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髎 |
释义 | § 概述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 名称 中髎 (BL 33) §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中髎(BL 33)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第三地神经和骶外侧动、静脉的后支 § 主治 1.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 2.便秘,泄泻。 3.腰痛。 § 配穴 大便难:中髎、承筋、承山、中脘、石门、大钟、太溪、太冲。 月经不调、带下:肾俞、中髎、膀胱俞、关元、三阴交。 § 操作 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直刺1~1.5寸 § 现代研究 针刺中髎穴为主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患者,男,34 岁,2001 年6 月11 日初诊。9 月前觉会阴部坠胀疼痛,排尿不畅伴疼痛不适,偶尔有白色粘液自尿道口流出。直肠指诊前列腺稍增大,表面规则,质软触痛。前列腺液镜检WBC11 个/ HP ,卵磷脂小体少许,菌培( - ) 。B超:慢性前列腺炎。曾用抗生素、中药等治疗2 月效果不明显。患者形胖倦怠,腰膝酸软,耳鸣,素喜甜食,口不渴,不多饮,大便粘腻不爽,苔腻微黄,脉滑。此为下焦、膀胱湿热兼肾虚。治宜清利湿热,调补脾肾。取膀胱经中 穴为主,配以三阴交,治疗3 次症状消失,继续治疗3 周以巩固疗效。 针刺中髎穴对活动过度型膀胱的治疗作用 观察年龄51~82岁活动过度型膀脱患者8例,包括急迫性尿失禁7例,尿急1例,均在治疗前后测量膀脱内压。治疗前均见无抑制性收缩。使用60mm,30号不锈钢针,针刺双侧中骼穴,进针40一somm,得气后捻针10分钟,每日针刺1次者4例,每周3次者3例,每周2次者1例,洽疗次数4一12次(平均7次)。针刺治疗的评价是根据表示针刺前后自觉症状变化的排尿日志(明治针灸大学式)及测量膀肤内压观察所得初发尿意、最大尿意、最大膀胧内压、最大膀肤容量和顺应性(~plianee)进行。而残尿量则就7例(l例留置导尿管)进行了探讨。针刺前后不予药物治疗,显著性检验进行了配对的t检验。结果,与针刺前比较,初发尿意、最大尿意及最大膀胧容量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最大膀耽内压、顺应性和残尿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无抑制性收缩8例中,有4例(50%)消失,急迫性尿失禁7例中有6例(80%)消失,尿急1例症状也消失。针刺中骼穴治疗本病可使膀脱容量增大,改善急迫性尿失禁和尿急症状,因此,对本病进 行针刺治疗是有价值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