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猗县
释义 临猗县地图

临猗línyǐ古称郇阳,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位居黄河中游秦晋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具有四千年灿烂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称。

§ 地理

卫星地图

(一)面积:临猗县东西阔55公里,南北长33公里,总面积1339.32平方公里。

(二)方位: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地理座标: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35°18′47.6″。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

(三)地貌:临猗县地貌是经受长期的和复杂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侵蚀和堆积的作用,特别是燕山期与喜马拉雅山期的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侵蚀与堆积,对地貌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断块与升降变化,表现为地堑和地垒,使临猗的地貌明显分为黄土台垣和涑水平原两个地貌单元,是典型的地貌构造形态。黄土台垣又叫峨嵋岭,占临猗县总面积的50.96%,南部与西部均有波折。南部边缘海拔500米左右,北部边境海拔约6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东北角的孤山为820米。地势呈现为自北向南倾斜。涑水平原占临猗县总面积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现东北——西南向倾斜。

§ 气候

农业

临猗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连阴雨天气。临猗县日照时间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71.6小时,全年日照总辐射量为123.9千卡/平方厘米。临猗县历年平均气温13.5°C,年平均最高气温19.7°C,极端最高气温42.8°C,为全省之冠。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显减少。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热风等是常见的天气灾害。

根据临猗县气象站1957--2003年记载的资料,临猗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99.1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县份,临猗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945.1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为6108.6万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开采量为9400万方,最高年为12321万立方米,临猗县人均资源占有量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中国人均1750方的10%,临猗县年工农业用水总量近年来多大15000万平方以上,其中1000多万方左右为农业灌溉黄河提水。

§ 环境

临猗县

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日照2271小时,无霜期210天,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每年的商品粮和商品棉曾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1/ 7和1/ 8,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称。

临猗是山西省村村实现“三通一改”最早之县。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一改即降氟改水。全县油路总里程达到1256公里,固定电话近10万门,光缆电视用户6万户。

§ 资源

临猗县双塔交影

(一)人口资源:2003年临猗县总人口54.8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65%,占运城市总人口的11.41%,是全省的人口大县和全市的第一人口大县。

(二)土地资源:临猗县总面积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亩;按国家统一标准分类,其中耕地101418.6亩,占总土地的49.57%;园地为490134.1亩,占总土地的23.96%;林地2590.8亩,占总土地1.59%。

(三)矿产资源:临猗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只有可以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砖瓦粘土、砂、花岗岩石料,但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1、砖瓦粘土矿2、砂矿3、石料4、地热资源

(四)水利资源:黄河流经临猗县河段全长29公里,据龙门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512.2立方米/秒,是临猗县的主要客水资源。涑水河在临猗县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候、城关、牛杜、嵋阳、庙上、七级镇6个乡镇,3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全长44公里,该河多年枯竭,已成为临猗县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五)旅游资源:临猗文物古迹众多,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非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中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

(六)主要物产:农业上,主要生产小麦、棉花、苹果、梨枣、江石榴等,其中酱玉瓜1915年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小平菇1990年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红富士苹果1996年获中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梨枣、江石榴、白水杏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名牌产品等殊誉。

工业上,主要生产化肥、三轮车、商用挂车、变压器、汽车、纺织品、果汁、果酱等,获得多 项国家及部优产品称号。

§ 经济

全县共有耕有150.8万多亩,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其次有玉米、谷子、高粱、薯类、油菜、地黄等。果园1152座,约3.4万亩, 年产果类2410多万斤。

临猗县工业有化肥、机械、农修、针织、造纸、塑料、丝织、水泥、食品等行业。

§ 交通

临猗县人民政府

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以县城为中心的干线公路有北通大宁、西南通永济、东南通运城等线。其它尚有支线公路、简易公路、大车路多条,连接着邻县及境内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1996年,临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临猗县拥有油路总里程1256公里,其中国道一条36公里,省道3条74公里,县道9条227公里,乡村道路919公里,油路密度为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长、油路密度最大的县。陆路运输,临猗县拥有客车238辆,货车1436辆,年客运量4103万人,年货运量160万吨,开辟省际线路6条,省内线路47条,县内线路35条,客车通车率99%。水路运输,有吴王、南赵两个黄河渡口,有钢质渡船18艘,在秦、晋两省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

§ 行政区划

临猗县辖8个镇、5个乡:猗氏镇、嵋阳镇、临晋镇、七级镇、东张镇、孙吉镇、三管镇、耽子镇、楚侯乡、庙上乡、角杯乡、北辛乡、北景乡;牛杜工贸区、卓里工贸区、闫家庄工贸区。

§ 旅游

峨嵋岭

临猗文物古迹众多,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非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中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

临猗县古迹有“双塔交影”,在县城内北隅有东西砖塔两座,创建于隋唐,宋代重修。相传西塔藏白蛇,东塔隐许仙。每年七夕,白蛇、许仙相会,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团聚,因有“双塔交影”之称。林外,元代大堂、临晋镇均为省级保护单位。

§ 政治

临猗县领导班子

(一)领导班子:临猗县共有基层党委23个,其中乡镇区党委16个。基层支部735个,其中农村支部378个,基层党总支20个。

(二)党员干部:临猗县共有干部8982人,其中,机关1141人(县直机关839人,乡镇机关302人),企事业单位784人。女干部3512人,其中机关250人,企事业单位3262人。机关干部中科局级干部413人,大学本科197人,专科650人,中专231人,高中及以下61人;30岁及以下267人,31—50岁806人。临猗县现有党员17336人,其中农村党员13736人,女党员2246人。

(三)民主党派: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在临猗县设有基层支部的,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设立小组的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8年,现有党员8人。中国民主同盟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7年,现有盟员23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临猗县支部成立于1989年10月15日,现有会员27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临猗县小组成立于1989年,现有成员2人。

(四)民族分布:临猗县现有8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29人,满族14人,蒙古族6人,苗族12人,瑶族3人,藏族2人,佈族2人,纳西族1人,共69人。分布于县14个乡(镇、区),其中猗氏镇12人,七级乡11人,楚侯乡15人,庙上乡7人,北景乡5人,孙吉镇4人,角杯乡4人,临晋镇2人,三管镇2人,闫家庄区2人,嵋阳镇2人,耽子乡1人,北辛乡1人,东张乡1人。

(五)宗教:临猗存在三种宗教教别: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共有信徒12383人,遍布临猗县十六个乡(镇、区)。宗教活动场所27处,其中基督教23处,信徒6467人,天主教2处,信徒202人,佛教2处,信徒5714人。

§ 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文化源远流长,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遗迹;春秋时期的郇遗址至今尚存。猗顿兴富、汉魏碑碣,珍贵文物,蕴藏极富。解放后,临猗县文化工作日趋活跃,50年代即被表彰为“山西文化县”,1991年,被命名为中国文化工作行进地区。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

自1997年以来,先后兴建了文化综合大楼、文化中心、图书馆大楼、博物馆办公楼、县影院、县剧团排练厅等一批龙头文化设施,建立健全了16个乡(区)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开展了争创先进文化乡(镇)和特色文化村活动,先后命名了8个先进文化乡(镇)、10个特色文化村和百户农村文化活动先进户。节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热闹火爆。

临猗眉户剧团在中国3000多个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至1952年建团以来,坚持47年编演现代戏,深入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被誉为“硬骨头剧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代戏250本(回),演出1.4万场,观众平均每年达50万人,四次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创作的大型现代眉户戏《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情》三上银幕,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戏缘》、《张小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酸枣树·甜枣树》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82项大奖,《十里花香》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23块奖牌,《山妹》获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

临猗县群众文化日趋活跃,1997年7月,王申村威风锣鼓赴香港参加“龙的光辉”庆回归大汇演。1998年春节,城关镇贵戚坊春蕾儿童文化园排演的鼓乐“果乡娃娃闹新春”,应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天南地北喜迎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好评。

§ 教育

临猗中学

临猗县现有中小学392所,其中:高中6所(含民办1所)、职中2所、初中32所(含民办5所)、小学352所(含民办14所)。幼儿园362所,其公办223所,民办139所。教师进修校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96806人,其中高中学生10262人,初中学生32486人,小学生52883人,职中学生1175人,在园幼儿18510人。中小学教职工5332人,其中公办4836人,民办496人。幼儿教师1044人,其中公办260人,民办784人。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临猗县先后荣获中国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两基”工作、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县,荣获山西省教育先进县、德育示范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单位、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初中教育质量先进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临猗县已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中小学现有多媒体教室20座,语音室18座,装备计算机3786台。中小学新增图书册3万册,30所初中理化仪器达到二类以上,314所完全小学仪器配备达到三类以上。2003年高考达本科线624人,比2002年增加147人,达线率18.1%,万人达线比11:3,在运城市遥遥领先。职业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办了综合实验班、普通师范、幼儿师范、计算机、汽车维修、纺织等13个专业。在校生达2000人。临猗县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学14所、幼儿园139所;在校生17423人,其中高中922人、职校346人、中4037人、小学5830人、幼儿6288人;从教人数1117人,总投资12404.5万元。

§ 历史沿革

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1]

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2][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