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伯孜克里克石窟
释义

§ 伯孜克里克石窟简介

伯孜克里克石窟(Bezeklik)

.

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伯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组成部分

伯孜克里克(Bezeklik)一词的原意是‘具有美丽装饰的房屋’,原本是僧侣闭关修行的寺院石窟。全窟系由两群洞窟组成,共有五十七窟。散布在火焰山山麓的木头沟河西岸及其上游。伯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回鹘高昌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 重修寺院

佛教圣地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伯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石窟壁画——贵妇礼佛图

§ 王家寺院

回鹘高昌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回鹘高昌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轮”以及密都诸题材。

§ 石窟形态

窟形多模仿龟兹的长方洞及方形洞。尤其后者,其主室为中央雕刻巨大方柱、左右两侧以回廊连接,且于方柱内部凿洞的复杂形式,在诸窟中最常出现,而且盛行于九、十世纪。窟内壁画多半描绘授记的誓愿图。在六面壁上共绘成十五幅画,每一幅构图有极其严格的规划;中央是具有光轮的佛立像,下方则画上菩萨、供养者,佛的周围下方安置菩萨、天部、神王,尊像与尊像间,则饰以五彩花纹。可惜这些壁画线条太硬、太趋于形式化;而且往往有两座洞窟的壁画采用同一主题与同一布局。如第四与第九、第七与第十七、第十一与第四十,以及第十九与第二十窟中的作品。 除了上述主题之外,中室的三面壁上也有观音、行道天王或涅盘变相、西方变相、药师变相、法华变相、地狱变相等大画面的净土变相,及以供养者自居的维吾尔贵族、摩尼教的圣者、景教教徒等的壁画,内容千变万化;一般人通称为回纥样式。倘撇开主题的多岐性不谈,此窟群的壁画的确深具艺术价值。此外,就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看来,可见当时回鹘与汉民族间的关系密切。

§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三个时空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鼎盛时期是10至11世纪,当时高昌回鹘王国的统治者由尊奉摩尼教皈依了佛教,把原来的石窟扩建成王室寺院,并新开洞窟,虔心供养。宽敞宏大的窟室,辉煌斑斓的壁画和塑像,大多是这一时期的。自15世纪当地改奉伊斯兰教后,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塑像被全部推倒,壁画人物被铲去眼睛。本世纪初以来,伯孜克里克石窟又屡遭列强洗劫,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1907年就挖取壁画100多箱,德国人勒考克从这里割剥去的壁画整整填满了柏林博物馆的一个房间。保存至今的主要是唐代及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早期壁画多被后期重绘的壁画所覆盖而难窥全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