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
释义

§ 基本简介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雪景国家4A级景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境内交通便利,距西宁飞机场50公里,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镇而过,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宁互公路连接境内主要景点。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土族民族风情又是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而将互助的整个旅游景区统称为互助土族故土园。

景区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极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发育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丹麻会”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和观经会、庙会等吸引着大量游客。[1]

§ 旅游发展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自然森林2001年,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这里有风景如画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奇松怪石、林海云涛、流泉飞瀑、珍禽异兽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总面积达11.3万公顷,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就有400多种。整个公园风景秀丽、奇景迭出,有药水泉瀑布、达坂红叶、胡勒天池、擎天一柱、十二盘坡、孔雀崖、妖魔洞、小三峡(卡索峡、青岗峡、下河峡)等王牌景点;威远古镇中心有一鼓楼,始建于公元1624年(明天启四年),高18.9米,三层,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雍容大方;在县城威远镇北15公里处,便是南门峡景区,峡口东西两山对峙,绝壁千丈,山上林木繁茂,山下溪水淙淙。始建于1973年的南门峡水库,蓄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五峰烟雨”在清代就被列为湟中八景之一,龙泉飞瀑、青山翠峰是这里的主要特色,每年六月六,这里一年一度的五峰山花儿会,使这里成了“花儿之海”。互助县境内还有始建于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的佑宁寺、地处湟水北岸,依崖而建的白马寺。

2001年2月,投资80万元兴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风情园正式开园运营,园内安召舞、轮子秋、土族婚礼、篝火晚会等表演项目以及民俗用品展览、土族特色小吃等土族特色旅游项目齐全。威远镇吉家湾村、东沟塘拉村、大庄村等的民俗接待点旅游项目齐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土族人用青稞酿酒,其味清醇甘冽、回味绵长,有 “开坛十里游人醉”之美誉。如今,全国最大的青稞酿造基地“青海青稞酒集团”就建在威远镇,生产的三个系列、七十多个品种的青稞酒行销全国各地。

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喇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花儿演唱会”。该县还有佑宁寺、五峰寺、玛藏观(即白马寺)、北山林区等景观,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慕名到此观光浏览。 [2]

§ 著名景点

互助土族故土园小溪景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境内群峰巍峨,山清水秀,高原特色突出,是旅游避署、疗养度假、科普考察的胜地,是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公园。景区内天然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带,针叶林、阔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是青海省内自然生态系统最完好的区域之一。 明鼓楼 位于威远镇中心什字,始建于公元1624年( 明天启四年),高18.9米,三层,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雍容大方。 走进土乡人家 互助县威远镇古城村的土族风情园与“农家乐”是青海重要的特色风情旅游窗口,游人可欣赏到民族歌舞,轮子秋等节目,也可品尝土族风味的午餐。土族的待客方式别具一格。安召舞、轮子秋、土族婚礼、篝火晚会等表演项目以及民俗用品展览、土族特色小吃等土族特色旅游项目齐全。土族人用青稞酿酒,其味清醇甘冽、回味绵长,有开坛十里游人醉”之美誉。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的青石岭和冷龙岭之间,距自治县首府70公里,距西宁市110公里。森林公园内植物资源有千余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981种,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油松、祁连圆柏、杨树、桦树等。灌木有小檗、忍冬、蔷薇、卫茅、枸杞、沙棘、金露梅、杜鹃等,其中有许多珍贵著名的花卉。公园内林间草丛中栖息着19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42种,鸟类139种,鱼类14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的有35种,如狍鹿、猞猁、棕熊、岩羊、麝、水獭、狐狸、雪豹、马鹿和蓝马鸡、雪鸡、环颈雉、石鸡、金雕等珍禽异兽。森林公园由元甫达坂、浪士当、卡索峡,扎隆沟和下河峡五个景区组成。旅游区内有古刹天堂寺和甘禅寺。天堂寺有千余年的历史,其学风严谨,文物收藏颇丰,为西北地区名寺之一。旅游区内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是消夏度假、休憩疗养的理想之地。 佑宁寺 原名郭隆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龙王山南麓,距县城30公里,距西宁市60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大批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圣地,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国内外信士、游人慕名前来朝觐参观者络绎不绝。山下河谷地带,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族同胞,使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区。

§ 传统节日

互助土族故土园人民表演土族波波会 “波波"为土族语,意为法师作道场。俗称跳神。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氏).供奉神(礻氏)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清"波"来作道场。"波波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卡卦等。"波波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时至今日,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土族纳顿会 "纳顿"是土族人的传统节目。"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每当夏粮收割完毕,人们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的"纳顿"会的鼓声就敲响了。从农历7月12日一-9月15日,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到处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纳顿会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了。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拘祀,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因此就跟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主要是做买卖的);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目般的热闹气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

§ 风俗习惯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文化活动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陈出新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丧葬,一般行水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 传统礼仪

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

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

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盛满喷香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

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认为客办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 饮食习惯

烫水烙饼 特色美食民和三川土族的饮食习惯。平时招待一般客人以烤制的馍、油烙饼、凉面最为普遍。对尊贵客人先以烫水烙饼、肉饭等相待。烫水烙饼俗称“蛇落皮”,做法是用开水烫面,拼成薄片,撒上香豆粉和青油,圈起后又摊平。将锅烧热浇上青油烙成。其次上肉饭。将肉切成块,与其它蔬菜一齐烩炒后加水烧开,把擀薄的面切成方块或长条用手掐到锅里。没有肉时把鸡蛋打在锅里替代肉。

普什作 土族语,指油炸馍。土族在春节期间的主要面食之一。做法是把发面调和揉匀,把面团揉成弧形长条,表面抹上青油,然后切成一公分左右薄的5 个齿条,中间把齿条均匀掰开,两头一捏齿条凸起放到油锅里炸熟,澄黄香酥,美观别致。

月饼 中秋节一天,民和三川的土族做月饼。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大蒸饼里层层夹上蜂蜜、核桃仁、姜黄、香豆粉、青油等料,表面盘绕着两条揉面制作的花蛇,并用花椒籽点其双眼,蛇鳞凸起,形象逼真,周围空间贴各种揉面精致的花卉图样,蒸熟出笼时月饼里的各种香料从裂缝中露出来,宛如鲜花怒放,香溢四周。另一种做法是在面里加青油、蛋清揉匀,里层夹上核桃仁、蜂蜜、青油调成的馅,然后装在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的木制模子里压平,取出后放入烧锅里烙成,熟时呈金黄色。在中秋节之夜,待月出来后,家家户户将月饼及其它果品之类一齐端到房顶上祭月。祭过月后才拿回来自己享用。月饼也是这里群众招待宾客、馈送亲友的上等礼品。

油花 互助、三川土族群众用豆面、大麦面等粗粮做出来的面食。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调匀后,卷上香豆粉或炒胡麻粉,蒸熟后食用,叫油花。

锅蹋 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椭圆形团团后,贴在锅的周围,锅底倒上少许水用锅布闷住锅盖,以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烧烘,不翻烤,使锅蹋底部呈焦黄色,其面软,吃起来酥脆可口。

米面团子 用开水调包谷面,切成大块煮熟后捞在碗里,用筷子捣破浇上熟油和盐,边搅边吃。

米面窝窝 用开水把米面烫匀,待凉后底部做成凹形圆窝上蒸笼,先以文火蒸热后取笼冷却,一夜后糖化。第二天又以旺火蒸熟,松软甘甜。

麦思如 土族语。将八成熟的青稞穗头摘来,捆成束放在锅里煮熟,趁热放在簸箕里搓揉去皮,用石器捣碎,用肉类或青油炒后加水成粥,别有风味。

沓乎目 土族语。系互助等土族地区熔制的面食。用青油、盐水和面,拼成圆饼,先在锅内烙,等烙锅的一面稍硬结后,再取出放到灶膛里以文火继续烤,直至熟透。味美可口。

扁食 扁食以“海流”(油炒面)为馅,封口左右捏合成鱼形即是。在农历十月一日晚,先祭奠供祖先,后全家共飨。

西买日 土族语。是在彩绘圆形炒面盒内盛满炒面其上用酥油花装饰起来,最顶端塑日月的礼仪供品。取与日月同辉、吉祥圆满之意。 互助地区土族人民在招待宾客、迎接贵人时,为表示尊敬,增加隆重气氛,特在大门口设案供枣盒儿和“西买日”;设家宴时桌上供“西买日”,红白喜事上设大型“圈圈席”都得供“西买日”,系一种尊贵礼仪供品。

哈力海 土族语意为荨麻。系大通、互助等地用荨麻制制的一种食物。

海流 土族语。意为油炒面。在适量水中加花椒粉、食盐等佐料,注以青油,然后均匀地撒青稞面或白面于其上,使水、油、面之比例为2:1:4 。再用筷子戳几个眼,文火烧开,慢慢蒸至熟。食时加葱花香料等,翻动拌匀。如加以豌豆面糊糊,则清香可口,油而不腻。

麻哈方子 土族语。“麻哈”即肉。意思是肉方、肉块。土族人民过年过节或其他隆重吉庆之时,用大块猪肉招待客人。按木盘大小切一整块猪肉,一般约2~5公斤,不加任何佐料,上插一把五寸刀,让客人自己动手割食,因此人们又习惯地称手抓大肉。另外,在婚礼上男家给女家长辈及喜客都要敬送“麻哈方子”,以表示两家圆满结成骨肉至亲。

搭平伙 一般凑八九个人,买一只羊在一个家里宰杀。

羊头献客 土族婚礼中招待喜客的肉食。喜客到男家后,先待之以枣儿茶,稍事休息后到麦场上去,与男家执事商量有关婚礼程序细节。届时,男家执事把一颗煮好的囫囵羊头(或猪头)盛在木盘上,插一把五寸刀,恭敬地端到麦场上献给喜客分食、打份子。

青稞酒 土族人民常以酒待客,以使客人酩酊大醉为乐。

碱水 土族语叫“乎尼斯夫祖”。用荞麦杆、蓬篙、核桃皮(外层绿皮)烧成灰,装入底部有一小孔的瓷罐内,用麦草塞住孔口,加水过滤,淌出来的液体呈黄色,调在发面里,起食用碱的作用。 [2]

§ 注意事项

互助土族故土园人民服饰1、青海的情歌“花儿”在家时不能唱的,多在田野歌唱得,如夜宿土族人家,切忌不要邀请土族人唱花儿,或听花儿磁带等音像制品。  2、土族忌讳吃骡、马、驴等圆蹄牲畜的肉,因而,在土族人面前最好不要提及马肉、驴肉、狗肉等,更忌将其带进土族家中。

3、土族人多信奉喇嘛教,游客应尊重土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