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都皇陵
释义

§ 简介

中都皇陵

元朝末年,当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快要夺得天下的时候,他便派人在自己的故乡安徽凤阳, 修建规模宠大的都城——中都。当中都城的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朱元璋又决定迁都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又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这样,凤阳的中都城因为废弃不用,逐渐残毁,也逐渐被人遗忘。

当朱元璋动工兴建中都城时,他也在该城南面五公里的地方,为自己的父母兴建皇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都皇陵。[1]

§ 历史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因家贫没有钱买棺椁,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他们的父母的尸体草葬山莽。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晓,朱元璋与兄往视,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历时有十年。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园内建筑大部分已经毁于明末,在农民起义军的脚下已经被荡然殆尽。

§ 凤阳县概况

滁州市辖县。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省境东部,淮河南岸。辖15镇11乡。面积1 920平方公里,人口65万。县府 中都皇陵驻府城镇。秦置钟离县。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临淮县,七年(1374)析临淮置凤阳县,为凤阳府治。清乾隆二十年(1755)将临淮并入凤阳县。1949年属滁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属滁县专区,1992年为滁州市辖县。地处江淮丘陵东北部,北接淮北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濠河流经县境中部,至临淮关入淮。板桥河、小溪河等在县境东部注入花园湖,入淮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4.6℃,年均降水量941.2毫米。矿藏有白云石、石灰岩、大理石、石英石等。京沪、淮南铁路过境。合(肥)蚌(埠)、凤(阳)五(河)、凤(阳)淮(南)、凤(阳)明(光)等公路纵横交错。临淮关为淮河沿岸重要港口之一。工业以橡胶、水泥、酿酒和开采大理石、石英砂为重点。农作物有小麦、水稻、油菜等,盛产烤烟。生猪、禽、蛋、淡水鱼产量大。安徽省农业技术师范学院设此。有中专2所,中学53所,为凤阳花鼓之乡。明中都城遗址、鼓楼、龙兴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韭山洞、禅窟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76年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土地联产责任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全国劳动模范陈兴汉为凤阳人。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东面的皇城中,只见守城的锦衣卫校尉打开中门,一群穿着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门中走出。打头的一个人身材粗壮,五官长相虽说不上丑陋,但绝对怪异,一双眼睛厉于鹰隼,虽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会让你不寒而栗。

这个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今天的打扮,不像是一位皇帝却更像是一名乞丐。从传世的一幅画像看,朱元璋慈眉善目,但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一看就是“天生龙种”。但这幅画像的真实性大可怀疑。传说当初朱元璋召来天下一流的画师为其绘相。画师们惟恐画得不像,都使出看家本领,画得惟妙惟肖。但朱元璋却仍以画得不像为由,一连杀了三个画师。第四个画师又被召到御前,前面三个同行的命运吓得他魂儿都掉了,他不知如何保住项上头颅,兀自愁眉不展。幸亏他的朋友献计,让他“绘御容时,稍事修饰,掩敛杀气而增慈善”。他如法炮制,御像绘出后,朱元璋大为满意,认为这画像“形神兼备,足称朕意”。

伟人尽管雄才大略,但有时也犯小心眼的毛病。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完人,不应该有缺陷。朱元璋统驭千军横扫六合,建立起一个赫赫王朝,不管他长相如何,天下人都不敢藐视他。但他偏还要往“美男子”堆儿里凑,并为此动怒而闹出三条人命,这就大可不必了。却说朱元璋领着这群男女走出皇城,向鸡鸣山的山川坛走去。那里是皇家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从皇城到山川坛,有十几里路。沿途警备森严,跸护的军士排成长阵。皆因这群男女个个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女的是他的后妃和公主。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公主。在中国所有皇帝中,他几乎可以说是生育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这些人都由王朝的财政养活。为满足他们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其庞大的开支,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当然这是后话了。

身葬孝陵

同任何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钟山南麓,称为孝陵。明孝陵方圆四十五华里,规模宏伟。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以一介平民,于群雄间角逐数十年,最终推翻元朝,光复华夏,领导汉人复兴。他对政治制度加以改革,并以锦衣卫清除权臣,以巩固皇权;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明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较强盛的时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

§ 样式

中都皇陵

皇陵陵园前的神道石像雕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据说,南来北往的马匹,远远望去总是挣脱缰绳跑到石马前欢跳,这真是可谓以假乱真!可见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无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词表达。今碑以断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景观概述

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的建筑不但雄伟,而且,陵区外有值房,下马碑;陵区内大门重重,桥梁座座,正殿、斋宫、官厅、祠祭署等,无不具备;神道之旁植松柏,立石人、石兽。其建筑之富丽,布局之严谨,气势之宏大,可以想见。

据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凤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八睥(公元1635年),凤阳的中都皇陵被大火烧毁,一片狼藉。从此,中都皇陵的辉煌时期,便一去不复存在了。现在,陵区内的遗迹尚存,三十六对石人石兽还存有三十二对,一座皇陵碑依旧完好。

中都皇陵现存的三十二对华表、石人、石兽,立于砖城的北门之内。这些石刻艺术品,从北往南,依次排列着麒麟两对,狮子四对,老虎四对,华表两对,马和牵马都六对,豹四对,羊四对,文臣二对,内侍二对。

在帝王陵墓之前布列石刻像,在汉代很少;唐代,也只有高过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稍多;宋代虽多,但数量有限;自朱元璋以后的明、清帝王陵石刻数量不少,但也远没有中都扔下皇陵这样多。而且,中都皇陵的石刻,虽然刻制于明洪武初年,但工匠们依旧沿用了元代的手法,所刻石像体现了元代的风格。众所周知,元代帝王深埋地下后,地面上不封不树,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石刻像存在。所以,凤阳中都皇陵的石人、石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凤阳中都皇陵遗址中,还有一座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皇陵碑。

这座石碑记述了朱无璋父母的情况,和他早年的生活。它说明,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还没有忘记自己幼年生活的艰辛;虽然成了天子,但没有忘记自己出身的低徽。应当说,这还是值得称颂的。

碑文说得很明白,此碑立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其实,朱元璋早就想访立一座皇陵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经过冥思苦想,拟就了一个提纲,请翰林侍讲学士危素为他撰写碑文。但是,危素写出的文字,朱元璋很不满意。于是,皇陵碑的刻制问题,便只好搁置下来。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自己写好了碑文,并请江阴侯吴良督工,皇陵碑的刻立工作才得以完成。虽然皇陵碑经过了这样的一番周折,但它的历史价值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一般的帝王陵墓不同,中都皇陵既不背山面水,也不坐北朝南,而是修建在平地上,正门开向北方。原因何在?因为它处于明中都之南,这也是凤阳中都皇陵的一个独特之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