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器
释义

§ 概述

中国民族乐器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

关于乐器的发展,有3种说法。①德国的乐器学家C.萨克斯从考古角度分析了出土文物的分布,认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噪声器如摇响器、呼啸器等;第二阶段为鼓类、号角类、拨弦类;第三阶段才出现木琴、横笛等乐器。②英国学者T.F.R.乌博萨姆认为鼓类在先,进而为笛管类,最后才出现拨奏乐器类。③奥地利音乐理论家R.瓦拉谢克反对音乐起源于语言的主张,赞成音乐源于节奏和舞蹈说。他认为笛管乐器为最早,进而形成歌唱和鼓类乐器。

§ 历史

国外

打击乐器虎纹大磬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常用的西洋乐器有: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等。木管乐器起源很早,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被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 辉煌、热烈;弦乐器的共同特征是柔美、动听;键盘乐器的特点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渲染乐曲气氛。

中国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先秦时期的器乐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埙、籥、龢鼇、言、萧、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在原始社会里乐器的出现多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乐器除用于宗教、礼仪等场合外,主要是供统治者娱乐享受。在乐器制作上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如《吕氏春秋·侈乐》中所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萧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思度量。”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器乐 中国古代乐器——编钟

当时出现的乐器主要有筝、琵琶(有秦汉子和阮咸两种不同的形制)、笛、方响、箜篌瑟(即卧箜篌)。筝、琵琶、笛均为《相和歌》的伴奏乐器。这一历史时期,吸收外来乐器数量不少,如随着鼓吹乐的引入,还使用了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吹管乐器。由于与西域文化的交往,传入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项琵琶)、荜篥等。竖箜篌亦为波斯乐器,魏晋之际传人我国。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和新疆,传入甘肃一带,据《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载,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传入南方。 隋唐时期的器乐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乐器数量骤增。特别是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这一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的领域。 宋元明清的器乐

这一时期弦乐器有突出的变化和发展,继奚琴之后,宋代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见于记载的还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种(实际上存在于民间的弦乐器其类别还远不止于此)。吹管乐器金、元时期从北方传入唢呐(又称金口角、苏尔奈、唢哪),按鼓吹乐的演奏组合形式又一次产生重大的变革,从音色、音量和风格上进一步丰富了鼓吹乐的演奏。唢呐最初用于军乐。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楼先生乐府》中之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办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据王圻所著《三才图会》的记载,明代唢呐已应用于民间。

现代

中国现代乐器——提琴

中国现代乐器的生产始于20世纪初。1902年创办众和风琴厂。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也开始生产风琴。1906年上海的薛昌祥、日兴祥等铜器作坊试制了军号。1930年傅信昌作坊制成有活塞的变音号。但都没有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司徒梦岩、王玫是中国制造小提琴的先驱。

1931年潘金声在上海创办中国新乐器公司,生产国光牌口琴。中国乐器制造业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属于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或由能工巧匠自行制作,有的是演奏家自己制作。制锣业以武汉的周洪大、高洪太、德昌生等较为著名,北方则以山东周村为中心。其他民族乐器的生产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紧密相连,如秦腔板胡、豫剧板胡、坠胡、川剧锣钹等。壮、苗、瑶、维吾尔、哈萨克等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民间乐器,也均为各自的民间艺人自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营口、苏州、成都等地相继建立了专业乐器生产厂,并有专门的民族乐器厂。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乐器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仿制了全套的编钟、编磬,研制了竖箜篌,并在国际竖琴比赛中,以特有的结构和演奏技巧赢得了很高的评价。[1]

§ 种类

国外

吉它

1、木管类: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萨克管

2、铜管类:圆号、小号、短号、长号、次中音号、小低音号、 大号

3、弓弦类: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

4、弹拨类:竖琴、吉它、电吉它、贝司

5、键盘类:钢琴、管风琴、手风琴钢琴、管风琴、手风琴、 电子琴

6、打击类: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钹、架子鼓、三角铁、沙槌、钟琴、木琴、排钟等[2]

中国

中国传统的乐器是按制造乐器的材料分类。共分为 8类(即八音):金类,如钟、铃、锣、钹、铜鼓等;石类,如磬、石鼓等;丝类,如(古)琴、筝、瑟、箜篌等;匏类,如笙、竽等;竹类,如管、箫、笛等;土类,如埙、瓦鼓、缶等;革类,如羯鼓、腰鼓等;木类,如板、柷、敔、木鱼等。

希腊和罗马的音乐家则按演奏方法将乐器分为管乐、弦乐、打击乐器3大类。这种分类为音乐界广为采用。德国C.萨克斯和奥地利的E.M.von霍恩博斯特尔于 1914年提出了现代乐器的分类法。他们把乐器分为体鸣、膜鸣、弦鸣、气鸣 4大类,并对其再分类作了比较科学的阐述。萨克斯在1942年出版的《乐器史》中,又将电鸣乐器增列为一大类。这种分类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各种乐器的特点。因为许多乐器的发音体是弦膜兼有、气膜兼有等,所以在进一步再分类时,各类乐器则遵循了各自的特点。 体鸣乐器

一类以固定形状的发音物质的声源体,在自然状态下受到激发而振动发声的乐器。这类乐器多以金属(如锡、铜、铁及合金材料)、木、竹为原料加工制成,如钟、锣、镲、铙、钹、铃、磬等。以锣为例,制造时要经过选料、配料、熔铜、铸锭、制片、成型、修整、校音、定音等工艺过程。铙、钹、镲的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唯有在最后对击时,要选择音高相近的配对。体鸣乐器大部分是节奏性乐器,多属于通称的打击乐器(鼓类除外)。如木琴、铁琴由多个板块体组成,则能进行旋律性演奏。其他体鸣乐器进行旋律性演奏时,只能以大小或长短不一的同类产品进行组合,如编钟、编磬、舟山锣、十番锣、云锣等。体鸣乐器一般按激发方式(即演奏方式)再分类,共分为7类。膜鸣乐器

包括除钢鼓、铜鼓以外的各种鼓类。以动物的皮膜经过加工以后,紧紧地绷在筒形或其他形式的鼓腔上,经过掌击或槌击而发音。经过选料、皮革加工、浸皮、蒙皮、固定张紧、鼓腔涂饰等加工工艺制成。除定音鼓以外的鼓类没有明显的固定音高,一般无须定音。改变敲击方法和敲击部位,鼓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在演奏时,除使用指、掌、腕外,还用敲、打、击、擦、弹等不同的手法。为了使鼓产生特殊效果,可以靠近膜面的地方装上响弦,在膜面上加一层覆盖物,在鼓圈上加上铃片。膜鸣乐器的发音原理和弦鸣乐器非常相近,只不过一个是线振动,另一个是面振动。皮膜的张力、厚薄、均匀和激振部位都影响发音。演奏者使用的敲击工具的形状,软、硬、粗、细程度和敲击力度,也会改变膜振动的效果。鼓腔对音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定音鼓类的锅形鼓,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皮膜张力改变的幅度,还要考虑腔体容积和鼓膜之间的适当的耦合关系。由于鼓的演奏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在进行分类时,以鼓腔的造型为主,同时兼顾一些特殊的演奏方法。膜鸣乐器按鼓腔分为筒形鼓、箍圈鼓和锅形鼓;按演奏方法可分为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弦鸣乐器

以弦为最基本声源体的乐器。包括各种提琴、胡琴、琵琶、扬琴、吉他、筝、竖琴等。一般要经过选料、配面料、配背板、刮板、刨板、侧板成型、合琴、镶线、装琴颈、装指板、配弦轴、张弦、调试等加工工艺而制成。弦在音板和共鸣箱体的耦合作用下,在空气中扩大辐射振动的面积,并形成乐器发音中的谐波频谱。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原有弦振动的音量,另一方面由于共鸣箱体的材质和形状,形成了不同的音色和音质。如京胡、二胡和板胡就有极明显的区别。弦鸣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可分为3种,即拨弦、击弦、擦弦(也称弓弦或拉弦)。因此,弦鸣乐器是按结构和激发方式再分类,分为齐特尔琴类(弦张在箱体或板上),里拉琴类(弦张在框架上),琉特琴类(琴颈衔接在共鸣箱上,琴弦自共鸣箱低部张至琴首)和竖琴类(弦依长短顺序张在三角形的框架上)4类。 气鸣乐器

以空气为激振动力而发音的乐器。有笙、管、笛、箫和各种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此外,风琴、手风琴和风袋也归属此类。发音方法基本有两种。一是边棱吹孔,当气流进入吹孔时,形成两股代替运动的漩涡,沿着边棱滑动,并周期性的散开,形成空气脉动,这个声源带称边棱音;一是簧振动,包括唇振动。又分为软簧和硬簧。如单簧管、双簧管的簧,固定在吹口的一端,用唇含吹,气流通过时振动发音的是软簧;如铆合在簧框上,再嵌到音板或簧盒上,由空气通过振动发音则是硬簧,如风琴和手风琴等。气鸣乐器一般是以空气柱的粗、细、长、短来决定乐音的高低。

铜管乐一般经过选料、揻弯、成型、碾压喇叭成型、附件焊接、活塞及活塞套装配、附件装配、涂饰、调试等工序制成。木管乐器(金属制作的长笛、短笛、萨克斯管亦归木管乐器类)一般经过选材、成型、定位钻孔、音键装配、多节管体总合成、调试等工序制成。气鸣乐器是按发音方式与声源体结构再分类,分为吹孔型、哨嘴型、簧管型、唇振型、自由型、混合型6种。电鸣乐器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许多弦鸣乐器或气鸣乐器采用电扩声装置形成的电扩音类乐器;另一类是电子风琴和电子音乐合成器等形成的,以振荡器为声源体的电振荡类乐器。它是采用分频、音乐合成、包络调制等手段,模拟各种传统乐器的音色或自然界的声音。除上述两类外,还有采用传统乐器演奏技法,如弹奏力度、气息控制、弦控制、风箱控制等,但在发音原理上则采用电振荡的混合型。

§ 与墓葬文化

鸿山越墓

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的15个土墩中有7座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这7座贵族墓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并以丘承墩特大型墓为核心,呈扇形分布。

鸿山越墓向世人展示了种类齐全的庞大越国地下乐器库。墓葬群共出土乐器500余件,其数量和品类都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既有中原式甬钟、磬,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宁、铎、铃形器,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乐器的数量和品类可与曾侯乙墓相媲美。

陶瓷礼乐器

陶瓷礼乐器代表当时越国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礼乐器,实际使用的都为青铜器,陶瓷礼乐器是为墓葬而特制的冥器。浙江出土的越墓礼乐器也为陶瓷制品,这似乎是一种相当奇特的越文化现象。中原诸国和楚国墓葬出土的礼乐器,均是青铜器。[3]

曾侯乙墓

湖北隋县曾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百余件古代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余年,仍可发出优美的音节,被誉之为“地下音乐厅”,名扬天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