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任美锷
释义

§ 生平简介

任美锷任美锷(1913-), 任美锷出生于浙江省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着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任美锷院士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青年时代的任先生可谓一帆风顺,先以第一志愿进入中央大学地理系,随后于1936年赴英国留学,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贝莱教授攻读地貌学。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地理系系主任等职,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深海抛弃放射性废料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1987年被聘为美国Fulbright基金访美教授。现任我校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 结缘地理

任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战后新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大学教授,曾经作为威尔逊总统的助手参加过巴黎和谈。西南考察

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大的作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任美锷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任美锷应国务院邀请,赴京参与从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与其他200多名科学家一道,最早规划了建国后的科技蓝图,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随后,他领命而去,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

这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之—,历时数年。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风餐露宿,艰苦地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为了安全,他们不得不轮流夜间站岗放哨。不得已的防身办法,却带来了意外收获——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打湿。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种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因为那时,中国十分缺乏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迫切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1962年,周总理、陈老总在广州召开中国知识分子大会,一位海军领导同志恳切地说:中国海洋科学很落后,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它,希望更多的科学家留心于此,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从那以后,任美锷“下海”了。下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苏北沿海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花很大劲才能拔起脚。为了摸清我省海岸带资源,他挑起了考察队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手资料。此项工作,198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任美锷的足迹踏遍了中国海岸带,大庆油田、海南岛港口……十多项大型经济、国防项目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70年代末,任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将“古海洋学”介绍到国内,推动了国内的古海洋学研究。同时,又先后从事江苏潮滩(潮坪)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国三大三角洲海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黄河与海洋交互作用研究等,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步上升,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解决石油外运。由于黄河人海泥沙巨大,这一地带历来被认为是建港禁区,任先生经过周密调查,力排众议,提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深水港,他的建议受到了原石油部领导康世恩的采纳。该港建成后运营一直良好,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应用实践

任先生十分重视交叉学科,1996年至1997年,他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将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相结合,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任老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海港体系及其陆上交通网发展战略》等高屋建瓴的高质量报告。沿江省市的行政领导们一致评价,这一报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北仑港

此次考察中,任先生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应是一个单独的港口,而要在浙江和江苏辅以有力的“双翼”,即上海港与浙江的北仑港、江苏的太仓港组成一个组合港。他给省委书记陈焕友写信。在信中建议说:长江上的港口不宜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港,而太仓是我省距上海最近的一个优良深水港,区位优势突出,而且参建太仓港的中远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具备大型集装箱码头的管理经验。陈焕友阅信后立即作了批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实可行,请省有关负责同志认真研究,尽快落实。目前太仓港已在积极建设,据省计经委和交通厅研究,建成太仓港,从2010年起,每年可节约苏、锡、常腹地至海港间集装箱陆上运费8.7亿元人民币,还可节约港口建设费用25亿元人民币。

任先生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担任江苏省九五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组组长期间,在中国联络了近30名院士,组成了省政府的“院土智囊团”,对我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淮河经济带、陇海线经济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省政府决策走向专家化,在中国首开先河。

§ 一生勤奋

在任老的书屋里,陈放着被水侵蚀而提前泛黄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任先生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任先生的论文,每一篇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一直坚持现场观察,随时笔录,研究总结。199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海平面变化考察,同行者都坐在—辆中巴车上,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同车的人不少比他年纪小,都闲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而任老却全神贯注,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令年轻的同行肃然起敬。

任先生的论文见解独到,多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的刊物上。但任先生最看重的是沦文对实践的指导性。他提出“准热带”和“热带山原”等新的科学理论,并应用于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其成果集中反映于《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一书。该书已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88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三峡工程

是他,于50年代中期进行三峡地区喀斯特研究,发现受河谷基准面控制的现代喀斯特作用带以下,仍有溶洞发育,提出“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观点,对三峡工程中的溶蚀基底的确定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嗣后,他又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发育与古猿人居住;迁徒的关系,出版《岩溶学概论》专着,1985年此项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他第一个在中国提出了风暴潮对海岸带的作用,填补了中国对风暴潮沉积研究的空白,为中国众多港口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数据……

任先生众多的学术建树令国内外同行为之折服。为了表彰他在海洋地貌学和岩溶地貌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国际地理学方面的最高奖章——维多利亚奖章。他成为中国获此项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人。

任先生同样以他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荣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任先生教书育人几十载,桃李满天下,遥感专家陈述彭、冰川学专家施雅凤、地貌专家李吉均3位中科院院士都是他的高足。当问起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时,任先生只说了两个字:勤奋。

§ 家庭生活

任先生的夫人许丽云,这位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才女,退休前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普通编辑。为了任先生的事业,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培育儿女的责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与任先生携手共度近60年的风雨。

子女事业有成,令二老欣慰自豪。三个孩子虽然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但父亲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作风却始终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大儿子任懿奇现在是省计经委副主任;小儿子在美国开有自己的公司;女儿任小梅是“掌上明珠”,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美国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任老的家是一个事业兴旺之家,幸福之家。87岁的任先生,仍密切关注国内外科学发展动态,针对当前生产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不断撰文,继续耕耘在科学研究的沃野。最近,应中国科学院之约,他正在为院土科普书系写一本约10万字的书《黄河——的母亲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