不少有志青年立志学习科学技术以维护国权,振兴中华。1906年唐山路矿学堂(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前身)来广州招生,何杰以优异成绩考取矿科,并获取官费生待遇,他先在该校矿业科学习,后又改学铁路工程。为了实现自已学习采矿技术的理想,他萌发了出国深造的想法,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尚未毕业就考取“庚子赔款助学金”,赴美国留学。

1909年,何杰开始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采矿工程,因他在国内已学过相关基础课程,学院准许他直接进入二年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步认识到:做一个优秀的采矿工程师,地质学知识至关重要。只有深入了解矿床的赋存条件、分布规律及品位,才能有效地设计和施工采矿工程。因此,在获得工科学士学位后,他又去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研究院申请到研究生奖学金,攻读地质学。1914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在美国的6年,何杰亲眼目睹了美国工矿业的兴起对该国经济繁荣和国力增强的巨大推动作用。当时曾有人劝他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想到祖国太贫弱了,封建昏庸的清皇朝已被推翻,共和国已经建立,百废待兴,决定回国参加建设。

何杰回国后,应北大校长胡仁源(原工科学长)之邀,任工科教授(当时北大工科有土木工程及采矿冶金工程两门)。3年间他为工科学生开了测量学、地质学、定性分析、采矿计划、气体分析、试金术、采矿学、冶金学等课程。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培育师生重视学术自由研究的风气,聘请有真才实学、有志革新的青年学者为教授,使北大气象一新。1917年秋北大理科恢复地质学门招生,蔡元培任命29岁的何杰为地质学门(1919年改称学系)主任。1919年,何杰被公推为首任系主任,之后,何杰连续5年任系主任,1919年秋北大决定在地质系增设地质研究所,蔡元培请何杰兼任该所主任。何杰在北大执教前后11年,为创立我国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地质学系做了不少实事,这段经历对他以后半个多世纪从事地质、矿业教育科学事业影响至深。

1925年何杰应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邀请,出任该校矿冶系主任兼教务长,何杰协助校长对我国创办最早的工科大学进行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实情的改革。许多留学回国的工科专家来校任教,他们抱有将北洋大学办成“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宏图。但当时北洋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学校经费经常发生危机,甚至教职员薪金也无法按月发放,天津又是军阀争夺之要地,学校曾遭流弹袭击,被迫多次停课,刘仙洲极感失望,于1928年辞职离校,学校更加陷入困境,何杰挑起稳定学校秩序的重任,代理校务直至茅以升接任校长。

1932年何杰受广州中山大学的聘请,出任该校教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该所由中山大学暂管)。他主持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后,注重将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的开发相结合,将工作重点放在湘粤、湘桂交界的南岭地区。每有重要发现及时建议当局和实业界组织开发(如粤北、桂东的煤矿及桂东富、钟、贺一带的有色金属矿)。还组织将调查成果编绘成较高水平的1∶200万广东、广西全省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并出版了研究所的年报、特刊、《地质集刊》、《古生物志》等刊物,使该所的工作大有起色。该所虽归中山大学管理,但与中大分离两处,1935年何杰当时已兼任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当时中山大学全部迁入石牌新建校舍,他建议将两广地质调查所也迁入校内,与地质系、地理系同设于一幢楼之内,这样就可实现他构思已久的将教学、科研与矿产调查和开发相结合的理想方案。遗憾的是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何杰所设想的方案最终没能实现。

何杰

何杰为了提高地质系的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延揽名师来系讲学,他说服校方重金聘请德国著名构造地质大师施蒂勒来校任教。施氏推荐其弟子彼得·米士(P·Misch)来校。米士学识渊博,除构造地质外,岩石学、地层学均很精通,尤擅野外地质测量工作。对师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此时,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在北大获为期一年的休假,何杰闻讯后当即凭师生之谊邀他来校讲授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米士及孙云铸授课内容丰富、方式生动,令学生大开眼界,提高了学习地质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地质系的教学质量。

何杰还积极支持中山大学地质学会创办《大地》月刊,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一份鼓励学生投稿、用中文出版的地质学月刊。何杰亲自撰写发刊词及《宝石之鉴别》一文,发表在1937年1月出版的创刊号上,推动了师生重视学术研究的风气和写作兴趣。他还捐款设立“何氏奖金”,奖励优秀学术论文的作者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抗日战争期间,何杰发挥自己的专长努力为抗战出力。1937 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靠北方煤炭作为广东燃料主要来源的供应中断了,广州市的工业、交通业、发电、军工等生产顿时濒临瘫痪,当局只得采取紧急措施,将远在湘粤省界湖南境内粤汉铁路附近杨梅山一带的煤矿划归广州行营组建的湘南矿务局领导。何杰被借调往该地任杨梅山矿厂总工程师兼厂长,负责该矿区的扩建改造工程,他迅速查明煤层的赋存规律,设计新平硐四个,并同时开工。短期内把原先土法开采的小煤窑改造成用现代方法采煤的小矿井。使原煤产量由日产30多吨提高到日产400多吨。何杰又设计从出煤坑口直到粤汉铁路小站白石渡之间的运煤轻便铁轨,以人工手推矿车的运输方式替代原先的人力挑运,解决了外运困难。该矿区的煤种是烟煤,适于炼焦。何杰就地建造一批焦炭窑,经过不断改进,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焦炭,满足军工需要。何杰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很快缓解了广州市的“燃煤之急”,为安定广州市的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抗战的形势很严峻,经济困难重重。经济部采金局在重庆组建金矿勘探总队,下辖14个分队。以便加速和扩大黄金生产。何杰被请去担任总工程师兼总队长。他只身一人去重庆赴任,为加速开发大后方的金矿资源而出力,与此同时,他在重庆还兼任重庆大学矿冶系主任,继续担任教学工作。中山大学由云南迁回粤北坪石后,由于生活艰苦、办学条件较差,不少教师纷纷离校他往。1942年教育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急调何杰回中山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地质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并授予“部聘教授”称号,在艰苦的条件下,何杰尽力工作,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直到1944年日军进攻粤北,占领坪石,何杰才再度去重庆大学任教。

1947年广西省计划以开发矿产来发展经济,特邀何杰任广西大学教务长兼矿冶系主任,同时兼任广西稀有金属矿产勘探队队长。他在桂东锡矿产区调查时,曾发现矿场废弃的砂尾中富含独居石和其他稀土元素,他立即建议有关部门回收锡矿砂尾。他深知铀矿对国家的重要性,1948年,他不顾60高龄亲自去南岭某地,在极艰苦的条件下,连续8天从早到晚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通过实地调查对该矿点铀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获得了初步认识,制定了勘探工程布置及取样分析计划。遗憾的是该勘探工程施工不久,即因勘探队经费无着,只得解散。

1948年4月经广西大学师生多次罢课抗议,省府答应由学校具保释放被捕的7名进步师生。但校长怕事涉政治,不愿出面保释。何杰同情学生的爱国运动、不避嫌疑,亲赴监狱签名具保,领回被捕师生,此举深获师生的尊敬。后校长离职,何杰被任命为校务维持委员会主任。此时,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前身)的校长离职他往,使该校陷于困境,何杰应邀接任该院院长,尽力支撑危局,使该院照常开学上课。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广州,何杰与师生员工共同护校,使该校校舍及教学设备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1950年秋何杰第三次回到母校唐山工学院任采矿系主任,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即原唐山工学院)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何杰坚定地拥护教育部的决定,于9月率领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近百名师生来到天津向中国矿业学院报到,使该学院增添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办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为后来该校搬迁北京,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北京西郊新建的著名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矿业学院奠定了基础。1952年11 月何杰被任命为中国矿业学院教务长,1956年10月国务院任命何杰任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

何杰在主管教学及科研工作期间,积极贯彻党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效果的提高,添置大批最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建成高水平的实验室;亲自出任图书馆委员会主任,扩大和改进图书馆工作;积极推动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在他的倡导下反映学院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季刊《北京矿业学院学报》创刊号于1955年2月出版发行;院首届科学讨论会也于1956年2月召开。为了推动我国煤炭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广大煤炭科学工作者技术水平的提高,1962年何杰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煤炭学会。其后又参与筹备出版我国煤炭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刊物《煤炭学报》,亲自担任该刊首届编委会主编。他认真审稿,约请作者谈话,给予鼓励和指导。

由于何杰一生辛勤从事教育,严谨治学,深获师生们的尊敬。1952年他曾以教育界代表身份出席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3年起连续当选为北京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及第二届常委,并以政协代表身份列席第二届人大会议。1964年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推选他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78年,他被增选为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中美建交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代表团首次来我国访问,他们专程拜访了这位健在的年事最高的校友。借此机会,何杰建议该校与中国矿业学院建立校际交流关系。

1978年春,何杰作为广东省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已90高龄,是出席大会年龄最大的代表,但他精神矍铄、满头乌发,备受与会者的崇敬。许多著名的地质界老学部委员如年逾80的孙云铸、杨钟健,年近八十的许杰、王恒升等都是他早年的学生。大家共叙旧情,同庆科学春天的来临,九旬老学者高足满堂之美誉,一时传为佳话。

何杰一生生活简朴,起居规律,饮食有节,因此,直到90 高龄全身器官尚无明显病变。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何杰因盲肠炎手术后发生感染,于1979年12月21日不幸在广州去世,享年91岁。

§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我国地质教育的摇篮”——北大地质学系的奠基者

何杰任北大地质学系首任主任长达7年,他为地质学系的学制、教学计划的逐步改进和完善,聘请学有专长的中外学者组成实力强大的师资阵容,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付出了许多心血。

地质系恢复招生之初,由于北大尚设有预科,故本科学制定为3年。之后,取消预科,但1919年入学的新生部分仍为3年制,部分为4年制,1920年入学的学生才全部为4年制。因此何杰面临较复杂的情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施行不同的教学计划,甚至要为同年入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何杰很重视学科的应用方向。在开始考虑专门化设置时,他就提出除古生物学门外,还应设经济地质学门。在3年制的教学计划中设有采矿学及冶金学课程。在四年制的教学计划中设有采矿学、选矿学、冶金学、试金术及实习等课程。何杰又十分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在他主持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实验、实习课学时数大大超过该课程的讲课学时。此外,4年中还有3个月的野外实习。

1920年李四光及美籍地质、古生物学大师葛利普(A.W.Grabau)来系任教后,大大提高了地质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1923年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前两年学生所习课程属地质学基础科目,均为必修;三、四年级的课程多为专门性质,学生可分三个学门选习。这三个学门是:矿物岩石学门(注重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经济地质学门(注重矿床学及应用地质学);古生物学门(注重古生物学及地层学)。至此,地质学系教学计划才算基本定型。为我国兴办地质高教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何杰在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勇挑重担。他按照教学计划为学生开出多门课程,据统计,何杰在北大为工科及理科学生开课多达15门,内容涉及地质、采矿、冶金、测量、化学等诸多学科。有的学期,他同时要开出三门课,每周讲课12节,还有实习课3节。此外,在北大的11年间,他每年都要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及到矿山实习,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何杰对学生要求严格,在考试成绩的评定及补考规定的执行上坚持原则。如1922年地质系有9名学生因有个别课程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至次年补考及格后才准予毕业。正因为如此,才培育了北大地质系严谨的优良学风。

何杰积极参与学术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同时也热心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1920年10月北大地质系学生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何杰积极支持,除发动系里教师捐款资助活动经费外,还亲自参加该会组织的活动,多次应邀作学术演讲。1920 年何杰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并担任该会理事。1922 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及地质调查所的教授们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何杰是该会的永久会员,在1927年以前曾任评议员(理事)。何杰在任系主任期间,勤勤恳恳、身体力行,为被誉为“我国地质教育的摇篮”的北大地质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何杰在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勇挑重担。他按照教学计划为学生开出多门课程,据统计,何杰在北大为工科及理科学生开课多达15门,内容涉及地质、采矿、冶金、测量、化学等诸多学科。有的学期,他同时要开出三门课,每周讲课12节,还有实习课3节。此外,在北大的11年间,他每年都要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及到矿山实习,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

何杰对学生要求严格,在考试成绩的评定及补考规定的执行上坚持原则。如1922年地质系有9名学生因有个别课程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至次年补考及格后才准予毕业。正因为如此,才培育了北大地质系严谨的优良学风。何杰积极参与学术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同时也热心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1920年10月北大地质系学生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何杰积极支持,除发动系里教师捐款资助活动经费外,还亲自参加该会组织的活动,多次应邀作学术演讲。1920 年何杰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并担任该会理事。1922 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及地质调查所的教授们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何杰是该会的永久会员,在1927年以前曾任评议员(理事)。何杰在任系主任期间,勤勤恳恳、身体力行,为被誉为“我国地质教育的摇篮”的北大地质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地质界宝石学、金矿及铀矿研究的先驱者

何杰早年在美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对从矿物学及地质学角度去研究宝石发生深厚兴趣,他已具备深入研究宝石学的必要基础。但遗憾的是回国后一方面国内长期处于战乱频繁的局面,经济萧条,宝石市场很不景气;另一方面他身负繁重的教学及教学行政工作,无暇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宝石。何杰在这一领域遗留下的学术著作都是在参加学术组织的年会或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时撰写的。1923年11月何杰为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作关于宝石的学术讲演。详细讲述了宝石的分类、价值及主要性质、雕琢和装镶方法、人工仿造技术以及宝石的真伪鉴别方法等等。该文曾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连载,并刊登在《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第二期上(1923年12月出版)。

1924年1月何杰在中国地质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The popularity of Alexandrite as a gem-stone in North China的学术报告。全文用英文发表在1924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三卷上。题为《Alexandrite and its popularity as gem-stone in North China》,文中首先介绍Alexandrite的名称来源及中文译名(变石)的由来。对变石的化学组成、光学特性、地质产状和产地进行了介绍。对该宝石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他指出中国市场上变石主要用于镶戒指,所以最适宜采用混辉耀切法和透底式装镶。对北京及哈尔滨宝石市场进行了调查,指出当前变石在华北流行与主要来自俄罗斯乌拉尔地区低等廉价变石的大量流入有关。最后,何杰指出宝石是一种奢侈商品,其需求取决于社会的财富程度。正因为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因此中国宝石市场的需求量不可能增大。

1937年1月出版的《大地》月刊创刊号上,刊登何杰的另一篇题为《宝石之鉴定》的学术文章。在该文中详述了根据物理性质鉴别宝石的各种方法,宝石雕琢和装镶的方法,以及市场上常见的仿制作伪的四种方式,最后,提出我国民族历来最爱好的宝石是玉(软玉和翡翠)和珍珠,文中还提到了鉴别珍珠真伪和收藏的方法。总之,何杰是我国地质学界研究宝石学的重要先驱者。

此外,何杰于20世纪20年代曾带领学生远赴我国最北的黑龙江边的漠河调查金矿开发情况,1940~1942年曾主持过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金矿勘探的技术工作,1948年曾对某地铀矿床进行调查研究、布置了勘探工程。由于金矿及铀矿的特殊性,何杰没有公开发表过涉及这两种特殊矿种的地质研究论文,但他是我国地质界对金和铀两个矿种进行过研究的重要先驱者的历史地位是应该肯定的。

1988年12月在何杰诞生100周年时,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山大学地质系等单位曾联合举办纪念大会,缅怀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地质采矿科技及教育事业的长者,60年来他为国家培养出许多地质采矿界有用人才,其中不少已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学部委员。而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保持着对人平易和蔼、对工作认真务实的精神。他是一位用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无言之教来教育学生的好老师。

§ 主要论著

1 HO.C.ALEXANDRITE AND ITS POPULARITY AS A GEM-STONE IN NORTH CHINA.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4年,第三卷183-190页

2 何杰.宝石之鉴定.大地月刊(创刊号),1937年1月,国立中山大学地质学会出版

§ 参考文献

1 于光.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早期史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黄汲清,何绍勋主编.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 中国矿大九十年.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萧超然主编.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二版)

5 《国立中山大学二十一年度概览》中山大学1933年出版

6 《国立中山大学现状》.中山大学1935年出版

7 《国立中山大学现状》.中山大学1943年出版

8 地质学会秘书处编纪念何杰教授诞生一百周年.广东省地质学会会讯,第11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