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木楼
释义 余木楼

余木楼,位于山东聊城,又名光岳楼。余木楼是明洪武年间用修城所剩之木建成,故名“余木楼”,后改为光岳楼,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之一。登上余木楼,全城风光尽收眼底。明朝李赞高度评价:“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拜望。”

§ 简介

余木楼侧面

光岳楼位于聊城市古城中心,外面为四重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整座楼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墩台四面各辟半圆拱门,门内为宽阔的楼洞,可通行车马。各门上分别有石刻匾额一方: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南曰“文明”,北曰“武定”。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光岳楼自建造以来,虽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但主体结构从未更动,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鲁西平原上。它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古建筑之一。

六百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商贾游人,来此凭栏纵目,临风呤唱。清康熙曾四次来聊,乾隆9次南巡过聊城,五次登临光岳楼,在此留下“神光钟日英 ”匾额和众多的诗篇华章。

山西、陕西的商人,驱赶着一拨拨的马车驼队,从遥远的黄土高原走来,加入到浩大的运河贸易之中。他们在运河河畔建造的山陕会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彰示聊城当年繁华的历史遗迹。

这座建于1743年的会馆,全部建筑占地3311平方米,由山门、戏楼、钟鼓楼、看楼、碑亭、享殿、正殿和春秋阁组成,前松后紧的布局、峭拔玲珑的结构和精巧细致的雕刻,融汇了南北东西诸种建筑风格,是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库,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每年5万余人慕名前来,驻足此地留连忘返。

铁塔为东昌三宝之一,“铁塔烟霏”也位列东昌八大胜景之一。

在东昌古城的周边,还分布着武松打虎的故地景阳冈、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三国建安才子曹植的鱼山墓,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等著名景观,都是很有内涵且历史厚重的可览之处。

从古至今,聊城人对自己城市的美景一直非常非常自信。在光岳楼上有一匾额,上面写着一名诗:泰岱东来作翠屏。这一句表露出了人们对聊城胜景的自豪之情,那东方巍峨葱茏的泰山不过是映衬聊城美景的一道翠绿的屏风而已。

§ 概况

余木楼夜景

余木楼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化

余木楼湖水景色

余木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余木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长者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600多年来,余木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去口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由此, 可以看出李赞对光岳楼评价极高。

山东省聊城市余木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余木楼题写了匾额。据《南巡盛典》记载,余木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风流才子,一生作诗一万多首,仅在余木楼上题诗达十三首。碑文字迹圆润流畅,有较高的书法造诣。

余木楼上其它附属文物也十分丰富。拾级而上,梯道尽头,一抹蓝天,敞轩内檐下悬有

一匾《共登青云梯》,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杰作,此匾、此情、此景当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一楼东檐下悬有一匾《泰岱东来作翠屏》,作者是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言谈笑止,气势更为雄奇。巍巍泰岱,竟只是光岳之翠屏。

余木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高望远,风光这边独好,凭栏远眺,鲁西平原尽收眼底。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 地理

余木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当时,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重修城垣时,为“严更漏,窥敌望远”,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称“余木楼”,后亦称“鼓楼”、“东昌楼”。

§ 构造

余木楼内部房屋

余木楼一组四个,分布于紫禁城四角,建于永乐年间,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异型黄色琉璃瓦,中座镏金宝顶,屋檐分三层,楼角共出顶28处,窝顶16处,层层叠叠,高低错落,金碧辉煌。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工精,凡一榫一铆,一升一斗,均严丝合缝。其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型,计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其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楼式建筑中极为罕见。

“水浒”发源地

也许理由就是东昌府挟黄河、运河两河交汇要津,又是汴京(开封)的大门户,闹“水浒”那阵子,有些事件是发生在这裡的,比如武松打虎,便在阳谷的景阳岗,不过,现在看上去却是一个大平原。东昌,最值一提的是,它是一个商业大埠,经济十分繁华,似乎还是一个物流中心,至今还有山陝会馆,山陝会馆是一个群筑群落,内有戏台,其浮刻极为精緻,把传说故事都刻在屋簷上。

建故宫馀下的木头

而馀木楼——今为光岳楼,则是原版的中国名楼,木质结构,用造紫禁城馀下木头所造,故得名。那些立柱都是菲律宾原木,当年最后一批原木从运河运往北京,抵达东昌府时北京紫禁城即告建造成功,东昌府知府便也未曾将木头退回去,且将其造了一楼,取名馀木楼,后改称光岳楼,这是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是: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金事陈镛为加强军事重镇防御能力,将来熙宁三年间所筑土城改建为砖城,用修城剩馀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更鼓楼,初名“馀木楼”。明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年)重修时又因地而名“东昌楼”。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河南西平李赞与太守金无锡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此后历代重修一直沿用“光岳楼”。

余木楼整体构造

开“官式”建筑先河

光岳楼为四重簷十字嵴楼阁,由楼基和四层主楼构成,高三十三米,佔地面积一千二百三十六平方米。楼基以砖石砌成正四稜台,高九点三八米,底边边长三十四点四三米,上缘边长三十一点九三米。四层主楼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二十四米,楼嵴为歇山十字嵴,嵴顶正中装一座高三米、直径一点五米的透花铁葫芦。光岳楼始建于明初,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唐宋传统工艺,开“官式”建筑先河,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代表作。光岳楼上原有石碑女禾块,横条壁碑十六方。清乾隆帝九次过东昌,五次登光岳楼,先后做诗十三首,题写”光岳楼“匾额,悬于四楼南簷下,康熙帝题的“神光钟“匾,则悬于二楼南簷下。

§ 格局

余木楼景观

从远处看,光岳楼像一个魁梧墩实的聊城汉子,感觉根基非常扎实,似乎任何力量都难以撼动它。这大概源于它特殊的构制。光岳楼由楼基和四层主楼构成,高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光岳楼楼基是一个由砖石砌成的正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4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略有收缩,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形拱门和一个直通主楼的台阶组成,台阶约50多级。因为军事需要,这里是登楼的惟一通道。

沿着石头台阶登上楼基的平台,有一块石碑,上面是乾隆的诗句,这位风流皇帝一生写过1万多首诗,其中留在这里的有13首,一般用行草书写,这碑侧面的诗是用行楷写的,所以很珍贵。平台东门门额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匾额“泰岱东来作屏风”,这是蒲松龄的师傅施闰章所题。

四层主楼为木结构,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方形带廊,高24米,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主楼全部由32根巨大的木头柱子撑起,它们或直接矗立在房间里,或镶嵌在墙壁里。四周的砖墙只是用来挡风的。

一楼北边供着鲁班神像,建筑光岳楼的工匠们技艺高唱,被视为鲁班。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建楼的时候,来了一个道人,手里拿着一只木楼,巍然壮观。匠人们深受启发,便据此建起光岳楼。当楼即将建成时,有几个榫卯结合不当,无法竣工,那个道人再次出现,把一块木头变成无数楔子,随即用手一指,木楔子全部飞进卯里。高高的楼阁顿时稳住了。这个道人就是鲁班的化身。

登上二楼,有一个文昌阁。乾隆五次登光岳楼多住这里,所以有乾隆的彩色塑像,高约2米。

3层是光岳楼的结构层,32根柱子到了这里被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光岳楼更加稳固。导游说,这是虽然很暗,但是光岳楼的“心脏”。4层就好像是整个建筑的一个帽子。这“帽子”下面是一个莲花造型,莲花象征着水,水能克火,所以这个全部是木结构的古建筑从来没有失火。

登上4层,整个古聊城尽收眼底。远处,鲁西北平原辽阔无垠,黄河苍茫接天;近处,4条经纬分明的古老街道向四处辐射,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民居白墙灰瓦,极具传统意味;中间,就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和河水了。这更体现出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光岳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军事目的而建,却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经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帝4次登上光岳楼,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9次经过东昌府,6次登上光岳楼,题写“光岳楼”匾额,悬挂于四楼南檐下,他还把光岳楼当作南巡36行宫之一。当代名家郭沫若、丰子恺、启功、溥杰等都为这里留下匾额和楹联。

§ 历史

余木楼

遥望东昌府,中央一古楼。洪武七年修,清朝天子游。”这是过去流传在鲁西地区的一首民谣。这里所说的古楼就是在古城区中心的光岳楼。

光岳楼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合于易理;分五层而建,暗对河洛之数。光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的由来 光约楼由当时的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当时,人们称它为“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的功能,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22年(公元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

§ 参考资料

[1] 商旅在线网 http://www.airtofly.com/index7/shanxi/

[2] 大众网 http://www.dzwww.com/2005sdx/05lcp/05tslc/t20050321_1006854.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