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交锋
释义

“交锋”,“交”的意思是“给”,“相互”;“锋”是指兵器或是其它物体尖、利的一头(面),如刀刃、笔 交锋锋等,“交”与“锋”组成“交锋”一词,是指锋刃相交,就是交战,双方正面冲突,也叫生死交锋。这是“交锋”的原意,后又引伸为两种对立思想的争论(斗争)。这里的“交锋”就是指两种对立思想的争论,也叫面对面“批评”。就是说,打仗用“交战”,思想争论的批评用“交锋”,即“思想交锋”。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思想交锋,“好比打仗,你一刀杀来,我一刀杀去,两把刀子要打中,这叫交锋。”也叫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07页〕

§ 来历

交锋的发生通常是在这样几个时候:一、新的思想或事物出现被旧的思想或事物不能相融时;二、对立的双方处 交锋在矛盾中;三、意见产生分歧又互不退让时;四、统一一致的平衡被打破之后。

“交锋”,是自从球上有了生物——人和事物之后就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像“春夏之交”、对立意见的争论、朝廷上的不同奏本、古装戏中的打斗等等,都有交锋的意思;不过,交锋一词,字典上或者说在人们的习惯上,是把它视同交战一样看待的,所以,交锋也就是不同的军事势力在战场上争斗时的相互过招。

交锋是对立面互不相让而争斗的意思,后人也就把它引伸到人的两种思想的争论(斗争)上,把思想“斗争”也视为“交锋”。“交锋”与“斗争”两个词相比,“斗争”一词火药味浓一些,“交锋”一词却略显平和。好像是因为这一原因,思想上的不一致是大事,用“交锋”一词不足以表现这样严肃的大事,就用“斗争”一词多一些。

“交锋”一词运用到“思想斗争”上,是近代的事。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次全会上做结论,当谈到关于思想斗争一节时,他开门见山就说:“历史的经验证明一条:思想斗争必须中肯。现在有一句话,就是要思想交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07页〕意为“思想交锋”是处理好同志之间关系的一种“中肯”的表现。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中,李锐等人又向毛泽东提起了“交锋”这个词。

§ 分类

一、交锋是一种自由辩论,如:“毛泽东说,要容许交锋,容许自由辩论。”交锋

二、交锋是让人有什么说什么,如:“都说许多问题应当摊开来谈,互相交锋,才有好处。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建议,最好将大区组打乱,各组人员互相穿插,这样更便于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免得一个地区总是唱一个调子。”让不同的观点都能亮出来。

三、交锋是短兵相接,如:“会议原来还是比较平静的,虽有不同意见,在一些问题上有所交锋,但并不很尖锐,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虽然没有展开争论,但有几次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就是面对面的争论。

四、交锋是一种对立,如:“16日到8月1日,从纠“左”与反右的对立交锋,突然转到大反右倾……”

五、交锋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争论,如:“在即将到来的毛泽东与王明的交锋中”、“毛泽东与王明的首次公开交锋”。

六、交锋也要有理解,如:“提倡敢想敢干,确引起唯心主义。我这个人也有胡思乱想。有些事不能全怪下面,怪各部门,否则,王鹤寿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

交锋也要有理解这段话是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时说的,里面提到两个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古代人。王鹤寿是现代人,一九五八年时任冶金工业部部长,“大炼钢铁”与他有关。蒋干呢?蒋干是三国时曹操的谋臣。曹操收降水军蔡瑁、张允后,军威大震,遂率水陆大军要攻打东吴。东吴的周瑜曾是蒋干的同学,蒋干不忍看着自己的同学让曹操打败,主动要求去劝说东吴的周瑜和好曹操。那天,听说蒋干到了东吴,周瑜心里就想,蒋干此来一定是为曹操当说客的,于是也就定下一个反间计,事先假造了一封蔡瑁、张允二人私通东吴的书信,来见蒋干,置酒款待,非常殷勤,还对蒋干说:我们是老同学,好容易才见一面,今儿晚上咱们只准谈风月之意,绝不许提及孙、曹两家之事,谁要是犯了就罚酒。并命令太史慈做中人监督。这一来就把蒋干的嘴给封住了。蒋干无奈,又不能让周瑜看出破绽,只好陪着周瑜,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喝着喝着,周瑜就东倒西歪地醉了,却挣着命的还要喝。“我没有醉!拿酒来!我没有醉,拿、拿……”蒋干心里有事,见周瑜醉了,暗自高兴,就极力劝周瑜回房歇息。周瑜心里像明镜似的,也就半推半就,拽着蒋干睡在一个床上。蒋干本来是要劝说周瑜和曹的,结果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就悄悄地起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想办法。这时,他忽然发现了那封蔡瑁、张允写给东吴的信,他便揣了那封信急忙回到曹营。曹操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得到那封信,顿时大怒,喝令杀了蔡瑁、张允。结果却上了周瑜的当,也就埋怨蒋干无用。蒋干本来是为了曹营,结果 却害了曹营,白白地搭上了两条重要的人命,还落得一个埋怨。毛泽东讲这段历史的用意是:“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而更要团结,“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否则就是蒋干摇头:“曹营之事,难办得很。”

§ 长处

交锋一、交锋能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出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相同一件事的看法常常是“各有各的理”。意见不统一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拳头”,就没法子干好一件事。比如一九五八年,一方面说不要急于过渡,一方面说早过渡比晚了好,一面说要事实求是,一面鼓吹高指标,结果就出了“乱子”。“延安整风”就不一样。不管后人对延安整风作何认识,正是延安整风统一了那时全党、全军的思想,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才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交锋可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朋友之间,经常交谈(也是思想交锋),相互之间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就有了共识,再经过取长补短,关系也就会更亲密,就能很好地继续把友谊保持下去。

三、交锋能改正错误,永葆青春。交锋的目的是保持正确,保持健康。人有了错误,通过交锋,把错误的改了过来,就成了健康的人。有一位进了铁窗的原领导干部,这样对记者说:我犯错误的时候,要是有人对我大喊一声,不能那样做,我也不会走到今天。就个人来说也一样。一个人同样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正确的,一个不正确的,总是在交锋,因了这种交锋才促进保持了人的健康成长。

§ 弊端

一、交锋会伤和气。人性本身是“要好”的,要成绩,要面子,要权力(我说了算),要尊严,要正确,要表扬交锋等。有人给当官的送礼,那是要官手中的权力,这个礼就不能收;但是这个“送”字会让当官的有一种高高在上 的优越感,所以,“官不打送礼的”就成了古往今来的名言。交锋就是要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可是,人们常常是,指责别人错误行,对自己的错误却是保护的。如:一九五六年六月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次会议。当时,毛泽东不在北京,会议是由刘少奇主持的。这次会议结束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次会议内容的社论,题目是《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这篇社论既要反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其实,政治局不得不提‘反保守’,是因为不能不照顾毛泽东的意见;至于‘反冒进’,这才是他们的本意。”即便是这样,毛泽东也不高兴,就批评这篇社论是“好像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还把《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摘要下来在南宁会议上印发,并且还加上了批语:“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庸俗的辩证法。文章好像既反‘左’又反右,但实际上并没有反右,而是专门反‘左’,而且尖锐地针对我的。”邓小平复出后组织了对毛泽东“家长制”“个人崇拜”的批评;但他自己还是在第三代领袖接班时说:“毛在,毛说了算;我在,我说了算;你们什么时候说了算,我就放心了。”“毛在,毛说了算。我在,我说了算。”(《毛泽东前秘书李锐上书吁政改获高层正面回应》一文)大人物就这样,小人物更不要说了。人既然是“要好”的,因而可以批评别人,那是站得高,正确,但听不得批评;交锋就是要相互批评,所以,交锋是会伤和气的。

二、交锋会导致战争。“思想的武器”(交锋)代表不了“武器的思想”(战争)。“庐山会议”时,后来的八届八中全会就是“交锋”交出来的。思想上的交锋不能统一时,就用势力(权力)说话。比如,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合作的基础是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植工农三大政策。对如何执行这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在思想交锋中没有能求得一致,最后也就分道扬镳,诉诸了武力。生活中矛盾对立的双方,从交谈到吵嘴,到激烈的争吵,再到动手,斗殴,都具有这样一种性质。

总之,交锋就会得罪人,不利于“团结”,有人还会对指出他错误的人以牙还牙,记仇一辈子;或者是背后搞鬼,伤人害人。正因为这样,“务实”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批评的声音就越来越少,吹捧的声音却越来越多,以至把他人身上的“疤”,也说成是鲜花。其实,这是一种不要交锋的交锋,这种交锋就是像相声里说的“惯着你”那种,是“捧杀”。有不少人就是在这种交锋中才迷失了方向。

§ 存在的本质

交锋有好处,也有弊端。顾此失彼,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相互兼之,很可能是一种最好的结合。因为,这反映交锋了事物的本质。

从哲学上讲,事物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所谓“对立统一”。对立就是相对的两种思想及指导的两种行为。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两种思想不断交锋而推动的。比如,白天和黑夜,是白天和黑夜推动着一天又一天。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是人体内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交锋中才保证了健康成长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张仪和苏秦,都是成功之人,他们的成功就是自身矛盾交锋的结果。比如说苏秦。他一无所获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把个画饼当饭吃。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身体里两个我就交锋起来:是甘愿就这样失败下去呢?还是重新奋起呢?就在这种两个我的交锋中,他选择了后者,因此,他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不知道鼓励了多少后人。

再说,这两个成功之人的思想和行为又是相对的:一个主张横向联合,一个主张纵向发展。鬼谷子的这两个学 生,由思想上的交锋发展到行为上的交锋——互相拆台,一个用纵的主张来拆横的主张的台,一个用横向主张来拆纵向的台。正是这种纵横观及其主导的行为,才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张仪和苏秦也成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

——存在的本质就是对立双方的不断交锋。正是这种对立方面存在的交锋,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 相关词条

战争争论国共合作

发展对立统一纵横

§ 参考资料

1、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

2、高华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3、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著《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2006-01-05《解放日报》

4、http://www.oklink.net/deer/count.asp?id=248280;5、http://www.zaobao.com/special/npc/pages2/npc040303b.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