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伍守阳
释义

§ 概述

伍守阳 (1573—1644)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字端阳。自号冲虚子。江西吉安市人。幼精性理,明佛三昧。及长,立志修道,不入仕籍,年二十遁入庐山,事曹常化(号还阳)、李泥丸二师。授以大丹秘诀、《东老遗书》以及五雷法,乃致于烹炼大丹。据称:丹成而飞者五十七次。后经赵复阳点化,隐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顺治甲申羽化于武陵,著作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

§ 主张

伍守阳在其《天仙正理》《仙佛合宗语录》中,将佛学引入仙学,再以佛证仙,仙佛互释,阐发仙宗秘旨。《天仙正理》论述先天后天二气、药物、鼎器、火候、炼己、筑基、炼药、伏气、胎息凡九章。强调“仙道”秘在“神、气”修炼。

谓人从“先天气”得生,亦应修此“气”而长生。但“神”为长生之主,“气为长生之本”,须元神(性)、元气(命)双修,少一不得,“少神则气无主宰不定,少气则神坠顽空不灵。”故曰:“是气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然后本此神、气一以贯之。如以“先天后天二气”之论,明生人生仙佛之理;“药物”之论,明真精元气脱死超生之功;“鼎器”之论见神、气之互相依存;火候为经,乃集古众圣之略言;“炼己”乃炼真我(元神)之本来面目;“炼药”喻二气会合、火药适均以结胎;“伏气”戒气散而神无所依归;“胎息”乃“胎其神,息其气”,合神气归其妙,化神而还其虚。

《仙佛合宗语录》系由为门人讲习修道之集录。《伍真人丹道九篇序》云:“斯录阐发仙宗,而以佛宗为印证,故名合宗,无非使后世知性命双修为要也。”该书内容甚为广泛,凡道之药物、水源、采炼、火候、沐浴、鼎器、炼精、炼气、炼神、还虚等,皆有详尽之论述。该“语录”除有关内丹问题的答问外,还涉及外丹诸问题。他一方面力斥点石成金外丹术的虚妄,另一方面又肯定仙家有外丹之秘传,并称自己已有实践经验。此外,还著有《金丹要诀》《丹道九篇》各一卷。

《丹道九篇》详载内丹功诀,功夫分为九段,均以阐发仙宗为旨,而参以佛宗为证;强调丹法步骤应从炼性入手,再逐次进入炼精、炼气、炼神之全过程。

伍柳丹法比较烦琐,但其理论比较浅近,较之北宗传统丹法,援佛入道之处更为突出。[1]

§ 解读伍守阳的生命观探析

一、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

道教内丹各派都主张人是由道所化生的,道是凭借炁来化生人的。伍守阳继承了这一观点,也认为人是由道所化生的。他说:“夫所谓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于化生,谓之精、炁、神化生而为人之身,故精、炁、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得生之理者,一阴一阳为一性一命,二者全而为人也。何以谓阴阳性命?当未有天地、未有人身先,总属虚无,如《易》所谓‘无极而太极’时也。无中恍惚若有一炁,是名道炁,亦名先天炁。此炁久静而一渐动而分阳,而浮为天,比如人之有性也;阴而沉为地,比如人之有命也。阳动极而静,阴静极而动。阴阳相交之气而遂生人。则人之所得为生者,有阴阳二炁之全,有立性立命之理,故曰:‘人身一小天地’者也。”这就是说道之用于化生人就是精、炁、神化生而为人之身;人之阴阳性命由道所化生,所以人身是一“小天地”,天人同构。又说:“道在无极且无形无数,乃生有形有数之一,太极也。一而生二,阴阳也。二而生三,精炁神也。三而生万,变化无穷。”这里伍氏把老子《道德经》的宇宙生成论与理学的宇宙生成论相结合来论证人所以得生之理。

伍守阳认为,生身成人之道历经三次变化。如他说:

禀此阴阳二炁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而生人……是以三次变化而人道全,人道者,生身成人之道也……顺行人道之三变者,言一变之关自无炁而为一炁也。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此时母胞胎中无呼吸元神。及长似形,胎之长似有人形,微有气,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气将判未判之时,及已成呼吸而随母呼吸,则神炁已判。而未圆满之时,胎之十月未满。但已判为二即是后天。此之二,非离一而为二,是一之显然似有二之理。二尚精微而未成粗迹。从此以渐长胎之时。斯时也,始欲立心立肾,胎中渐生五脏,渐分立心肾之形。而欲立性立命矣。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肾,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于脐。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离于心;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及至手足举动翻身而口亦有啼声者,十月足矣。则神气在胎中已全,此二变之关。一言分为二也。出胎时先天之炁仍在脐,后天之气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与脐相连贯。先天之神仍在心,发而驰逐为情欲。由是炁神虽二,总同心之动静为循环……年至十六岁,神识全,精气盛矣。到此则三变之关在焉。或有时而气透阳关,命根元炁之动于中,未有不发散驰于外者。故到阳关亦见常行之处,谓之熟境。则情欲之神亦到阳关,神有通天彻底之能,亦有知内知外之能。内外总摄于一神。内有动,神也知;外有动,神也知。驰于知外,世人多堕于世事。神气相合则顺行为生人之本。此炁化精时也。谓之三变者如此。

这就是说人道顺生的三次变化为:一次变化是指父母初交,二炁合为一炁而成胎。此时只有先天一炁,没有神与炁的区分;因为这时母胞胎中无呼吸元神。二次变化是指胎完十月,有炁为命,有神为性,而出胎。三次变化是指出生后长至十六岁,识神全,精炁盛,时而炁透阳关,情欲之神亦到阳关,炁动于中,神驰于外,炁化为精。这也就是道化生人,即神、炁、精化而为人之身的具体过程———人道顺生的全过程。显然,伍氏关于人道的三次变化,是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的内丹学诠释。

二、神炁相依的性命观

与以前南北宗丹家一样,伍守阳认为,神即是性,命即是炁;神藏在心,炁藏在肾。如他说:

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肾,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于脐。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离于心;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

伍守阳指出,神即元神、元性,元神属阴;炁即元炁,元炁属阳。仙道以元神、元炁二者双修而成,故说性命双修。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神、一炁,即是一阴、一阳”,所以说修道就是性命双修。修仙者必用精、炁、神三宝;此处只说神炁二者,因为元精在炁中,元精与炁本是一。

元炁是超劫之本,是金丹之母。如他说:“炁者,先天炁,即肾中真阳之精也。人从此炁以得生,亦修此炁而长生,唯用修而得长其生,故称修命。”意谓元炁是人得生和长生之本。元神是炼金丹之主人。如他说:“神者,元神,即元性,为炼金丹之主人。”又说:“元神本性,主宰乎性命而双修。始也欲了命为长生超劫之基,则以性而配命为修,固双修之一机。终也欲了性为长生起劫运之性,则以长生之命配性而为修,亦此双修之一机也。”意谓了命时,以性而配命为修;了性时,以命配性而为修。可见,炁依神则能化炁,神依炁则能化神;元神是有性之根,元炁是有命之蒂。伍守阳还指出,己(真我)、真性、真意是元神之别名,实质只是心中之一灵性。如他说:“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己与性、意、元神,名虽四者,实只心中之一灵性也。”

虽然命依性而了命,性依命而了性;但性功、命功又都离不开心功。如他说:“炼精化炁以心主宰乎其化,炼炁化神亦心证成其化,此有心之运化转移,固不外于心,及炼神还虚,得虚灵独耀,非执着幻妄为虚空者,实无心之妙用也。亦不外于心,正三界为心之说也。”

伍守阳认为,“平日淫、杀、盗、妄心、贪心、善心、恶心、欺心等,皆是变幻”。这些平常心使元神变为识神,元炁、元精化为后天之精。不仅如此,人心还常常遮蔽元神真性,使人流浪生死。如他说:“若夫人心,则戾其虚空之性体,冲冲不安,流浪生死,无有出期。”伍守阳指出,最初还虚就在于对境无心。对境无心就是指见天地、山川、人我、昆虫草木,不起一念。如他说:

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也。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不染一尘。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处也。

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亦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不必修炼己之渐法。

伍守阳还认为,儒、释、道都是关于性命之学。但三教言性命之详略是不同。儒学为入世法,言性命,其词微。五经之首《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弟子颜回而下无能窥其奥,直到子思始揭天命之谓性”于《中庸》之首章。后世门人皆认为孔子罕言命,以为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佛学为出世法,言性不言命;言性其词密。菩萨之下无能得其解。故佛教徒皆说见性成佛,而“命学”为绝传。道教却与儒释不同,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所以说,儒教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佛教之言性命,以性为形,以命为影;道教之言性命,言其影,并言其形。

总言之,伍守阳认为性即是元神,命即是元炁。元神是炼金丹之主人,元炁是长生之本。性功、命功都离不开心功。儒释道实质上都是关于性命之学。

三、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观

伍守阳继承了以往内丹学的丹道观,也认为丹道是人道之逆。性命双修,返还原初,则成仙佛。如他说:“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还初,使之长其生而不死之法。”又说:“禀此阴阳二炁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而生人,逆而返还修自然之理,则成仙成。”这就是说人道逆而成仙道。既然人道顺生有三次变化,仙道逆成也要经历三次变化,即三关修炼。他说:“是以有三次变化而人道全,亦有三关修炼而仙道得。”又说:“修炼三关者,使精返为炁,炁炼为神,神还为虚。即是从三变返到二变,从二变返到一变,从一变转到虚无之位,是位天仙矣。由此虚之而又虚,虚到无极,便是天仙升迁到极尊处。”意思就是说,丹道之三关修炼,炼精化炁———使精返为炁,就是人道之三变返到二变;炼炁化神———使炁炼为神,就是人道之二变返到一变;炼神还虚———使神还为虚,就是人道之一变转到虚无。由此可见,就神、炁、精的分与合而言,人道与仙道存在着一顺一逆的对应关系。此即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关于炼精化炁之理,伍守阳说:“精化炁者,是初关时设为次第之名目也。以为精由炁化,则以炁之发动时不令化精而复全真炁。是即元炁而言化炁。元炁即无形之元精,不顺去化有形。故曰精化炁也。若谓后天之有形质者,而可妄指为精。则有形质者。以形质为碍不能化炁,身中虚灵之处亦无安顿处,亦无通达处。凡借精化炁之言,指人以执信者,乃房术邪说之人。”意谓元炁即无形之元精,不顺去化有形之精,故曰精化炁。后天之精因为有形质为碍不能化炁。若谓后天之有形质之淫精,而妄指为精,指人以执信,乃房术邪说。不过借精化炁之言,以淫乐为目的而已。关于炼炁化神之理,伍守阳指出炁化神之理为:一是炁能点化阴神,培补神中之阳。阳神愈益阳明,而昏睡全无,谓之炼炁化神。二是以纯阳已定之炁而助神,神亦定;渐渐地神炁俱大定而常定,炁至无,而神至纯阳,寂为性,独定独觉。所以说,先若无此元炁助神,则神不能常觉常照。炁不合神,则神亦不能常觉常照,即神之能常觉常照,由于炁。炁神归一,而为神通,此即所谓炁化神。

至于炼神还虚,实无神可炼,只是复归真性而已;目的使初证神仙者不忘成就天仙。在三关修炼之前,有炼己之筑基工夫。炼己就是制伏元神,不使之转化成识神;即所谓明心见性。伍守阳主张性命双修就是证自己本来面目,所以炼己实际上贯穿三关修炼之始终。如他说:

论炼己者,论其成始成终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来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别号也。凡所为采药炼药,基之筑成于始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始者,即所以修性于始也。所为伏炁胎息、为脱胎出神,成还虚于终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终,即所以修性于终也。始终皆是本性而成仙。能复真性者,即仙也。非真性者,即非仙也。世之愚人,不知仙即是性,与佛即是性同,所以举世谈仙,而莫知所学,而亦莫有所成。但仙圣始言炼己者,以其有诸相对者,是性之用于世法、世念中,而逆回者言之也。终言炼神还虚者,是性之无相对者,独还于虚无寂灭而言之也。其实只是一个性真而已。

综上,先炼己,后循序修三关,人可以长生久视。也就是说,通过化炁、化神———性命双修,人可返还先天而与道合一。

四、重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伍守阳虽然主张成仙了道、超脱生死是人生最高价值之所在;但伍氏主张儒家伦理是仙道之基。修道之人在修仙道之前,必须先修“人道”———五伦之事。因为修道之人必于人道中先修纯德,方才可能被传仙道。如他说:“后来修士,必于人道中先修纯德。人道中者,即五伦之事也。君当忠而忠,亲当孝而孝,兄长当顺而顺,朋友当信而信,谓之纯德。高真上圣皆言传得其人身有功者,当传于有德之人也。”“天所秘,是秘之不传无德,以传有德也。人与天相隔甚远,人德合天,则与天为一矣。故传与以如是德之不修以合天,则不能得传也。”“天仙以如是秘法得证。仙于天,惟天仙之所知、所行者。而世间人何以知?人能修德合天,即是天人,则可得知如是。不修德以求合天,即是凡夫下鬼,终于不得知如是者,而已欲学道修仙者,先当自勉,修合天德。”可见,修儒家五伦之德是修仙道之前提;五伦之德即天德(仙德);修德合天,则与天为一,如此才可能得真传。

因而仙师收徒的标准第一条,就是弟子及祖宗历代积德循道。如伍守阳说:“若有道之师寻弟子,要弟子及祖宗历代积德循道,谓之有根基。”他还指出当时世人学道无果的病根在于不修人道。他说:“世人不修仙德而妄求仙道,又不知果有真仙道之正理在,而求之,安得知而安及证。”

总而言之,伍守阳将儒家的“五伦”等道德修养作为修仙的必要前提,强调“人德合天”;这就把“五伦”等世俗道德纳入到道教的宗教道德之内,增加了“五伦”等世俗道德的神圣性;也彰显了伍守阳对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的高度重视。显然,这也调和了出世与入世、道与儒之间的矛盾,扩大了道教的生存空间。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