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麓宫 |
释义 | § 简介 云麓宫云麓宫是长沙地区最著名的道教官观,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峰顶。 云麓宫最早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圮。嘉靖(1522-1566)年间长沙知府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道士全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5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云麓宫就是第二十三福地一“洞真虚福地”。 § 历史 览尽长沙景致云麓宫位于长沙市岳麓山顶峰,相传为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 明代初期,不少黄冠羽士在山修炼。宪宗成化十四年 (公元1478年)吉简五藩封长沙建为道院。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5年)孙复为长沙太守主持由道人李可经增修,使云麓宫道宫格局更趋完整。道宫四周广植松柏,桐梓,翠竹,使宫境极其幽雅,但不久遭废圯。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道人金守分住持该宫修道,有殿元张阳和慕名拜访,因敬金守分道人玄机奥义,识度弘深,乃协力倡修云麓宫。增建三殿,前殿为吴圣殿,中殿为祖师殿,后殿为三殿,三消殿皆为石柱铁瓦。殿两厢为丹房。并于宫后建些湘亭。该宫为岳麓山巔峰,为山之最,实精华之处,使之极为壮观,凭栏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笑啼岩明朝末年不幸该宫毁于战火。清朝康熙年间 (公元1662——1722年)又经修整,咸丰年间又遭兵毁。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武当山太和观道士向教辉居此宫,招集众道友募资,仍按昔日规模重修云麓宫,并于前殿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前殿增修宫门。有临湘先士吴獬游此撰“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一联于宫门,联内嵌“云麓道宫”四字,为一时名联。清代诗人陈士社游岳麓山时有五言律诗云“通宫天外立,尽日白烟封,雾窟疑无寺,云端忽有蜂,瓦欹千片铁,门倚六朝松,万壑声闻寂,禅心证碧峰”。描绘了云麓宫林深竹茂,巅险云封一派神仙洞府佳境。 辛亥革命后仍保持原貌。抗日战争时云麓宫受到损失,神像碑刻遭破坏。胜利后由道人邬云开等募筹修复。同时在望湘亭用大理石刻纯阳祖师浮雕,下刻《百字铭》全文。将清代诗人黄道让原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一联木刻楷书悬于亭牖。宫左侧树一石碑书《光联翼轸》,碑左另树有一石书《麓山巩寺》。望湘亭下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广丈余,因瞻仰衡岳而得名。石上刻有宋代赵忭诗云“片石传中天,云深鸟道间,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宫门左树枝中紧嵌铁钟一口,钟铭文记载为“万历四年造”,传说为飞来钟,原钟己毀,后补嵌一钟于原处。 解放初,云麓宫因属名山古宫受到国家保护,由道人周六清 (圆辉)等维护原貌,道人在修炼之余于亭下施卖清茶,另有一翻风雅。后住宫道人羽化和外奔挂单。“文革”期间文物尽该散失,宫内殿宇东改西拆一座清静道场尽历六百年沦桑浩劫、唯留“云麓宫”其名。 § 风景 云麓宫长沙解放后,于1956年在原址新建二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一座,名望湘阁。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宫内有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楹联。宫后坪中竖一石碑,高2米,碑正面刻“麓峰巩寺”,碑阴刻竣工记事。 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