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峰山 |
释义 | § 简介 五峰山 五峰山历史悠久,据碑文记载,五峰山在秦朝时就被开发,金元代时整个被拓展,在明代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因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五峰山亦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道观占地139公顷,规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分南、北两观。北观即“洞真观”,始建于明太和年间。金敕封为“洞真观”,元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敕封为“护国隆寿宫”。观内碑石林立,宫观殿宇数百间,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皇宫门、午朝门、三清殿、清泠亭、石牌坊等。观东有明神宗恭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莲殿,观西有朝阳洞、青帝宫等古迹。另外,观内尚有卧龙池、清泠亭、百丈阶、碑林等景观。 南观称元都观,又名玄都观,是明德王的香火院。观南的棣山之南边,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陵内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寝墓,最近发掘的德庄王墓,其规模与明十三陵明墓相差无几。 五峰环抱的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有内外八景,内八景即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仙人台、青龙峪、白虎峪、清冷泉;外八景即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栗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景景生辉,处处生情。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浑然融为一体,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近几年来,五峰山加快了景点的恢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又因泉水处处可见,流泉飞瀑蔚然壮观,加之林茂树封,浓荫蔽日,暑季气温比外界偏低3-7摄氏度,被赞誉为“避暑仙境”。[1] § 气候 五峰山属暖带大陆性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短,气温回升快,降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雨雪。 每年的4-11月是游览的最佳时节,此时风光旖旎,游人如织。 § 特色 五峰山仙境的特色是:秀、幽、奇、古。 秀:五峰山有泉。有名的泉就有清冷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龙泉、白虎泉、润玉泉、鹿泉。泉水水质纯净,煮沸无垢,清洌甘甜。 幽:五峰山有洞。山上山下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安乐轩、莲花洞、王母洞、崇玄洞、隐仙洞都是幽中之最。 奇:五峰山有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五峰山的奇峰怪石,山奇、树奇、桥涵奇。 古:五峰山形成年代古,有古道观。道观分南北观:南观名玄都观,是明德王的香火院;北观名洞真观,宫、殿、亭、堂主要集中于此。历史上五峰山道观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2] § 景点简介 五峰山有自然、人文景点213处。 洞真观 进入五峰山西南侧的登山盘路,就见两岩对峙,崖上用巨石筑门,称“一天门”。昔日,门上架阁,名“迎恩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造,后毁。今门内左侧仍有《五峰山敕建一天门迎恩阁碑记》石碑。过一天门,渡过“迎仙桥”,便到洞真观。 隆寿宫石坊 洞真观,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园、范志明创建。邱、范殁后,同业王志深、李志清增筑之,凿池引泉,初具规模,官名为“洞真观”。元代宫廷封道观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皇帝赐名“隆寿宫”,敕建“保国隆寿宫石坊”,并颁发《道藏》经一部480函。至此,洞真观进入鼎盛时期,“楼殿岿崇,金碧辉荧”。清代以来,渐趋衰败。 该观坐北朝南,各殿依次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大门在南,为木质牌坊,四柱三楼式。门内架石桥,名曰“更鸡桥”。桥北是玉皇殿。殿内塑玉皇大帝像,头戴九旒冕冠,两侧侍者各四,手持枪、刀、火、旗。殿前右侧为龙王殿,明正统十三年(1518年)重修;殿内有泉,门外两侧刻楹联:“一派水声流不尽,四围山势欲飞来。”左侧为“虎神殿”,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建。玉皇殿院内古柏众多,浓荫蔽日,其中13株尤胜,俗称“十三太保”。殿东院外,有建观之初所植银杏一株,树干挺拔,高达30米,胸围6.5米,冠幅近40米,枝叶繁茂,禽鸟啁啾。树东有泉,名“清泠泉”,泉上有听泉台,台上筑“清泠亭”,因在志仙峰前,又称“志仙亭”,上刻对联两副,其一联曰:“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北出玉皇殿,拾级而上便是“娘娘庙”,祀碧霞元君。娘娘庙后为“真武庙”,庙内原祀北方玄武七宿,其对联曰:“一柄皂旗遮日月,七星宝剑照乾坤。”出真武庙,最北端宽广的石级上昔日有三元殿,亦名三元宫,内祀天、地、水三神。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山东布政使朱锡爵题写门额“灵照三界”。殿左侧有观音堂、吕祖庙、青帝宫,今仅存青帝宫。 观中古碑林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其中尤以元初定宗二年(1247年)《真静崔先生画像赞》碑最为著名。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号真静,金代人,是位亦儒亦道弃仕途厌名利的隐士,原在蒙古哲里木东境“金山昊天观”,金贞年间,南下寓居五峰山,与当时文人相交密切,颇有名气,金兴定五年(1221年)卒。此碑为后人纪念他而立,正面碑颜镌“真静崔先生画像赞”八字,篆书。碑身是沈士元单线条刻画的崔道演盘膝坐像,画像上端勒有金元诗人元好问、刘祁、杜仁杰的像赞诗各一首,字体分别为籀、篆、隶。碑阴镌刻杜仁杰撰文、高书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作品出自各名家之手,诗、书、画、刻俱佳,为历代金石家所著录。此外,杜仁杰的诗碑也保存于观内。 圣佛莲花洞莲花洞 又名“千佛洞”,在聚仙峰的西侧峭壁上,是一处雕凿于东魏、北齐年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佛教石窟造像。洞深丈余,高3米,洞口由块石券成,上嵌明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镌刻的“圣佛莲花洞”颜额。洞中四壁全由佛像占据。最深处正中,凿佛像一尊,结跏趺坐,高2米余,属洞中最大者;左右侍者各二,高1.6米。周围洞壁及拱门两侧雕242尊小佛,形态各异。洞顶藻井全为莲花雕饰,40余朵,色彩素净淡雅。该洞有东魏至北宋造像题记多处。据清嘉庆《山左金石志》载:“(隋)莲花洞造像题字三十种,在洞外东壁者五种,在洞内北壁者二十三种,在洞内南壁者二种,每种五六字至二十余字不等,向未著录,此段赤亭亲至五峰搜得之。”又据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云:“五峰山莲花洞大像主钟崔等五十四人题名,盖又有出三十种之外者矣。”如今,不少题记尚存,但大半已漫漶不可识,尚可辨认的有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题记等。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崖寨 在五峰山东侧,主峰海拔565.4米。原名青崖山。此山北连黄山,中隔一涧,唯西北一条小路可通山顶,山势陡峭险峻,古为兵家屯兵之地。金元时,东平路行军万户、长清人严实,曾在此建寨屯兵镇守,始称青崖寨山。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孙华亭为首的万名起义军驻扎于此,至清顺治年间义军山寨被清兵攻破。山上尚存的遗迹,有半穴居式建筑260余间,1~3米高的寨墙300余米,寨门、马道、点将台、旗杆穴、校场、盔子石和舂米蓄水用的石臼、石瓮等。 玄都观 亦称南观、元都观,在洞真观南侧的青崖山西南麓,为明代德王的香火院,明成化至崇祯年间驻藩济南的六代德王陵墓均建于此。这里泉水潺流,树木葱郁。玄都观内的一株海棠尤为茂盛,枝干挺拔,冠幅博大,芳香四溢。清末民初,玄都观倾圮,陵园也遭破坏,现仅存八字墙、德王墓和一座享堂。1993年初,文物部门对德庄王朱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是墓主与其妃刘氏、其子济宁安僖王朱的合葬墓,距地面12米。墓穴中后部为地宫,砖石结构,有相互贯通的东、西、前三殿,总面积105.5平方米。两扇石门均宽11.07米,高2.51米,厚0.19米,上雕铺首及乳头形门钉,殿内各置一石棺床。 惠济寺 五峰山外围练家岗村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济寺。寺庙座北向南。创建于唐,重修于宋,建筑完整。正殿五间,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中正殿为宋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前设明台,五铺作双下昂斗拱。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五台山中心区宋代彩塑别具一格,跟太原晋祠宋塑属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围佛像艺术的典型实物。大殿内,还保存有宋、明时期木雕像 150余尊,姿态各异,刻工精细。殿内悬有联匾,上书:“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 寿宁寺 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 崮云湖 位于五峰山以北5公里处的崮山镇境内。它依山傍水,林茂草丰;似明镜,如宝玉、藏百姿,纳千秀,像一颗硕大的宝珠镶嵌在济南近郊的秀美山河间。加之它的上游河道平稳舒缓,四季流水潺潺,溪边青草如毯,天蓝水碧,石瘦鱼肥,便引游人无数来这里垂钓寻幽,荡舟戏水,陶然怡情,健体强身。崮云湖系由原小崮山水库改造而成的人工湖泊。小崮山水库初名为小崮山拦河坝,修建于1996年,次年峻工蓄水。现有湖水面积4平方公里,并在这里修建了水上乐园,开辟了人工沙滩,成为济南近郊一处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休闲胜地。 § 传说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孕育了悠美的传说。相传,五峰山的五座仙峰是玉皇大帝的五女儿思凡下界转化而成。崔先生像赞碑所题的崔先生是金代洞真观道士,他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为一炉,且精通医术,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美丽的传说,不胜枚举。 § 旅游交通 五峰山 十一座古朴典雅、装饰豪华的别墅宾馆,名曰“五峰仙庄”,三星级宾馆五峰阁已建成投入使用。五女峰与五峰仙庄古今媲美,相映生辉。届时,五峰山定会魅力倍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