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任荣 |
释义 | § 基本资料 任荣,四川省苍溪县人,生于1917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特务队队长,红军大学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以后,历任团政治处宣传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旅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志愿军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西藏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后补委员。 1946年5月底,原热辽纵队三十旅改为热河独立一旅。8月初在建平古山、黑水一线改称冀热辽军区独立十六旅。旅长张德发,政委黄志勇。时任十六旅团政委的任荣,曾带领该团随十六旅参加较大的战斗有:同年9月4日在建平县化石里沟伏击进犯赤峰的国民党军,歼敌—个营,打散—个团。9月6日十六旅同十七旅配合强攻乃林之敌。9月23日又同十七旅配合攻克宁城。1947年5月1日,在十八旅配合下在凌源掩护韩梅村将军起义。6月21日十六旅在十八旅配合下再克凌源。6月29日,十六、十八旅在金岭寺以南打援,配合十三、十七旅参加攻克北票等多次战斗。 § 简历 任荣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军师特务队队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营教导员、旅组织科科长,冀热辽军区团政委,东北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参加了辽沈等战役。建国后,任东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1958年毕业于政治学院。后历任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政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武汉军区副政委。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任荣将军:陪同刘思齐朝鲜扫墓 任荣 武汉东湖之滨的茶港新村,绿树环抱,柑桔压枝,丹桂飘香。走进12号院中那幢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楼,正在客厅看报的任荣将军摘下老花镜,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微笑着向笔者伸出了手。谈起陪同刘思齐到朝鲜扫墓的事,83岁的老将军满脸兴奋。 1959年2月上旬的一天,时任朝鲜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的任荣,接到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罗总长在电话里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8年多了,毛岸英的爱人刘思齐提出来,要和妹妹邵华一起到朝鲜去为毛岸英扫墓。这是烈属多年来的心愿,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不过,毛主席说,这件事不要大张旗鼓,不要惊动朝鲜党和政府。任荣同志你看怎么办好?” 任荣说:“这好办,我是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经常去朝鲜开会,有固定的护照和设有军事停战委员会标志的专车,刘思齐和邵华可以作为我的工作人员,随我去朝鲜。”罗总长一听很高兴,说:“这好哇,就按你的意见办。我让刘思齐和邵华到丹东来与你会合,一切由你安排。”几天后,刘思齐和邵华在中央警卫局专派的一名叫沈同的女同志陪同下,乘火车到达丹东。 见面后,刘思齐对任荣谈到毛主席时说:“我的父亲身体很好。在百忙之余,他老人家也时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他多次说,是他亲手把岸英交给彭大将军的。岸英牺牲后,父亲很悲痛,我更是悲痛不已,倒是父亲含泪安慰我,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当时,有不少人向父亲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可父亲说,天下黄土埋忠骨,就让他和志愿军烈士们在一起,和朝鲜美丽的江山同在吧。时间一晃8年多了,他让我来替他看看岸英,所有路费和花销,都由他付。” 刘思齐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任荣。任荣看着这位穿着朴素、戴着眼镜、面目俊秀、说话斯文的女性,当年毛岸英那熟悉的身影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时朝鲜还是严寒冰冻的季节,为了安全,任荣决定乘火车入朝。于是,他带着秘书兼翻译,与刘思齐、邵华及沈同登上开往平壤的国际列车。列车在朝鲜新义洲站停下来,朝鲜入境口岸检查站的执勤人员上车检查。任荣递上护照后,指着身边的3位女同志说:“她们都是我的随行工作人员。”检查人员二话没说就把护照交还给了他,放行了。 列车到达平壤,在我驻朝大使馆,刘思齐和邵华受到了乔晓光大使和使馆官员的热情接待。 毛岸英烈士的墓,安葬在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这个陵园是任荣任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时,参与承办组织修建的。1955年秋初步建成时,就把毛岸英烈士的墓由大榆洞迁来安葬于此。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题写的碑文,全文是: “毛岸英烈士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 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为了使扫墓“不惊动”朝方,任荣和乔晓光大使商定并征得刘思齐的同意后决定,刘思齐姐妹及大使馆都不献花圈;大使馆派两辆车和一名女秘书陪同,由任荣带领前往桧仓郡。 从平壤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任荣带领着刘思齐和邵华在前,陪同人员紧随其后,沿陵园拾级而上,穿过由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的牌楼,来到纪念碑前向所有的志愿军烈士默哀致敬。 然后,走过耸立着志愿军烈士铜像的广场,登到最高处的志愿军烈士群墓前。任荣指着群墓前面的一座白色圆形墓说:“这就是毛岸英烈士的墓。”刘思齐和邵华眼泪立刻夺眶而出,急奔过去,双双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 …”刘思齐哭得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极度的悲伤使她几次差点晕倒,她要把埋藏在心底对岸英深沉的爱和思念,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全部倾泻在墓前。又过了许久,任荣怕她俩哭坏了身子,就和两位女陪同人员把仍痛哭不止的刘思齐姐妹连拉带劝地搀扶起来,沿着毛岸英的墓缓缓绕行一圈。 离开墓地时,刘思齐边抽泣边在毛岸英墓旁的地上捧了一把土,用手绢包起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大家一起再次向毛岸英烈士墓三鞠躬,作最后的告别。姐妹俩一步一回头地缓慢挪动着脚步,刘思齐望着毛岸英烈士的墓,喃喃地说:“ 再见了,岸英。安息吧,岸英,你永远活在我心里。”最后任荣带她们围着整个陵墓缓慢绕行一周,向安葬在这里的全体志愿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 回国后,任荣随即将刘思齐和邵华赴朝鲜扫墓的情况向罗总长作了汇报。罗总长称赞任务完成得很圆满。沈同也向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扫墓的情况,主席听了很高兴,并对沈同说:“岸英牺牲8年了,思齐年纪也不小了,再一个人单过下去也不是个事,应该再找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幸福家庭,我们都帮助她找吧。” 任荣老将军是1964年被免去停战委员会委员回国的,在朝期间,每逢抗美援朝纪念日和停战日,他都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每年的清明节,朝鲜各界群众、中小学生、朝鲜人民军也都会相继到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献上美丽的金达莱。金达莱是朝鲜人民最喜爱的花,漫山遍野,火红一片,而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金达莱每年开得格外鲜艳、美丽。 § 参考资料 [1] 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3/04/content_190372.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