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台山佛乐 |
释义 | §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五台山佛乐 所属地区: 山西 · 忻州 · 五台县 遗产编号:Ⅱ—66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五台县 遗产级别: 国家 § 简介 五台山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瑰宝。佛乐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音乐又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黄庙音乐则主要与五台山金刚舞相依存。僧人诵经时用鼓、钟、木鱼、引磬等法器伴奏的经文音乐在各寺演奏比较普遍,但用笛、管、笙、箫等乐器演奏的经外音乐则极其罕见,唯有五台山一家。这是五台山佛乐之所以引起学者和世人瞩目的真正原因。黄庙音乐总是和金刚舞联系在一起的。金刚舞又名斩鬼、跳布扎,是五台山黄庙喇嘛作道场时所跳的一种驱鬼的舞蹈,源于西藏的“抢姆”,即魔噬蛇。五台山黄庙喇嘛每年做两次道场。每回金刚舞共14场,舞者达49人。舞后是大谢土,鼓乐齐鸣,众僧面朝南念经谢土。尤其在“转道”中,、管、唢呐等合奏声起,众僧人立于南殿台阶上念经。奏乐三短一长共四声,金刚舞再起。舞者在原始的法音声中,在鼓号 五台山佛教音乐 铿锵中,随着节奏边跳边念,愈舞愈热烈。彩旗飘扬,法乐喧天,华盖幡幢蔽日,景象壮观。有关专家称,五台山佛教音乐有300年历史,博大精深,精湛绝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宗教艺术之一。 然而,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闻名遐迩的五台山佛乐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演奏传人仅有8位高僧,其中演技高超的了冲和尚两年前在广东沿海演出时突然病逝;另一高手云枝和尚返回五台山不久也患病不治而仙去。剩下的6位音乐法师全部年届古稀,孱弱多病。这几年多次被邀赴东南亚、南亚诸国演出因此而未能成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何故,8位佛乐传人全都没有带过门徒,至今没有一位师传的徒弟。有关专家紧急呼吁:如不马上采取措施,这一瑰宝将有失传的可能。[1] § 历史溯源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同生共荣。五台山佛乐渊源於印度佛教音乐,到了唐代,由於佛教仪式的日益集体化、规范化,五台山佛乐达到繁盛,形成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元代、明代之交,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升。 "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这一描述北魏北齐时五台山佛乐盛况的短诗已佐证了佛乐在当时的重要和流行。 五台山佛乐五台山佛教音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 《往生礼赞》 ,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壮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2] § 艺术特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珈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地,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五台山佛乐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即现代E调。青庙比黄庙低一个调,即角调,高音相当于现代D调。另外,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音乐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忏钟、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铃管子、笙、大木鱼,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黄庙乐队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阳时,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五台山佛乐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浓郁的古典风味,不禁会令人想起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格调。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3] § 传承意义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有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寺庙音乐在国内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八十三岁的常治法师是五台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传统文化资历最老的法师之一。他说,现在五台山上会佛乐的僧人不过五十馀位。培养一个能演奏乐器并会唱经的僧人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训练班里的僧人流动性很强,这使得大多数乐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他表示,云游四方是不少僧人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继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乐文化遗产却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同时,随著五台山传统法事的减少,应用的佛乐也少了用场,一些传统曲目渐渐遗失。[4] § 分类 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 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音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或“合念”。经文音乐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带有乐器和法器伴奏的唱经,僧人们称其为“和(音格)念”;第二种是不带伴奏、只用法器击节的唱经,僧人们称其为“令调”;第三种是有简单旋律线条的“吟诵”;第四种是以语言自然音调为基础、和着木鱼敲击节奏的“诵经”,僧人们称其为“直数”。 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有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山庙堂音乐的精华。 [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