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口地理学
释义

§ 概述

人口地理学相关书籍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作为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基本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分布图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人口数量及其地区分布的研究。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②人口构成及其分布的研究。探讨人口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的地区差异,为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劳动力资源状况和消费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③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研究。探讨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它的社会经济原因。

④人口迁移研究。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的流向、流量、强度及地区差异,迁移原因及其后果。为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合理调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

⑤人口的城市化研究。主要从人口的集聚状况研究人口分布的地理形式。研究人口地理分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不同类型城镇人口的合理规模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城镇化的速度问题。

⑥人口的合理容量研究。人口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为人口地理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 发展简史

芬兰人口地理分布图

有关人口地理现象记述,很早就已开始。

人口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只是到了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

十六世纪德国学者瓦伦纽斯,伯恩哈德(Varenius,Bernhardus,1622一1650)在《普通地理学的完整体系》一书中,在谈到地理学分科问题时提出了“人文地理”一词,认为人文地理包括十大类:(1)人类起源、体形、肤色、寿命与饮食特征;(2)人们的技艺与相互交换的商品;(3)人们的道德行为、工作能力、学习情况与学校;(4)人口的出生、死亡、婚丧礼仪;(5)居民的语言;(6)政治制度与管理;(7)宗教与社会组织;(8)城市与名胜;(9)引人注意的历史;(10)著名人物、能工巧匠及创造发明。这是近代西方人口地理学的开端。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提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布丰,乔治一路易·勒克列克(Buffon,Ceorges-louis·Leclerc,Comtede,1707—1788)在《自然史,一般的及特殊的》一书中研究了人种统一的理论,并对人类在全世界的扩展方式、人的多样性及人口在地球上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人口密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了解释。

十九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地理唯物论”抬头了。许多地理学者以地理环境为根据解释人文地理现象。例如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Ritter,Karl,1779—1859)在《地球学》一书中认为,地理学的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地理学的任务“是找出产生那些制约着事物、民族个人多样性的和随之变化的所有的规律与条件”。1804年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李特尔的《欧洲地理》就详细论述了人口、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与民族的分布状况。

李特尔之后,奥斯卡·佩歇尔(Pesohel,Oskar,1826—1875)发表了《人种及其地理分布》一书(他称为《民族学》)。该书讨论了人类的体格特征、语言特征,以及产业、社会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对各种族的原始生活、衣、食、住、行、财产、商业、婚丧、战争、种族仇杀、奴役、宗教等,描述甚详。

1891年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论述了世界人口数量和分布、人口密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口移动和不同民族接触的互相影响等问题,从体系和理论上建立了人口地理学的基础。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写的《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生存空间(Ledensraum)的概念。该书至今仍被欧美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其后,他写了《政治地理学》一书,用生存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集团的斗争和国家疆域的变迁。他认为人类发展及人口迁移等等,受位置、空间和界限三种地理因素所支配,一个国家之所以向外扩张,就是由上述三种因素决定的。一个国家侵略别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位置、空间与界限束缚了它的发展。拉采尔的理论成为后来法西斯分子侵略其他国家的借口。拉采尔之后,英国的基恩(Kenne,A.H.)、哈东(Haddon A.C.)和法国的李希霍芬(Richthofen, Ferdinand Von,1833 —1905)、赫特纳(Hettner,Alfred,1859—1941)等人也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写了一些有关人口或人类地理的著作。

十九世纪末,以维达尔·德·拉·布拉什(Vidal de la Blache,Paul,1845—1918)为首的法国地理学派创立了“人地相关”的“地理可能论”(又称“或然论”),以与法国学派的“地理决定论”(又称“必然论”)相抗衡,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利用,认为自然条件只提供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自己的居住地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与愿望,以自己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但他没有进一步说明人类还可以改造自然,没有指出生产方式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1910年法国另一位地理学家布吕纳(Brunhes,Jean, 1869—1936)发表了《人文地理学》一书,具体提出了人文地理应研究的基本内容为:(1)人口分布;(2)劳动地理;(3)社会政治地理;(4)文明地理(民族、种族、语言、宗教、学术、艺术、技术等);(5)区域地理。布吕纳认为,“区域”是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综合。他同样掩盖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胡焕庸线

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一门有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的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代表大会上,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研究人种、民族、人口与聚落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1921年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 1922年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描述。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大量人口资料。 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沦文。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几年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法国的博热·加涅埃、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齐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特里瓦撒1953年阐明人口地理学的性质和范畴。齐林斯基1966年则指出人口地理学可分为描述人口数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三个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际移民计划。

§ 发展状况

中国人口地理学起步较晚,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善余教授是中国最早对人口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中国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学概论》等。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口地理学专业博士站,为中国人口地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7月1日中国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的总人口达11.60亿人,其中大陆部分11.34亿人,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21.9%。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尚很薄弱,期待更多有志之士的努力奋斗。

§ 研究方向

西晋历史人口地理分布图人口地理学通过统计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制作人口地图,找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方面来探讨其原因,同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这些影响因素的主次,来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差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动是通过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变动以及迁移的机械变动而实现的。统计和分析一个地区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龄性别构成和迁出迁入等现象,可以掌握该地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研究人口自然增长,需要考虑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各国的人口政策也对人口增长有深刻的影响。此外,还要比较和研究各国各地区人口增长的模式,寻找先进的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国际移民、城市和乡村间的移民、城市之间的移民以及季节性和昼夜间的人口移动,估计移民的总流动量和冲流动量,观察移民方向、距离和流动强度,建立区域间人口移动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人口地理学除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研究各国各地区总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地域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结果,预测构成变化发展的动向。

劳动适龄人口是社会实现生产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对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潜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评价,为解决地区间和部门间劳动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产布局提供依据。近年出现的劳动力资源地理,已成为人口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一国或一地区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计算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一国或一地区的适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课题。编制人口地图是研究人口地理学的必要手段,将人口空间分布的现象表示在地图上,了解各地区人口现象的空间差异,揭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此外,人口与聚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体化。研究聚落地理学有助于对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现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乡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城市化过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不同类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城乡之间人口移动以及人口政策对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等,都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共同关心的课题。城市内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还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动的规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相互交又的内容。

人口地理学在人口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借助于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由于人口空间现象依存于经济空间现象,人口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如经济地理学那样广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学对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不如人口学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广泛。因此,人口地理学研究还存在着局限性。

综上所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构成和分布的发展变化条件与特点;②劳动力资源,包括资源评价,地区与部门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径;③人口移动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 研究手段

人口地理学

现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引进了数学、行为科学、人文科学、区域结构科学,统计与计算机处理手段,逐步从过去以经验判断为主的定性描述分析、归纳和划分类型,发展到建立人口系统模式,人口移动模式,确定最佳人口分布体系等,并广泛利用计算机编绘人口地图。

§ 作用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因地制宜地制订人口政策,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以及合理组织安排移民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人口地理学必须应用各种各样的人口统计数据,应用数学模式来揭示人口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应采用实地调查、精确编制人口地图等方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