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寿安
释义

§ 生平

人造金刚石

何寿安,1923年3月15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45~1947年,在南京、成都等地航空部门从事技术工作。1947~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技士、研究助理员。1949~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9)、副研究员(1954)、研究员(1976)。1963~1966年 任物理所高压物理研究室(第六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6~1984年 任物理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9年5月27日于北京逝世。[1]

早年在钱临照指导下开展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应厂矿的需要,在吴有训建议下,参与建立了中国早期的温度计量基准(0℃~400℃,400℃~1600℃),1954年中国计量科学院成立后移交给计量院。他从金属单晶的制备、设计研制高精度微型拉伸机,到单晶的力学性质研究,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颇受钱临照的赞赏,并在亚洲、大洋洲地区第一届电子显微镜会议上发表论文。何寿安

1958年中国制订12年科学发展规划时,提出要搞“上天入地”的各种材料。深井地质钻探需要用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去攻破诸如花岗岩之类的硬地层。于是就把高压高温人工合成金刚石列入了规划。何寿安学术思想活跃,又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本领。领导决定由他带领几位年轻人,在物理所成立了制备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63年7月终于合成出人造金刚石,开创了中国高压物理研究的先河。此时,正值大庆油田探井钻探遇到硬地层,急需金刚石钻头。当时在国际社会对我禁运情况下,只有靠自力更生。于是物理所就无偿地把人工合成金刚石的工艺技术推广到大庆油田、首都钢厂和东华门工厂等工业生产部门。“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高温高压技术的建立及人造金刚石的合成”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研究队伍从起初的两个研究组,发展成具有五个研究组的高压物理研究室。至1984年物理所科研体制改革前,何寿安一直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还担任过副所长。研究的课题涉及到高压下光、电、声、热和力等物理性质,以及高压下非晶态、超导体和金刚石等材料科学诸多方面。接纳了地球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地质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等单位的进修人员。此外,还为中国先期的核武器事业负责组织并制订静态高压研究方案,提供了一批有用的状态方程数据,做出了贡献。

§ 高压技术

万事开头难,要在几万大气压以上的极端条件下进行物理实验,首当其冲的是高压设备与技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没有国内外现成设备可买,又没有可供抄袭的机械制造蓝图。何寿安硬是凭借着文献上的示意图、照片和一些数据,自行设计计算,组织大家分头跑器材、联系加工。他经常和工人一起边商量边加工。为了研制四面顶油压机,他亲自动手用泥土、土豆等制作模型讲解。终于在1962年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拉杆式4×200吨级四面顶压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就是利用这台压机合成的。在他的组织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到1963年五年时间里,就研制了500MPa 流体静压力电磁实验设备,3GPa流体静压力设备,4.5GPa固体压缩率测量设备,10GPa环状容器高压高温设备,以及4×200吨四面顶高压高温设备等一系列具有先导、奠基意义的高压设备与技术,培养造就了一代高压技术人才,为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条件,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3年,物理所高压研究室在何寿安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制订了发展规划,扩展了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队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高压技术,研制了4.2GPa流体静压力设备(亦称新式三万大气压设备)。由于它结构新颖,性能优异,使用方便,曾得到国内外好评,获得了1965年国家发明奖。“文化大革命”后,又推广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使用,促进了那里的高压研究工作。还研制了4×400吨铰链四面顶压机,促进了后来工业生产的铰链六面顶压机的发展;4×1000吨拉杆式四面顶压机;1200吨、3500吨和5000 吨级单缸绕带式压机等大型高压设备。此外,还发展了用于X射线衍射和力学性质研究的硬质合金布里奇曼(Bridgman)压砧超高压技术设备,以及用于X射线衍射和光学实验的金刚石压砧超高压实验设备与技术。除了以上这些可供开展多种物理实验使用的静态高压设备和配套技术外,还曾研制了爆炸合成金刚石、轻气炮等动态高压技术和设备。以上这些高压设备都是纯粹中国造的,由物理所高压实验室设计,有些设备还是由物理所工厂制造的。这些高压设备与技术,在国内起到了先导和播种机的作用,大大拓宽了高压物理的研究范围。

§ 物理研究

中国高压物理研究工作是从高压合成金刚石超硬材料这类应用课题入手的,是按照当时“任务带学科”的主导思想搞起来的。实验室建设初期,在没有任何高压设备来源的情况下,一切要靠自行设计研制,这自然在高压技术方面投入的精力会更多些。因此,在研究室发展战略上,一度出现技术与基础不够协调的现象。

高压研究工作也和全国科研工作一样,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停顿之后,看到中国与国际高压研究欣欣向荣所形成的巨大差距,这对全室科研人员产生了两个作用,其一是看到高压研究有着广泛深刻的内函;二是催人奋起直追。“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何寿安恢复了室主任职务,从此又形成了一次新的发展,相继开展了高压下非晶变态以及高压下非晶弛豫现象的研究;高压下X射线衍射研究相变与状态方程;高压下固体声速与状态方程研究;高压下拉曼光谱研究;超导材料的高压合成;金刚石合成机理;新型高压技术研究;以及一些应用方面的测试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具有50多人的研究室,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 实践动手

高压物理是技术性非常突出的实验物理。何寿安在解决实验方法方面思路开阔,办法多,在物理所是众人皆知的。这得益于他勤于动手实践。在物理所,登门向他求助解决各种实验技术难题的不仅有年轻人,也有年长者。甚至物理实验大楼的基建工程,也请他参与指导。对于这一切,他都热忱给予帮助。受他帮助过的人都称赞他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没有科学家的架子。他身教重于言教,熏染着年轻人。他所设计的实验设备,都是根据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仅凭文献中的图片,反复琢磨设计出来的。有时为了第二天讨论方案时讲解,晚上又是计算又是画草图还要做模型。经常是夫人半夜一觉醒来,看到他还在伏案工作。1984年以前,他家住在东城盔甲厂,到西郊中关村上班十几公里路程,就靠自行车来回奔波。后来年纪大了,就自己动手将它改装成一辆摩托车,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工作繁杂,只有晚上才能清静下来看文献、思考问题。有一次,他骑车摔伤了,仍坚持上班。作为创始一门新学科的领头人,一种事业心和责任感驱使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早期制作高压容器的硬质合金零件,全靠实验室自行烧结和加工。他以身作则和大家一样值夜班、看炉子、磨削零件等。有的仪器灵敏度不够高,他就亲自动手改装,并耐心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五十年代前民主德国总统送给毛主席的一台电子显微镜被转送到物理所使用。尽管何寿安以前未曾接触过电子显微镜,但由于他勤于动手实验,很快成为中国早期的电子显微镜技术顾问。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专业委员会委员。1981至1984年,他担任物理所统管技术系统的副所长。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他日夜操劳,组建了公共实验室。当他患晚期癌症卧床不起期间,人们向他汇报工作进展时,他深情地说:搞高压很艰难,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工作为好。这正是他为开创与发展中国高压研究奋斗一生的总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52:36