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侧腹壁疝
释义

侧腹壁疝又称“腰疝”,比较罕见,在腹部疝中是最少见的疝,其发生率远远低于腹股沟斜疝(后者发生率为男孩1:50,女孩1:500)。一般在生后即发现侧腹部相当髂骨嵴之上、腹外斜肌与背阔肌之间,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肿物柔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可触及位于肿物内的肠管和腹腔其它脏器(如脾脏等)外形,小儿哭闹时肿物增大,张力似增高。肿物可还纳,还纳后可于侧腹部腹壁肌层触到椭圆形缺损孔隙,孔隙直径约3-5厘米大小,少数可能更大。突起肿物(即通常说的疝内容)多数位于左侧腹,由于此部位缺乏肌层,所以外裹的疝囊(即包绕肿物的外皮)较薄,一般由腹膜、皮下组织和皮肤构成,但完全可以阻止腹腔脏器突破疝囊,而这正是家长最担心的事情。为排除其它合并畸形,医生可能安排做B超、静脉肾盂造影、X线检查,以除外肋骨、腰椎、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的异常,并注意有无脊膜膨出。

侧腹壁疝属先天性侧腹壁肌肉发育不良的畸形,发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尽管侧腹部时有时无、时大时小的外突肿物常使家长忧虑不止,但对孩子影响不大,而且由于腹壁肌肉缺损较大,腹腔脏器突出和回纳自如,很少发生疝嵌顿,所以并不急于手术;同时等到小儿腹壁肌肉发育到一定程度,手术成功的机会更大。为此,一般可在病儿2岁以后实施疝修补术。手术须住院实施,术后7-10天出院。除缺损过大者,手术效果尚满意。2岁前部分病例可配置弹性腹带,以控制疝肿物越来越大和疝嵌顿。若术前病儿疝出物逐渐减小。可继续观察推迟手术的时间或停上手术。

因外科手术、感染或损伤亦可能形成腰疝,为后天性侧腹壁疝。[1]

§ 诊断

1.病史 患者既往有骨折不愈合健康搜索行髂骨取骨、植骨术病史。2.临床特点 老年多产妇女,在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时取骨切口及下腹侧腹壁隐痛不适,站立时疝出,卧位消失。查体可见下侧腹壁凸出并可触及骨缺损和疝环边缘,疝内容物均可还纳。

§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于暂时不能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者。方法:在盆腹壁缺损薄弱处(疝环)置厚软垫然后加压固定。其目的是:防止疝块逐渐增大并导致疝环进一步扩大致使腹壁受压萎缩和膨出加重,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复发的可能性。2.手术治疗 发病时间短,疝块小,局部缺损不大,手术易成功。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疝块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增大,疝环周围腹壁肌肉和腱膜受压进一步萎缩退化,致使局部解剖结构日益薄弱,缺损变大,易致手术困难和复发。因此,如无禁忌,以尽早手术治疗为宜盆腹壁薄弱和缺损范围不大、疝块较小者,可直接分离并切开疝囊,重叠缝合疝囊健康搜索,将疝囊颈周围的臀、腹壁肌肉腱膜缝合修补缺损;亦可选择Gore-Tex补片修补。盆腹壁薄弱缺损范围及疝块较大者,尤其取骨时连同髂前上棘一并切除腹壁肌肉的起点和股沟韧带止点的附着处破坏者,可按GPRVS原理与手术方式处理。大致要点为:①高位游离疝囊并将其翻入腹腔内,用食指或纱布在腹横筋膜和腹膜之间(腹膜外间隙)向各个方向进行钝性分离;②依据缺损选择一大小适宜的Gore-Tex补片,将其展开置入腹膜外间隙以不吸收的缝线缝合固定补片的上缘数针,以免补片的下缘往下插入时位置移动;③用弯血管钳夹住补片下缘的角和远端的中点,分别将补片的外下角送到髂窝补片的下缘中点和内下角依据缺损和疝块的大小置于适宜部位。松开抽出夹持补片血管钳时,不要将补片带出鶒,否则将招致手术失败。补片健康搜索的上方及两侧至少要超过疝环2~3cm,外下角应达髂窝;须避免补片与髂血管接触,以减少血管并发症。3.术后处理 治疗引发腹压增高的疾病,保持大小便通畅。单纯行疝囊颈两侧腹壁肌肉缝合修补缺损者术后继续在盆腹壁缺损薄弱处(疝环)敷厚软垫固定适当延长下床活动时间人工补片或充填式疝修补者可适当早下床活动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预防

1.正确取骨。包括:避免将髂嵴、髂翼全层切除,可仅切取其外板,以免损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附着处;勿切除髂前上棘以防损伤腹股沟韧带止点并导致下腹壁松弛。2.一旦损伤肌肉起点和腹股沟韧带止点健康搜索应予缝合以修复,如有必要可直接应用人工补片(Gore-Tex)修复加强取骨处盆、腹壁。3.积极处理咳嗽、便秘等易引起腹压增高健康搜索的伴发疾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