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飞会“爬山”的鱼:燕鳐 |
释义 | 会飞翔的动物,不仅仅是鸟类,有些鱼类也会飞。在我国南海、黄海和东海生活着一种会飞的鱼,俗称“燕儿鱼”,它的学名叫燕鳐。体长约20厘米,近乎圆筒形,青黑色,腹部灰白色,胸鳍特别发达,一直延长到尾部,像鸟的翅膀;腹鳍大,可作为辅助滑翔用,尾鳍叉形,下叶比上叶大,这种飞鱼最高可飞达11米,飞行距离可达100多米。飞鱼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鱼类学家经过对暖水上层的燕儿鱼的长期观察,认为它的飞翔的本领,一是源于它们具有流线型的体型和一对鸟翼状的胸鳍,而且肩带和胸鳍肌肉特别发达,这是它们飞翔的基本条件。二是它们常栖息在水的上层,游泳迅速,习性活泼,善于飞跃。燕儿鱼飞行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飞鱼在接近水面时,尾鳍作左右急剧摆动,使身体迅速前进,产生强大冲力,突然跃出水面,即把胸鳍张开,在空中作滑翔飞行,姿态极为优美。飞鱼的主要动力是尾部,而不象鸟类那样靠扇动翅膀,胸鳍只起到降落伞的作用,所以不能控制速度和方向,有时下降时落到航行的船上,成为船员的美味佳肴。飞鱼飞翔的目的主要是自卫,以逃避凶猛的鱼类和海豚的追赶,或靠近船只受惊而飞,但有时也会无缘无故地飞。 飞鱼具有趋光性,若晚上在船的甲板上挂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如飞蛾扑火,撞昏在甲板上,有时1小时可收一箩筐,这也算是一种光诱捕鱼的办法。飞鱼死后两个胸鳍往后斜竖起,活像喷气式飞机。飞鱼的肉特别鲜美且营养价值高,是餐桌上的佳肴。在云南大理的洱海中,生活着一种弓鱼,又名裂尻鱼,当地白族人民称它为会“爬山”的鱼、“洱海花”。这种鱼体形扁长,长约25厘米,呈银灰色,每尾重量在200克左右。它的腹部细鳞呈线状向两边分开,并经常用嘴咬住尾巴跳出水面,其形如弓而得名。弓鱼习性非常奇特,它们专门选择水湍流急的水面,逆流而上到河流中去产卵,从此一去无回。在洱海对面是海拔4112米的点苍山,点苍山的19座山峰之间有18条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240多平方公里的洱海。这给弓鱼创造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弓鱼有个奇特习性,产卵时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沿着溪水往山上游,游不动时或者遇到障碍时,它们就跳出水面,像射箭似地向前射去,当然这段“艰难的历程”中,有不少弓鱼跳到了溪水外,成了当地居民的美味佳肴。但更多的弓鱼勇往直前,最后终于“爬”上了山泉的源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